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虐童 心理壓力與兒童創傷

發布日期 : 2022-11-05

【記者 徐建樺/嘉義市報導】

全台時不時會發生保母虐待兒童的案件,在多數案件傳出後,負面社會觀感、對保母專業的質疑,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但鮮少有人去探討保母施暴或虐童的背後原因,以及保母的心理狀況,受虐後的兒童與家屬身為事件受害當事人,也有許多管道能尋求救濟與協助。

保母虐童原因 紓解不足的可能

全台各地時不時會發生保母虐待兒童、對兒童施暴的案件,在本則新聞撰寫當月(2022 年 10 月),就發生了保母虐待一歲兒童的案件,高雄某托嬰中心在無監視器拍攝的情況下以高溫餵奶,導致女童嘴唇嚴重灼傷;同年 7 月、 9 月也分別在台中及新北發生保母虐童案。

保母施暴行為發生時,當下的心理狀況也是重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戴伸峰表示,施暴或虐待行為的發生原因,可能與保母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關,在保母面對托育挫折時會遇到紓解不足的狀況。回到犯罪的角度來看,他也說道:「我們通常犯罪有一個叫做:天時地利人和這三件事情要配合,犯罪才能發生。」他也舉例說明,天時可能像是天氣不好導致小孩哭鬧、地利像是缺乏監視、人和則代表人不合,在三種負向因素結合後,再加上孩童可能有抗拒行為,導致攻擊變成抒發情緒的一種選項。在心理因素之外,戴伸峰認為,保母的施暴動機通常不具有真實的「惡」,更多的是來自情緒的不滿及宣洩,而孩童們身為被害者,在反抗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犯罪成功的機率相對提高,相關案件反覆上演的可能性也很高。

登記制度嚴謹 證照功能有差異

1

成為保母需執行以上步驟,領有保母登記證是成為保母的基本資格。【記者 徐建樺/製圖】

在虐童案件發生後,部分民眾對保母的職業倫理及訓練產生疑慮,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26 條所規定,要成為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保母),需符合特定資格,需要注意的是,擁有居家式托育服務證書(保母登記證)是成為保母的「基本資格」,而我們常聽到的保母證照,與保母登記證不同,是通過托育人員技術士檢定後獲得的證照,代表額外專業能力認證,若沒有保母登記證就進行托育工作,將被各縣市社會局/處判罰六千至三萬元的罰鍰。

保母課程宣導 家長教育不疏忽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督導蔡宜君表示,保母的在職訓練課程內容由中央法規訂定,在初期就會進行相關法規與懲處的宣導,兒童照護及兒童發展也是核心課程,另外保母自我成長的課程也很重要,像是紓壓或是職業病的治療,能幫助維持身心狀態。

2

保母證照考試內容以及相關教育訓練都有執行。【記者 徐建樺/製圖】

蔡宜君也表示,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處會委託不同行政區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進行保母的訪視,家長能透過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安排保母,或依口碑自行委託,保母的訪視會定期執行但不事先約訪,這樣訪視時看到的托育狀況較符合真實情況,除了保母端,家長的教育也不可疏忽,因為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時間久,若發現孩子有異常狀況,應立即通報相關單位,家長的敏感度也是重要的一環。

受虐兒童創傷治療 救濟管道多元

保母虐童案件的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有可能會留下兒童創傷,兒福聯盟兒童創傷療癒中心營運長高小帆表示,兒童在壓力事件當下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可能激發戰或逃反應(註一),甚至產生解離(註二)的現象,若遭受長期或無預期受虐,也有機會形成毒性壓力,影響孩童發展。兒童受虐是童年逆境經驗的重點項目,生理方面可能衍伸出長期疾病,心理方面受到的影響可能導致人際關係上對人失去信任感,若孩童身邊沒有能支持他的家長或相關機構,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至於救濟的管道,政府提供的資源有 113 保護專線、關懷e起來、各縣市社會福利中心等,受害者與家屬、社工、醫師都能進行通報,非政府機構如兒福聯盟也能提供協助。這些單位會針對孩童的狀況採取不同協助措施,最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陪伴孩童一起走過這道坎。

3

兒童創傷能透過相關管道治療,身邊的陪伴者也很重要。【圖片來源 兒福聯盟/提供】

責任歸屬難釐清 盼類似案件減少

高小帆分享了自己曾接觸的保母虐童案件,在督導社工調查案件的過程是錯綜複雜的,要釐清責任歸屬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驗傷採證的工作很關鍵,整個調查的過程需仰賴有經驗的醫療人員。保母虐童案件雖然會引起社會負面觀感、輿論抨擊,但很多時候比起一味質疑專業倫理,了解案件發生的原因更重要,而案件的受害者也有對應的管道能尋求救濟,期望在更完善的制度下,類似案件數量能減少。

 

<註一>戰或逃反應:全名為戰鬥或逃跑反應,在感知到有害事件、攻擊或生存威脅而做出的生理反應。 <註二>解離:指極大的壓力或創傷中,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功能崩解,可能會與周圍環境或自身身體情感分離,無法與現實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