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街坊的笑顏 紙芝居說故事

發布日期 : 2024-05-27

【記者 何微中/嘉義報導】

「紙芝居」是起源於日本的一種說故事形式,如今嘉義也有一位紙芝居師熱衷於推廣這項藝術。她將紙芝居帶入校園,喚起社區大學學生的童年回憶,也引起了幼兒園小朋友的興趣。她將持續推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接觸到這項必須在展演當下才能完成的藝術。

抽換圖畫說故事 紙芝居的起源

「紙芝居」從日本緣起,是以抽換木箱子中的圖畫來說演故事的特殊表演形式。由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出現大量失業人口,許多人便轉而從事紙芝居表演,紙芝居就此興起。他們將紙芝居的木箱子綁在腳踏車後方,在街頭免費表演給小朋友觀看,並販賣糖果、餅乾作為收入來源。1940年後,紙芝居將街頭表演形式與教育結合,此種說故事的風氣逐漸達到巔峰。然而,隨著電視的發展,街頭紙芝居逐漸被取代,只剩下教育形式的紙芝居在流傳,嘉義的一位紙芝居師黃美智便繼續在戮力推廣。她表示,紙芝居還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分別是「物語完結型」<註一>以及「觀課參加型」<註二>。其中,觀課參加型的紙芝居互動性高,能夠很好的帶動現場氣氛,常常會被紙芝居師當作表演的開場。而紙芝居最特別的是本身是一項未完成的藝術,需要結合紙芝居師的展演才算完整。。黃美智說:「最重要的一點是演出時的互動與共鳴,這是一個即時的現場,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行為藝術表現。有劇本,但每一次的展演都會不一樣。」

木箱子即為舞台,紙芝居師抽換箱子內的圖畫來說演故事。【記者 何微中/攝影】

紙芝居的腳本多為簡單的語言和對話的元素,注重說故事的語氣與頓點。繪圖的部分,大多會在畫面正中間,用鮮明的顏色吸引目光。而表演時,有些手法是需要多加留意的。黃美智說:「表演過程中,抽出來的這張圖畫要塞到哪一層需要特別注意,所以是稍微需要一點練習的。」

紙芝居的腳本印製在圖畫背面,並會註記說演時該有的動作與提示下一頁會出現的圖畫。【記者 何微中/攝影】

聽故事也能寫故事 紙芝居利教學

紙芝居師黃美智第一次接觸紙芝居時,並沒有想過要以這種形式說故事,直到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合作後,才開始在嘉義以紙芝居來演繹水土保持的故事。而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近年來也利用紙芝居推廣水土保持工作,甚至出版了紙芝居月曆。後來,黃美智也將紙芝居帶入校園。黃美智說:「因為我本來就有在社區大學教課,在我第一年教的時候,教室裡有一位83歲的奶奶常在上課時間唱她小時候的歌,都是日文歌,所以當我拿起紙芝居,她非常感動,因為這就是她的童年回憶。」因為引起了眾人的共鳴,紙芝居在社區大學引起了極為熱烈的反響。也因為有這樣的迴響,黃美智開始深入研究紙芝居。她認為在教學現場使用紙芝居是相當有幫助的,因為它能夠結合各種語言能力<註三>,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寫故事、畫故事、講故事。而在這過程中,她表示,最大的收穫是與觀眾互動所激起的火花,以及看到台下觀眾沉浸於聽故事的快樂樣貌。

黃美智在表演紙芝居時收穫的歡笑聲,成為她繼續下去的動力。【記者 何微中/攝影】

盼紙芝居普及 走入幼兒生活

如今,紙芝居這項藝術仍然不夠普及,紙芝居師黃美智表示,最大的原因是用來說故事的箱子與故事題材都不夠多,但如果紙芝居可以成為教材,就會出現大量相應的箱子和出版物,這樣就有機會讓更多人接觸到紙芝居。黃美智除了水土保持局以外,還有與福智體系合作。她曾經向非營利幼兒園的老師推廣紙芝居,並且發展了符合食農、自然和在地的故事。黃美智表示,目前她在幼教界的推廣比較多,因為國小課綱中並沒有說話或表演的內容,所以她更著重於幼教,而她以前教過的學生也曾帶著紙芝居進入幼兒園宣導。

利用紙芝居進行演說,更能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圖片來源 林其蘭/提供】

嘉義市一間非營利幼兒園的園長林其蘭表示,過去園內進行了一場利用紙芝居宣導拒吃檳榔的活動。她也提及紙芝居師以生動的故事進行宣導,這樣的方式更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不同於以往衛生局到幼兒園宣導的方式,效果也比以往更好。黃美智也表示,希望未來兒童圖書館內,能夠設有說故事的場域,並配備紙芝居箱與故事,除了讓志工說故事外,孩子也可以自己設計故事、說演故事。

<註一>物語完結型紙芝居:紙芝居師獨自說演故事的方式,與觀眾的互動較少。
<註二>觀課參加型紙芝居:紙芝居師藉著與台下觀眾的互動與問答,將故事表演完的說演故事方式。
<註三>結合各種語言能力:紙芝居可以用各種語言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