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創傷事件 心理疾病與調適

發布日期 : 2022-12-24

【記者 杜凱茹/嘉義民雄報導】

人們暴露於重大創傷事件時,可能會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產生,陷入陰霾,進而影響人際、生活和工作功能,若是沒有妥善地治療,也有一定的機率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因此後續的治療至關重要,若是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需求時,需盡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難以抹滅的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從多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到近幾年的普悠瑪、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此等重大災難不但對台灣社會造成重大的衝擊,也對部分的事件倖存者、罹難者家屬與救難人員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其中便包含在經歷創傷事件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又簡稱為PTSD。精神科醫師蘇建安表示,人們暴露於創傷事件中、感受到危及自身生命,或者親眼目睹他人死亡或發生意外時,便有可能罹患此疾病,創傷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家暴、戰爭、霸凌、暴力攻擊、性侵害、車禍以及天災等。大多數的民眾經歷事件後,害怕、驚恐和無助等負面情緒會隨著時間逐漸消退,然而症狀若是持續一個月以上,便可能是患上此疾病。蘇建安醫師也強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三大核心症狀:再經驗、行為逃避、生理警覺。再經驗是指患者無法阻止自己回想事件當時的畫面,並且在暴露於相似的情境時,會感受到強烈的壓迫與痛苦。行為逃避則是指患者會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話題、活動、環境或是人,患者無法回想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會有情感疏離、對外在的反應減少等症狀。而生理警覺是指患者有易怒、難以入睡或持續睡眠、過度驚嚇反應等過度不安的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侯小姐表示,在面臨創傷事件前,自己很喜歡結交朋友,和他人的互動與交流也沒有問題,但事情發生後,她會不斷地想起不好的回憶,有時也會在夢中再次經歷事件,自己也變得沒有辦法去主動認識他人、沒有太多表情變化,遇到事情也經常第一時間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三種,若是這些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需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記者 杜凱茹/製圖】

患病成因與影響 看見患者的焦慮

蘇建安醫師指出,有五種情況使一個人較容易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暴露創傷指數高,例如目睹的死傷畫面較多、程度較嚴重;二、過去創傷經驗較多;三、身心狀況不佳,例如原本就有憂鬱、焦慮和失眠等情況;四、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在經歷創傷事件後,身邊親密的人提供的支持與協助較少;五、教育程度低者。除此之外,蘇建安醫師也提到,根據國內外研究,暴露於創傷事件的人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由於女性相較男性而言,是憂鬱、焦慮的好發族群,因此女性患上此病症的比例較高。

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以及心理層面皆可能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影響,例如有些人無法自然地與人相處、無法發揮自己的社會角色與功能。患者侯小姐表示,經歷創傷事件後,自己沒辦法和別人有眼神接觸,並且經常在和別人說完話後,產生想哭、反胃等反應,當別人注視著自己時,也會感到焦慮、想躲起來。侯小姐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讓我感到很累、很辛苦,為什麼別人能輕鬆做到的事情,我卻要克服比別人更多的心理障礙才能做到?在克服的過程中還會不斷地被不好的記憶所影響。」

根據賴德仁、張家銘等醫師針對台灣地震災民精神疾病所做的研究顯示(註一),在部分個案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括抑鬱症、恐慌症、酒精濫用或依賴等,在某些個案中也觀察到自殺風險增加的情形。

2

暴露創傷指數高、過去創傷經驗較多等五種情況,較容易導致一個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記者 杜凱茹/製圖】

藥物與心理治療 漫長的療傷路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蘇建安醫師表示,治療的目標首先在於減輕患者的症狀、穩定情緒,並增強患者對於壓力的耐受度,逐步改善生活品質,使衍生合併疾病的可能性降低,最終幫助患者回到原先的生活,恢復正常的工作功能,而治療的流程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

3

治療的目標在於使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恢復到病前,此流程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記者 杜凱茹/製圖】

同理與包容 陪著他重拾自己

對於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患者,蘇建安醫師呼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復原需要時間調適,若是身邊的人罹患此病症,以同理、包容的態度傾聽他們的聲音,不急著糾正他們的想法,提供鼓勵並陪伴就醫,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患者侯小姐也提到,當自己感到緊張時,希望身邊的人能給她多一點時間調適自己。

<註一>台灣中部地區地震災民精神疾病盛行率及其危險因子之長期追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