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汶珈、林依柔/中正大學報導】
片長:2分55秒
在大學裡,時常會出現需要同學們合作完成的作業,而當同學們對待分組作業的態度不佳時,就有可能出現搭便車效應,而在心理學上,又稱社會閒散。同學們若遇到搭便車問題時,除了倚靠自身能力解決之外,也可以透過明確分工或是反映老師,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大學分組作業多 組員態度成關鍵
大學授課方式相較於國、高中制式化的學習,會出現較多需要同學們齊心協力完成的作業。而當面臨組員對待分組作業的態度不佳時,同學實際應對與解決的方式也不太一樣。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余同學:「我是會先跟他溝通一下,然後如果真的不行的話我再自己做這樣。」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林同學:「就是我高中的時候是有就是直接把那個組員從名單拿掉。」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曾同學:「去跟其他人匯報這件事情,好比說假如說是系上的(同學),可能就是跟老師說。」
搭便車效應 經濟心理稱呼大不同
搭便車問題最早由經濟學家提出,指消費者在使用公共財等資源時,不願意負擔資源成本,或付出的成本少於實際應該付出的現象。而在心理學上,搭便車問題則有不同稱呼。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功餘:「在團體的一個工作裡面,包括學校的分組或者是在一個公司裡面的一個那種部門的合作,事實上這種現象是很可能會發生的。那在組織裡面,或者是說在教育裡面,我們把它叫稱作搭便車。那在心理學裡面,我們把它叫做所謂的社會閒散(Social loafing)。 」
社會閒散是指當群體共同完成一件工作時,每個成員所付出的努力會少於單獨完成工作時的總和,而促成這個現象的發生,有幾種可能的原因。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功餘:「當人多然後就會覺得說反正有別人在,所以我好像也就不是那麼的重要,我做跟不做事實上就不是那麼的重要。那因為它是一個團體的運作,所以事實上這個團體本身的一些特性,對於團體的成員在這個工作上的付出就有很大的影響。」
搭便車問題 師生尋解方
在校園裡,同學若遇到搭便車問題,除了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之外,也可以試著反映老師,請求協助。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劉敏熙:「學期的課程裡頭,包括了團隊成績的話,那在這裡我可能就會放一個團隊成員互評,然後用團隊成員互評的方式來評彼此的貢獻度。」
明確分工 杜絕搭便車
搭便車問題的產生原因,背後有許多因素構成,而同學們在往後的分組作業中,可以透過明確分工,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功餘:「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工作裡面,他的付出是可以被辨識出來的。」
工作責任分配的明確性,能有效改善搭便車問題,以減少社會閒散對團隊造成的傷害,一同創造友好的合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