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恐懼症 網路時代下的焦慮

發布日期 : 2023-06-03

【記者 岩祐安/嘉義民雄報導】

根據 We are social的調查結果,2023年台灣社群平台總用戶數已達總人口數的84.5%。人們在過度依賴網路的情況下,若抽離社群媒體,便會感到焦慮,形成「錯失恐懼症」。此症狀對身心理層面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是現代人需面對的一大課題。

網路依賴度提高 社群用戶數增

近年來,人們對於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依賴度逐漸提升,根據顧問公司 We are social 所發布之調查分析報告《Digital 2023: TAIWAN》統計,2023 年台灣社群平台用戶總數已超過兩千萬,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 84.5%,相較於去年,成長了約16萬人。

對於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的現象,就讀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三年級的劉同學表示認同,她認為自己時常被社群軟體綁住,浪費許多時間關注別人過得怎麼樣,而忘記關心自己的生活。雖然之前也曾嘗試關掉社群軟體,卻擔心會因此少了跟朋友的聯繫,感到十分不安。對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藤原健表示,劉同學接觸社群媒體時兩難的經歷,其實同時也反映在不少年輕族群身上,而類似情況從心理學角度切入,可用「錯失恐懼症」來解釋。

1

在資訊傳遞迅速的時代,人們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度也顯著提升。【記者 岩祐安/攝影】

社群媒體綁住了誰 年輕族群為主

「錯失恐懼症」其實便是大眾所熟知的「社群恐慌症」,其英文全名為「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為「FOMO」。根據藤原健的解釋,此症狀意指患者對於關注之事,下意識認為自己不在場時,可能會錯過某些重要的進展,因此無法抽離該事物。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此症狀在社群媒體使用上也更加顯著。由於過度的依賴,「錯失恐懼症」患者在沒有使用社群媒體時,會對自己當下可能錯過資訊一事產生不安,進而在下次使用時過度重視社群媒體上的所見所聞。上述劉同學使用社群媒體的心境,便是典型的「錯失恐懼症」實例。

而針對「錯失恐懼症」患者的年齡分布,藤原健也指出,此症狀主要出現在年輕族群,其中又以學生為主,從大專院校學生下推至高中、國中生都深受其擾。對此,藤原健也解釋,與出社會之上班族不同,學生族群下課後不需兼顧家庭、有較多的空閒時間接觸社群媒體,或透過此媒介與同儕間進行邀約,在使用時間與頻率較高的情形下,因錯過訊息而感到焦慮、恐慌的機率也高出不少。

2

「錯失恐懼症」患者分布以學生族群為大宗,若出現疑似徵兆,可透過量表進行初步檢測。【圖片來源 天才領袖/提供】

心理影響生理 衍生後續問題

「錯失恐懼症」對於患者所產生的影響不單只有成癮問題,後續恐衍生的隱憂也不容忽視。藤原健指出,「錯失恐懼症」患者使用社群媒體時,會下意識將他人在網路上所展現的形象與現實的自我做比較,進而缺乏自信、產生自卑感。而未使用網路媒介時,又會擔心錯過重要資訊或邀約,進而產生焦慮,無法與網路斷開。類似情形不斷重複,便會形成惡性循環。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錯失恐懼症」負面影響也會從心理推進至生理層面,如缺乏睡眠、生活作息錯亂等問題也會接連產生。

轉移注意力 回歸自我取得平衡

面對如何改善「錯失焦慮症」,藤原健表示,最簡單直觀的方法便是適時的放下手機、到戶外走走,透過大自然轉移注意力。另一方面,大眾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必須理解「人們通常僅在網路上分享自己較光鮮亮麗的一面」的概念,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便能減少對自身生活的失望與內心的不平衡。

最後,若想在大量資訊與自我空間、認同之間取得平衡,藤原健認為最重要的仍是回歸自我。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傳播迅速的時代,與其完全拒絕使用網路媒介,不如以自己為出發點。如此一來,在現實生活中找尋生活重心的同時,對於社群媒體上他人生活的羨慕、自卑,以及未使用社群媒體而擔心錯過訊息的焦慮,也會減少許多。

3

藤原健認為,若能現實生活中找到目標,便能有效改善「錯失恐懼症」。【記者 岩祐安/攝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