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二通 新一代盼老店風華永存

發布日期 : 2022-11-05

【記者 郭定璿/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中山路有「大通」之稱,日治時期多為日本店家,與之相對的是「二通」,也就是現今的中正路,因為街上多為台灣店家所以又名「本島人街」。二通發展至今店家眾多,不乏許多開業數十年的老店,每一間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

本島人街 「二通」歷經時代變革

嘉義火車站清朝時是販賣牛隻的牛墟(註一),現今的中正路就是過去牛墟通往嘉義城內的道路,在日治時期因為這條路上大多為台灣人開的店家,所以被叫做「本島人街」,而嘉義在地人更為熟悉的稱呼則是「二通」。二通從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再到現在,承載嘉義人民生用品、南產北貨與五穀雜糧的買賣,一同經歷嘉義的興衰與變革,街上店家也隨著二通發展至今,傳承數代,繼續在這片土地勤懇地生活下去。

1

二通從嘉義車站到城內,日治時期沿路有許多台灣人開的店家。【記者 郭定璿/攝影】

二通店家團結 老店望精神傳承

二通街上店家眾多、人車繁忙,隔壁店家的客人排到自家門口是常有的事。專營五穀雜糧及堅果的金和泰傳承第五代老闆董育嘉表示,對自己來說這是一個根,也不希望它斷掉,會抱持這份感情持續經營下去,因此店家們關係良好不會為此反目,彼此間都有默契,即使二通沒有協會或組織把大家集合起來,互助合作的團結精神一直都在。二通曾因政府造街計畫的影響,增設人行道導致店家難以上下貨,最終在店家們的合力爭取下成功拆除,慢慢成為現在我們所見的二通面貌。近年雖然不少連鎖或外來店家進駐,但二通老店們也持續經營,隨著時代演進不斷發展。

2

二通人潮眾多,老店期望能持續經營下去。【記者 郭定璿/攝影】

開業逾九十年 不求富貴只為民

提到持續經營,位在金和泰隔壁的永昌行從1930年開業至今已超過九十年。當初第一代老闆從賒來的半簍花生開始賺取微薄利潤,一點一點地拿更多來賣,這樣穩紮穩打的理念一直傳承到永昌行第三代老闆董建志的手上。董建志認為,賣五穀雜糧是為民服務,因為是民生必需品,所以無法不開店做生意,也不追求高價賣出,慢慢累積人脈。永昌行第四代接班人董耀鴻則表示,永昌行的重要性就好比是顆心臟,將五穀雜糧如血液般輸送到嘉義各地。

3

永昌行傳承近百年,除了舊時照片也留下許多古物。【記者 郭定璿/攝影】

二通生意受衝擊 老店仍堅守初心

二通許多店家扮演的是中盤商的角色,如今科技發達,許多小農會將自己的產品放到網路上販售,資訊透明化且不對等降低後,消費者可以直接去找上游生產者購買,中盤商生意因此受到衝擊,且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得許多競爭力強的外國商品得以進口,一些二通老店因而歇業。

這些見證二通興衰的老店被看見的機會不多,董耀鴻不甘心就這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他說:「希望二十年後的二通,還有一間從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老店。」很多二通老店不求曝光機會,不會太炫麗的去張揚,只是腳踏實地、默默地在耕耘,雖然難以被看見,但就是這樣的老店才有味道,即便經營一家店不得不談錢,也還是能說很多自己店裡與家裡的古物及故事,分享這些故事也讓自己能藉由外人的角度一次次對自己的家有更多認識。

 

<註一>牛墟:過去交易牛隻的場所,於1999年因口蹄疫而停止牛隻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