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葆沅/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張國恩與印度籍博士生Devesh Barshilia開發了一款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能夠在15分鐘內檢驗出敗血症及心肌梗塞,相比以往檢驗耗時一兩小時,是醫療資源的極大進步,未來也希望能將感測器普及化,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與時間賽跑 快篩增加救治機會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張國恩開發了一款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所謂快篩生物感測器,直觀來說可以理解成類似新冠肺炎時使用的快篩儀器,只是檢體是血液,檢驗內容是細菌量過量時分泌的特定蛋白質。
快篩為何要快,在新冠肺炎中為的是防止快速擴散,那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又為何求快?原來是因為該感測器主要是應用在心肌梗塞及敗血症的檢驗中,張國恩表示,以往心肌梗塞跟敗血症症狀一出,送往醫院,都還要等一至兩小時才能檢驗出來,但這兩個疾病又偏偏最是拖不得。相較現在大醫院的儀器,本次研發的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檢驗過程只需要15分鐘,重點是成本也不高,未來應用效果可期。
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目標應用在心肌梗塞及敗血症,可檢驗出特定蛋白質來確認病症。【圖片來源 張國恩/提供】
快篩感測器 應變人口老化問題
張國恩研究光學式快篩生物感測器已經將近八年,當初會接觸到相關研究是因為中正大學的奈米生物研究中心,該中心團隊研發感測器已經具備相當多的經驗,因此感測器的技術成熟後,研究團隊有感於台灣醫療資源雖充足,但在中南部獨居老人多,診所也未必有足夠多的檢驗儀器,這時候如果能夠透過快篩感測器的介入,會不會能救更多人?團隊與專業醫療人員接觸後,這才有了光學式生物快篩感測器的誕生,並開始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進行臨床合作。
國立中正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於2021年開始合作,本次的感測器也與該合作有關。【記者 廖葆沅/擷取自中正大學校網】
印度籍博士參與研究 望醫療普及
談到這次研究團隊,有一位特別的成員,那便是印度籍的博士Devesh Barshilia,離鄉背井來到台灣三年的他,參與這次的計畫特別有感,Devesh Barshilia說:「在印度,醫療資源分佈不是很均勻,這樣的快篩儀器若有一天能夠普及會是很好的,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非常愉快。」新冠疫情的爆發,就像一個照妖鏡,照出全球資源分佈不均以及各國都存在的城鄉醫療資源差距, 這讓Devesh Barshilia在研究過程中受到很大的刺激,也意識到醫療資源應用的重要,因此就這點來說算是與張國恩共同的目標。張國恩說:「其實現在很多人在研究感測器這塊,但大部分都著重在學術方面,但我們的目標比較放在應用。」
Devesh Barshilia及張國恩共同研發光學式生物快篩感測器,除了有相同目標外,合作默契也極佳。【記者 廖葆沅/攝影】
儀器問世挑戰大 盼助人延續性命
未來除了疾病外,人口老化已經是無法抵抗的趨勢,張國恩認為在這個趨勢下安養院勢必會增加,定點照護的需求一定也是持續上升,光學式生物快篩感測器若能逐漸普及,在未來也必有大用,但談到目前最大的瓶頸,張國恩說:「一個醫療儀器要問市,其實是需要很多程序的,你需要有夠多的臨床經驗,證明它真的有用,到後來還要人體試驗,過程繁瑣之外也需要很多經費,所以我們現在就是積極累積臨床實驗的個案數量,才能進行到認證階段。」
雖有重重困難,但張國恩及Devesh Barshilia對光學式生物快篩感測器充滿信心的眼神不言可喻,Devesh Barshilia更表示,未來如果可以的話,也很希望能將自己參與的產品帶回母國印度,盼望能救助更多人的性命,透過這15分鐘,讓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