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心亮/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政府與國立嘉義大學自110年起合作成立全台首支「合法綠鬣蜥移除大隊」,透過辦理工作坊、通過考核才能捕捉綠鬣蜥。2年來,嘉義縣綠鬣蜥移除數量大幅提升,盼透過人道方式,有效杜絕外來入侵種綠鬣蜥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破壞。
捕蜥大隊出動 人道移除綠鬣蜥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綠鬣蜥,過去曾以寵物大量引進台灣,後來因為民眾棄養等因素,綠鬣蜥在野外的數量漸漸攀升,已廣泛分布在中南部平地地區。過去政府為了捕捉綠鬣蜥,祭出「獎勵捕捉」政策,讓民眾可以隨意獵捕綠鬣蜥,但這樣的政策不僅不人道,民眾私自獵捕也會有危險。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科長石惠菱表示,108年底開始委託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進行綠鬣蜥的移除和調查,更在110年10月開始決定成立全台首支「合法綠鬣蜥移除大隊」,希望能以人道移除的方式,有效杜絕綠鬣蜥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破壞。
嘉義縣與嘉義大學合作成立全台首支「合法綠鬣蜥移除大隊」,透過辦理工作坊、通過考核才能捕捉綠鬣蜥。【圖片來源 石惠菱/提供】
訓練嚴謹 民眾也能成為生力軍
嘉義縣綠鬣蜥移除大隊的成員必須透過參與「外來種入侵綠鬣蜥移除防治工作坊」,並通過考核、與嘉義縣政府簽約,才能捕捉綠鬣蜥。石惠菱科長表示,成立綠鬣蜥大隊,第一個就是希望捕捉人員是受過正規的教育的,對綠鬣蜥有一定的了解,第二個就是要學習如何進行人道移除,並且規定捕捉的工具必須是套索、魚標。石惠菱也說:「雖然牠是外來物種,但牠也是一個生命,我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痛苦來移除牠。」
透過「外來種入侵綠鬣蜥移除防治工作坊」,讓民眾對綠鬣蜥有基本的認識,以及學習用人道移除的方式捕捉。【圖片來源 石惠菱/提供】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宣汶則表示,自110年10月民眾完成受訓加入移除工作之後,短短的兩個月就移除了一千多隻,相當於之前嘉義大學團隊一整年捕捉的量,111年則有約一千多隻是嘉義大學團隊固定在移除的,其餘4800隻左右都是民眾所貢獻。陳宣汶說:「我們了解到,有這麼多人在有規範的狀況之下來協助移除,就比較不會有虐待動物的情形發生,我們也發現,如果之後可以有更多民眾來加入,我們的效率可以再提升。」而今年嘉義縣政府再次辦理綠鬣蜥工作坊的原因,不僅希望原先受訓過的民眾,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再次回來受訓,同時也招募有意願加入的民眾來接受工作坊的訓練,成為未來嘉義縣在移除綠鬣蜥的生力軍。
鎖定成蜥 防範綠鬣蜥再繁殖
嘉義縣政府對於綠鬣蜥的管理具有一定的規模,擁有證明的成員才能在嘉義地區捕捉綠鬣蜥,並會發放獎勵金,在108年之後,更將綠鬣蜥做分級,以綠鬣蜥吻肛長為準,若長度低於20公分,1隻為新台幣50元、若是20至40公分,為250元、超過40公分,則為550元,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成員能捕捉「成蜥」。
陳宣汶也表示,希望民眾可以捕捉較大隻、有生殖能力的綠鬣蜥,對移除的成效以及族群的控制才是比較有幫助的。陳宣汶說:「在還沒有依體型分獎勵機制之前,民眾捕捉的綠鬣蜥有70%都是小隻的,自從分級之後,就發現小隻的比例降到50%,這樣的分級制度對民眾捕捉大隻綠鬣蜥的誘因還是有的。」
綠鬣蜥目前對台灣的生態環境並無顯著的影響,不過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科長石惠菱表示,從綠鬣蜥解剖後腸胃的內容物組成,可以發現大部分都是人工種植的葉菜類,例如:地瓜葉、小白菜、包心菜等等,甚至有紅豆、四季豆、碗豆,這代表綠鬣蜥有可能會危及到在地農業,造成農民的損失。另外,因為綠鬣蜥在嘉義縣主要的棲息地位於八掌溪沿岸,在堤岸附近會發現有母綠鬣蜥挖洞產卵,對堤岸設施安全造成影響。
綠鬣蜥在嘉義縣主要的棲息地位於八掌溪沿岸的中埔、水上等地區。【記者 黃心亮/攝影】
謹慎防治外來種 影響有待觀察
陳宣汶表示,要處理外來種最容易的情況其實是族群在野外還沒有建立的時候,不過綠鬣蜥的族群在野外已經擴大了,它處在錯過最佳處理時機,但又尚未對台灣的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情況。陳宣汶說:「但面對外來種生物,我們不知道牠對本土生態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的情形下,還是必須在牠造成破壞之前先進行處理,如果牠已經造成危害了,這時候要再進行處理就會更困難,甚至無法挽回。」
嘉義縣綠鬣蜥移除大隊以人道移除的方式,利用套索、魚標去捕捉綠鬣蜥。【圖片來源 陳宣汶/提供】
石惠菱則表示,以核心棲息區來說,綠鬣蜥數量確實有減緩的趨勢,但對於是否因為移除大隊擾動了牠們原本的棲地,而造成族群的擴散,這還是必須要持續監測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