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咏臻、李品萱/綜合報導】
片長:9分48秒
不少身心障礙者平時需要透過復健的方式,維持身體的肌肉,但其實透過運動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生理條件的限制,台灣身心障礙運動的知識及資源不夠普及也導致他們能夠接觸運動的機會不多,未來還需要藉由各界共同合作,打造更友善的運動環境。
艱辛運動路 缺乏相關資源
生性活潑的全盲運動員Rock,不受生理條件限制,曾經嘗試多種運動,獨木舟、衝浪、立槳、飛行傘、協力車都難不倒他,更是盲人棒球、短距離田徑與跳遠等運動項目的職業選手。熱愛運動的他,勇於嘗試不同挑戰,也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影響更多與他相同的身心障礙者。
視障運動員 Rock:「我很想要說服他們出來運動,不是鼓勵他們,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他想做的事情,可是他可能因為我們接收的資訊就比較片段,我們就聽人家講比較多。而且視障朋友因為眼睛的關係,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會很保守,所以對於他未可知、無法想像的畫面他不會去做。然後我覺得是我很想去說服他們做運動,就是因為我覺得運動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雖然Rock現在有豐富的運動經歷,但背後卻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在不斷嘗試各種運動的過程中,他也曾多次因為身心障礙者的身分遭到拒絕,因此他也期望台灣能有更多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的運動資源。
視障運動員 Rock:「我覺得最困難的是在戶外活動上沒什麼資源,因為可能大家也沒辦法了解你,所以變成是也沒辦法提供(幫助),假設你去跟人家講,人家只會想說你現在體力OK嗎,可是我們去跟人家講,會有一個說你看不到很危險啊巴拉巴拉這樣子,所以有很多東西是人家給你的框架,你就還要花很多力氣去突破。就是我們的運動好像就是要有一個是成績導向,你是為了比賽而來運動 ,你不是為了熱愛運動而運動,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熱愛運動,就連讓你可以開心運動,你都沒辦法開心運動,你根本沒有辦法開始。所以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也是希望有一些合作的人,或者是它是單位,那至少有一些至少你知道說來到這邊,你視障朋友來到這邊,他是可以被照顧、被引導從事這方面的活動或運動。」
身心障礙運動 看見不同可能
位於嘉義朴子的敏道家園為身心障礙服務機構,園中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都是重度身心障礙者。近年來敏道家園逐步引進多種身心障礙運動項目,在推動的過程中,不僅看見服務對象的轉變,也發現「支持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敏道家園專業支持組組長 鄭孟宜:「我們開始想說,要玩那個身心障礙的運動開始,其實我們本來很簡單的一個初衷,是希望說讓他們可以找到一件事情,是他們會喜歡做的,他們就會想要投入。這些活動推展下來,我會覺得就是讓他們真的生活,真的變得比較不一樣,然後對他們來講,這個運動讓他那個當下,終於他不用再是永遠都是一直受別人幫助,生命的掌控權回到自己身上,然後其實你會看得到那種,就是他們眼神裡面的那種,就是那種眼神裡面,你就看得出來他真的是很興奮、很開心。然後其實我們也在這裡面,支持者也學習我們怎麼去把自己當作工具人,因為以往其實我們的角色,常常都是都是可能是一個權威者,可是當我們今天要支持他們做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是需要把我們自己退到比較後面,那在這個過程裡面是一種轉換,然後我覺得對工作人員來講,他也是一種成長。」
由於每位身心障礙者的狀況不同,因此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也會有所差異。
職能治療師 周雨柔:「看他們的興趣,然後還有他們的功能 。那當然就是我們一開始會先提供很多不同的活動讓他們去嘗試,就像我們之前也有玩過地板滾球,然後冰壺,然後競速車、擲桿,就是其實很多不同的體育活動提供給他們,那依照他們的興趣,我們再下去看說,我們要怎麼透過可能一些輔具,然後或是其他的幫助,去調整那些活動的內容,那就可以適合他們的功能。我覺得很大一部分,是對他們生活上,他們會覺得對這件事情是抱有期待的。像阿寬(身心障礙競速車養成班成員)他覺得對這件事情很有興趣,然後所以他每到禮拜三的時候,他就會特別期待這件事情發生,那當然包括他們對他們身體功能也是有好的一些影響。」
身心障礙競速車養成班成員 阿寬:「(你覺得騎這個車好玩嗎?)好玩。」
運動結合復健 亦能為國爭光
周柏宏擁有物理治療師、台灣腦性麻痺運動休閒協會理事長,以及嘉義縣體育會身心障礙者運動推動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多重身分,一直以來都致力於身心障礙運動在台灣的推廣。敏道家園與周柏宏合作多年,在園內推行身心障礙競速車養成班,提供服務對象不同的運動選擇。
台灣腦性麻痺運動休閒協會理事長 周柏宏:「腦麻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屬於肢體非常不方便的小孩,那你運用的這樣的一個擋板坐墊,讓他們的手跟腳可以稍微地有支撐,讓他們腳可以去運用他們剩餘的功能,會讓他的之前不常用的肢體的動作,在這個肢體訓練上面可以得到一些訓練的效果。所以我們出發點,就是讓他們可以用運動去取代一些復健那個枯燥無味的東西,可以在這個環境底下去做一些活動。」
台灣腦性麻痺運動休閒協會理事長 周柏宏:「這個運動是我從丹麥那邊引進到台灣的,他是屬於國際上腦性麻痺的正式的田徑項目,未來是帕奧(帕拉林匹克運動會)2028或是2032的時候會列到帕奧的正式項目,所以我在台灣推行這個運動是希望從小去培養腦麻的小朋友給他們一個運動習慣以外,體驗這樣的運動如果他喜歡的話,未來可以從事帕奧的運動,幫台灣拿一個帕奧的腦麻的金牌,這是我的夢想,我們看到在身心障礙運動裡面有很多的項目跟選手是不足的,為什麼?我一直在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人去帶他們出來運動的機會。」
適應體育 從特殊到平凡
教育部體育署針對身心障礙學生,推動「適應體育」,內容包含發展活動、訓練、遊戲、韻律與運動,讓年幼的身心障礙者也能受到重視,也讓體育課不再只是又一次的復健。而是透過身心障礙的孩童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能促進他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
新竹市西門國民小學特教組長 黃瑞欣:「因為在過去我們有很多的適應體育,為了孩子的個別化,所以他可能變成他單獨需要做一些什麼樣的練習,不是跟大家不是跟全班一起的,他可能會變成是說他是自己一個人。可是現在就是他融入在教室的課堂裡面,融入在團體裡面,那在這個團體裡面,他事實上他可以學得更多,怎麼樣去跟別人相處,怎麼樣去跟別人合作,然後怎麼樣在遊戲裡面也可以幫大家獲得勝利。那這些東西我覺得是在整體裡面才可以做到的,而不是給他個人,他可以去完成 ,那我想這些活動對他的價值是更大的 。」
隨著對「適應體育」的觀念轉變,「適應體育」不再只是針對身心障礙學生,而是希望幫助所有對體育感到困難的孩子,都能順利地參與每一次的體育課程。
新竹市西門國民小學特教組長 黃瑞欣:「 你不要說特殊小孩,其實一般的小孩也是有一些是非常害怕體育課或者是體育能力不足的小孩,那他們有時候甚至於比特殊小孩更加的不知道怎麼去上體育課,所以我覺得老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已經不是單單就是說,我只是為了特殊小孩去設計,應該是說我們要設計的課程是我的運動目標可以讓每一個人都達到。」
身心障礙族群在運動上的困境與成就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也期待透過各界的合作,逐步打造更適合所有人的運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