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莊旻璇/台南報導】
南山公墓是台灣歷史發展最悠久且範圍最大的墓地,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但2018年卻遭市府公告遷葬,儘管目前南山公墓已進入文化資產審查階段,未來去向仍有待釐清,民間團體與文史工作者也希望藉由踏查活動,讓民眾開始思索人與墓地的關係。
台灣最早公墓 台南市府欲開發
南山公墓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且範圍最大的墓地,裡頭保有大量荷治時期、明鄭時期、清代、日治時期到民國的古墓,其中建於1642年的「曾振暘墓」,是台灣目前發現最早的漢人墳墓。南山公墓發展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不僅見證了台灣的政權更迭與聚落變遷,也記錄下台灣墓葬文化的樣貌,然而2018年時台南市政府卻以「規劃設立殯葬專區」為由,在還未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的狀況下,便公告自主遷葬,要求墓主後代需在期限內將墓遷移。
南山公墓歷經400年層層疊葬,目前地上墓塚約有5萬多門,地下更是不計其數。【記者 莊旻璇/攝影】
民間團體反對迫遷 要求文資調查
2019年1月,台南市政府於新都路進行拓寬工程時,挖掘出大量先人骨骸以及明清時期的陪葬品,公民團體「地上台南」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77條緊急通報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市府卻未立即停工,許多民間團體也質疑台南市政府未依正當程序便逕行開發,發起連署「反對迫遷南山公墓、要求全區保留」,而後文化部要求在開發傳統墓葬區前必須先進行評估,南山公墓正式進入文化資產調查階段。
「地上台南」召集人李時光表示,市府說暫停開發工作,卻未撤下遷葬公告,民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自行遷葬,使得許多有潛力列入文化資產的墓被不當遷移、破壞。直到2020年6月,台南市政府才撤下公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已有許多墓碑遭到損毀。
文史工作者進入南山公墓調查,發現市府在進行查估作業時,居然在墓碑上用紅漆做記號,嚴重破壞墓碑。【圖片來源 地上台南/提供】
提報文資審查 市府標準不透明
文資調查期間,除了台南市政府發案給研究團隊執行之外,也仰賴民間自發性調查。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蘇峯楠表示,許多民間團體與文史工作者參與調查南山公墓,由於墓地廣大,要花許多力氣去觀察、記錄,也會遇到石碑因風化不易辨識的問題,而在調查過後,民間團體會依照墳墓是否具有特殊外觀、工法,或是墓主的生平故事等標準來提報。
今年2月,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針對南山公墓個案墓葬列冊追蹤召開第一次文化資產審議會,審查公民團體提報的50門墳墓,卻僅有10門被列冊追蹤。李時光表示,如此有價值的複合型文化資產,市府卻遲遲未公開文資調查報告,審核標準也不透明,且列冊追蹤只是能夠進到下個審查階段,不代表這些古墓被保存了,她進一步提到,民間團體追求的不在於墳墓被造冊的數量,而是台灣最後一批土葬墓園能夠被完整保留下來,才能呈現台灣多元的墓葬文化。
思索未來發展 盼公墓成多元場域
蘇峯楠表示,台灣民眾對墳墓的看法比較負面,但若從國外案例來看,日本、美國與歐洲皆有許多墓園位處都市,透過有系統的維護,不僅讓墓地成為人人可以親近的空間,也串起人們與歷史的連結,希望政府能夠借鑑國外經驗,思考南山公墓的未來發展。李時光也認為,墓葬文化被完整保存下來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南山公墓成為兼具生命紀念、歷史教育、休閒觀光的場域,值得人們深思。
公民團體自發舉辦走讀活動,除了學習墓碑知識,也思索人與墓的關係。【圖片來源 地上台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