食農教育盛行 走進國小校園

發布日期 : 2022-10-15

【記者 王思穎/嘉義報導】

2022年5月4日 總統府公布正式施行食農教育法,食育力五星城市嘉義縣及嘉義市也各自推動食農教育方針。嘉義縣太保市南新國小與太保市青農合作教導學生種植農作物;嘉義市北園國小則和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合作教導學生種植幸福嘉義米。

食農教育 嘉義縣與農共舞計畫

2022年5月4日 總統府公布正式施行食農教育法,食農教育成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議題,嘉義縣市政府也配合中央政策推出相關計畫,在「2022《食力》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中,嘉義縣市皆獲得食育力(註一)五星城市。嘉義縣政府更延續去年12月推動的「與農共舞」計畫,邀請各鄉鎮青農進入校園教導學生農產品的知識及如何親手種植農產品,鼓勵孩子、老師從課堂中學習進而到校園戶外和青農、生產合作社來做合作,希望誘發孩子對整個食農的思考。嘉義縣政府教育處體育保健科科長黃宏鼎說:「希望透過與農共舞的計畫來培養孩子感謝土地、感謝農夫,從生產到加工讓孩子增加對食物的重視,也是對食安問題的啟發,讓食農教育不是從死板的書本上取得知識,而是在實作的當下領略到食物的可貴,尊重農夫、生產者。」

農夫進入校園 教導學生親自種植

嘉義縣太保市南新國小自108課綱實行便編制校訂課程,「食農南新」為四大主軸中其中一項。今年更配合縣政府「與農共舞」計畫和太保市農會合作,邀請四位太保當地青年農夫到校內替同學上課並讓學生親自種植洋香瓜、草莓及高麗菜等作物。嘉義縣太保市南新國小校長莊政道表示,現在孩子比較少有機會自己去做食材的準備,而藉由食農教育能夠讓學生自己體驗食材從種植、照顧、採收到應用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接觸到原先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大自然元素。嘉義縣太保市南新國小學務處衛生組組長彭敷明說:「過去學生看到菜中有蟲會很反感,但透過食農教育課程後了解到有菜蟲代表菜是沒有噴灑農藥的,反而會告訴彼此有蟲的菜是安全的,看到學生對環境的友善程度提升。」

1

下課時學生到洋香瓜園拔草、澆水,照顧自己親自種的作物們。【記者 王思穎/攝影】

一畝田種稻 學生種植幸福嘉義米

嘉義市北園國小則是連續十幾年舉辦「一畝田」種稻活動,今年更和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嘉義分所合作,帶領學生種植台農82號幸福嘉義米。嘉義市北園國小教務處主任盧德龍說:「因為學區內有一大部分是農田,也有部分學生家長是農夫,所以我們決定以在地出發、認同本土,發展出系列課程,讓學生了解生活周遭、認同在地。另一方面則結合現代化科技,打破大眾以往認為農業是比較傳統式、有地區性限制的觀念。」除了種稻課程外,北園國小也規劃行前教育課程,教導學生有關插秧品種、種稻知識到後續生長。盧德龍表示,學校推動食農教育並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頂尖的農夫,而是希望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知道種稻的原理原則、發現問題,讓學生在過程中找到方法、進行探索及嘗試,提供他們不同的視野。

2

北園國小利用校內空間開闢「一畝田」,學生可以就近觀察及照顧。【記者 王思穎/攝影】

3

9月20日北園國小學生搶先全國種植台農82號幸福嘉義米。【圖片來源 盧德龍/提供】

校方調整計畫 完善食農教育

提到推行食農教育的困難之處,莊政道表示老師一直都習慣擔任專業權威的角色,但大部分老師因為沒有務農的經驗而缺乏先備知識,所以在推行食農教育課程時會較難轉換角色。盧德龍則表示學校方學年度與政府方會計年度制度不同,導致計畫推行會有銜接與轉換方面的困難。

雖然兩間學校在推動食農教育時有各自的難處,但兩校仍會在未來持續在既有的計畫上添加新的元素、調整不足之處,並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食農教育在校園中的推行更加穩定、完善。

 

<註一>食育:食育為一種素養教育,包含飲食文化及飲食習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