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宇軒/嘉義市報導】
消費社會下所催生的消費模式未必健康,有時甚至會買下許多現在與未來都用不上的物品,一旦積累下來便難以整理。整理師作為新興職業,在近年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他們運用空間規劃與其他專業知識,協助人們「斷捨離」,走入簡約生活。
極簡主義興起 與物品斷捨離
消費社會下出現「購物狂」或「衝動購物」的行為,究竟多少東西是自己真心想買,且又實際用上的?囤積在屋中又用不上的雜物,讓人們開始追求極簡生活,重新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開始與用不到的東西「斷捨離」。極簡風格這種嶄新的生活模式強調「少就是多」,只留下真正需要與喜歡的物品。因應這樣的追求,「整理師」作為新興行業逐漸萌芽。
整理師的空間規劃前後比較。【圖片來源 巧盈/提供】
引導客人收納 讓空間更好更美
「我們會陪著委託者一起重新審視物品,當然也會引導客人怎麼做,還是說買什麼收納物品會比較好做空間規劃。」目前正在嘉義地區服務的整理師巧盈這樣說。
巧盈提到,自己的客戶年齡約在二十五至四十歲之間,以女性居多,其中不乏已婚的職業婦女,或無暇進行整理的女性等。接受過整理服務的許小姐說:「一開始其實並不知道整理師,想說整理可能是家裡人自己的事情。但每天事情一多,連打理自己的時間可能都沒有。」整理師的工作對多數人而言仍然新穎,常常會與清潔人員有所混淆。巧盈提到,雖然遇到簡單的髒亂,像是灰塵,或許還會幫忙掃一下,但整理師更著重讓空間井然有序,更清潔人員更著重讓空間一塵不染。
整理師需具備的技能多元,除了基本的收納,也必須了解空間規劃,甚至是色彩學、心理學等等的知識。許小姐提到,最有感的是整理師對雜亂的敏感度都很高,很快就知道該從哪裡解決,再來就是更會去考慮生活習慣,歸納出適合自己生活的收納方法。在溝通的過程中,整理師首先透過照片與影片的資訊,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困擾,到現場後實際勘查物品的數量與空間大小,隨後在聊天的過程中理出適合的置物方案。空間規劃有時也遵照一定邏輯,巧盈補充道,就像玻璃櫃至少只能半滿,全滿的話看起來會太密集,還有就是像軟裝<註一>的色調上,盡量都是統一顏色,然後搭配家中的裝潢,否則視覺上就會顯得不舒服。
2024年舉辦的整理師認證考試。目前並無官方規定整理師的硬技能,但整理工作需熟悉從物品下架至上架之間的流程,包括篩選、分類、配置。【記者 陳宇軒/擷取自社團法人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臉書專頁】
整理師有不同風格 合適很重要
整理師之間自組的協會與組織,會開設相關證照的培訓,有些甚至依照專業等級區分初階、中階、高階的等級。即便如此,巧盈認為實際經驗的重要性遠大於證照。「整理的東西(知識與風格)會一直變,如果真的感興趣或喜歡,可以看看哪個整理師的作品或表現方式是符合自己的,再去研究或者報名(課程)。」
目前主要的工作機會仍然集中於北部地區為主。如同多數工作,北部與北部之外的服務價格存在價差,嘉義地區的行情落在500至900元新台幣不等,以每小時計算。嘉義地區不認識這個工作的人還是佔大多數,因此巧盈透過不同社群平台與網路社群,例如嘉義在地臉書社團,宣傳自己,並與更多有需要的客戶搭上線之餘,也讓大眾更了解自己的工作。
嘉義市的業務主要以個人作業為主。巧盈分享,一到兩人作業的好處,也是讓客戶能夠更清楚整理師的服務,與自己的個性或想法有沒有一致。「(整理師)還蠻多是團體制的,因為還蠻多人會希望說一次把整棟房子都做好。然後男生(客戶)會比較需要多人作業,因為可能要搬重物,然後爬上爬下。」
整理過程中與客戶溝通需求。【圖片來源 巧盈/提供】
整理有心魔 安全感在作祟
對空間的洞察力固然重要,但整理師更多的是理解並處理客戶的敏感心理。向整理師求助的人們,心中都存在「心魔」。巧盈說:「一個大概50歲的姐姐,因為很忙,家裡只剩下一條路能走。她有自己上網寫一些關於整理的筆記,也有想要動手,可是她還是真的沒辦法,不知道從哪邊開始(整理)。」巧盈補充道,有時候人不把東西丟掉的原因,是來自心理的安全感。人們只要覺得什麼喜歡,就一直買,卻不曾想過究竟需不需要。長期累積下來,就難以捨棄。
面對複雜心理因素,整理師必須透過不斷的聊天與溝通,讓客戶重新認識自己擁有的物品。如果整理到最後仍然超出空間的負荷,整理師就會給予物品去留的建議,與用不到的東西斷捨離。「因為我們人其實需要的東西真的不多。有時候物品太多,你在家其實也不太能放鬆。」這是整理師的專業,也是他們的生活哲學。
<註一>軟裝:相對於「硬裝」,軟裝囊括任何在空間中可以移動的物品,例如家具、擺設、裝飾品等。硬裝則包含所有固定在建築中的裝潢。例如內嵌的櫃體、隔間、天花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