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優先 打造友善行人環境

發布日期 : 2023-03-26

【記者 黃郁惠/嘉義民雄報導】

台灣交通一直存在很大的問題,除了駕駛經常未禮讓行人通過,街道上缺少人行道的問題也需要改善。政府雖提出多項罰則,力求擺脫行人地獄惡名,但仍需加強政策整合與執行,協調各方利益,才能有效解決交通問題,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行人地獄 馬路如虎口

交通壅塞和行人安全問題一直是台灣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甚至在去年(2022)12月被CNN報導為行人地獄,來台觀光時須注意惡劣的交通問題。新聞發佈後各級政府紛紛祭出相關罰則,希望能改善行人的安全,然而車子不禮讓行人,導致車禍的憾事仍未減少。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台灣每年的行人死傷人數高達一萬多人,而近五年的人數甚至高達一萬五千人以上,民眾蔡小姐表示,每次過馬路的時候都很緊張,尤其是沒有紅綠燈的路口,而且路上的機車騎士常常不讓行人先走,所以通常都會選擇禮讓汽機車,免得自己被撞到。

一張含有 圖表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台灣每年的行人死傷人數居高不下,也是被稱作行人地獄的原因之一。【記者 黃郁惠/製圖】

顛倒的立場 相反的交通思維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是大家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一句標語,但在台灣卻變成一件很難的事。而對於這樣的情況,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表示,台灣與國外的交通思維不同的地方在於缺少強弱勢觀念。從交通觀點來看,行駛速度越快、越容易造成別人傷害的,被稱作強勢的用路人,例如:卡車、貨車等大型車;而越小、行駛速度越慢、越容易被傷害的,則是弱勢的用路人,例如:機車、腳踏車、行人等。從這樣的觀念來看,如果開車遇到行人,汽車駕駛人注意行人的義務必高於行人注意汽車的,因為相對於汽車來說,行人容易受傷害,但在台灣卻是顛倒的,都是弱勢的一方要去注意強勢的,使弱勢更容易受到傷害。

在缺少人行道的道路上,行人只好被迫與汽車、機車以及腳踏車共用道路。【記者 黃郁惠/攝影】

弊病轉為原動力 展望交通改革

行人地獄這一個標籤,對台灣形象來說雖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可以當作是一個警惕,藉此使大家重視自己做為行人的安全。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行人,變成弱勢的一方,改變過往的車本主義思想,轉而變成人本主義,並讓更多人願意為台灣的交通付出心力,推動和提出更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交通工程組教授許添本表示,要有效減少行人死亡數有兩項必要的基本行動,第一項是在超過八米的公路、道路及路旁有房子的路段,皆全面興建實體人行道,而在速限超過每小時40公里的道路皆不要用標線型人行道,改用實體分隔的緣石人行道,第二項則是在交叉路口超過15米的道路皆設置行人庇護島,並在島上加設行人專用號誌,透過這些可大幅降低行人車禍。

「標線改造台灣路」Facebook粉絲專頁創始人劉冠頡則表示,要解決台灣現有的交通問題,有兩大要件,第一是要透過標線先設計左轉車道,將這個空間規劃出來,讓左轉車不要影響直行的車流,幫助交通,解決交通堵塞的問題;第二則是道路邊線一致化,將最外側的車道寬度確實規範,讓外側車道寬度穩定,不會忽寬忽窄,來幫助行駛的車輛更安全,機車不會去鑽車縫。

台灣的人行道仍需要有更好的規劃,才不會讓行人置身危險之中。【記者 黃郁惠/攝影】

罰則再增 盼提升用路安全

為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交通部也於日前提出改善校園周邊道路環境、加強不禮讓行人的駕駛取締、清除騎樓及人行道障礙、補助人行道設施改善等四大措施,也宣布於三月三十一日起,將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等罰責一律提高至三千六百元,希望能藉由增加罰則,使行人在路上能更安全,讓台灣早日脫離行人地獄,邁向行人天堂。

ImgD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