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凝視菁彩 持續傳承的一抹藍

發布日期 : 2022-12-24

【記者 徐建樺/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秋季藝文展在2022年11月7日至2023年1月6日,舉辦最後一場展覽「凝視菁彩」,且在藍染體驗工作坊中進行藍染教學,推廣此工藝,藍染工藝在台灣傳承許久,曾經複雜的傳統工藝中斷過將近80年,而復興之後變成如今全新的面貌。

目不轉「菁」 藍染捕捉生活之美

國立中正大學秋季藝文展「凝視菁彩」以藍染作為展覽主題,邀請從事藍染教學與推廣超過20年的講師謝后蘭,帶領學生體驗藍染工藝,並以夾染(註一)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紋樣的變化。活動紀錄人員古渝豪表示,透過藍染體驗能讓學生認識到藍染的可塑性,且講師所展覽的作品中能看出很多藍染紋樣都是觀察生活周邊所得到的靈感。展覽中的作品新穎,除了在中正大學教學外,謝后蘭也在台灣各地學校用這樣的方式推廣藍染。

1

展覽作品運用日常觀察的元素,魚鱗、雞、碎玻璃、年輪等,用藍染的方式表達生命經驗以及對生活的好奇心。【記者 徐建樺/攝影】

永續精神 取之大地用之於人

2

傳統藍染程序複雜,以天然植物作為原料,製作染液過程中的產物皆能作為肥料使用,具有自然環保價值。【記者 徐建樺/製圖】

藍染屬於天然植物染中的一種,主要作為染料的藍草有山藍、木藍、蓼藍、菘藍,在台灣多用山藍與木藍,傳統的藍染程序複雜,成品的藍染布有特別功效,配合傳統的棉、麻類天然纖維,加上藍草本身的氣味,可以防蚊蟲、耐髒、吸汗舒適,藍染同時也是先民智慧的象徵,謝后蘭說:「藍染是可以回歸大自然的天然染料,取之於大地,用之於人身。」除了環保外,更是一種永續發展、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精神。

歷史悠久 藍染非客家文化獨有

許多民眾對於藍染的印象多半和客家族群有關,但謝后蘭說:「藍染是一種全球性的工藝。」她也進一步表示,追溯至中國周朝就有染草之官(又稱染人)的存在,而台灣的藍染則是在荷蘭統治時期開始發展,荷蘭(現已正名為尼德蘭)當時是歐洲紡織重鎮,需要拓展染料市場,因此引進木藍在台灣南部地區栽種,到了清領時期,大量福建及廣東來台的羅漢腳,也將山藍帶到台灣,在這兩個時期藍草都是重要經濟作物。

由於傳統程序複雜,再加上日治時期開始穿西服,以及紡織工業取代傳統染織產業後,藍染的傳承曾在台灣中斷80年,後來經由三峽、草屯及美濃等地區復興後繼續推廣,藍染工藝才得以傳承,而藍染常與客家族群畫上等號的原因,謝后蘭表示,在1980年代末期,民眾身穿西服與日式服裝時,在高雄美濃發現年長者穿著藍衫,配合政府當時推動「一鄉一特色」,外加客家委員會成立初期大力推動,讓美濃的藍染逐漸聞名全台,也建立了藍染與客家族群的連結,但藍染工藝本身並非客家族群專屬的文化,而是全台灣共享的先民智慧結晶。

藍染創新 揉合不同時代生命態度

經過台灣許多城鎮復興、推廣藍染工藝,至今藍染已經發展成不同於以往的樣貌,傳統的藍染工藝提倡自然環保與對人體無害的概念,到了現代仍然保留藍染的核心,並與現代人追求獨特的精神融合,製作許多獨一無二的客製化藍染商品與文創小物,開創藍染現代的新生機,藍染不僅是智慧結晶的傳承,也是一種用紋樣表達日常生活的態度,持續推廣與傳承,與生活中的記憶融合,用傳統元素的創新和現代社會產生連結。

3

藍染結合杯套、提袋等推出文創商品,將傳統工藝以不同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建立全新的文化推廣管道。【記者 徐建樺/攝影】

<註一>夾染:藍染技法之一,用筷子或木板夾住欲產生紋樣的區域,利用夾具的壓力使染料無法進入纖維,進而產生紋樣。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