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嫁妝 被遺忘的文化意義
【記者 廖欐人/台南鹽水報導】
「老人嫁妝」即為俗稱的壽衣,在現今社會中,民眾對於壽衣的想像多半抱持著負面觀感,並逐漸遺忘老人嫁妝傳達的文化意義。與此同時,殯葬業者的套裝服務也讓傳統壽衣產業沒落,但在鹽水,有間老人嫁妝始終佇立,努力保留自身的文化意涵。
抵禦時代變遷 傳承文化記憶
月津港的繁榮,有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稱號,鹽水老街也隨之聚集許多傳統產業與商家,但是隨著月津港的沒落,鹽水不再是商貿重鎮,大量的傳統產業也在時代的變遷下逐漸消逝。台南市鹽水月津港文化觀光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丁羿嫣表示,台南鹽水雖然因過去的繁盛有許多重要的傳統文化與產業,但民眾聯想到鹽水通常都以鹽水蜂炮以及月津港燈節為主,實際上鹽水地區除了知名的觀光活動外,也擁有許多傳統產業及其背後隱含的文化。鹽水老街上一間掛著「老人嫁妝」的商家,販售的其實就是傳統壽衣,這更展現了傳統產業努力傳承文化意涵的精神。
鹽水的這間老人嫁妝原為布莊,後因成衣廠的興起,布莊逐漸失去商業競爭而轉型販售壽衣。【記者 廖欐人/攝影】
在世與往生 生命的祝福
老人嫁妝第四代經營者李建德先生說:「在傳統社會,女子結婚後可能會嫁到遙遠的夫家,甚至與娘家再也無法相見,所以家人會準備許多嫁妝伴女子出嫁;而在喪禮中,也是希望將往生者打扮得風風光光,準備多種配飾如同帶著嫁妝及家人的祝福。雖然不復相見,但可以順利得邁向人生的下一旅途,因此,後人才將壽衣稱為老人嫁妝。」
李建德先生表示,傳統壽衣各種服飾配件隱含了多種的生命祝福。當傳統壽衣之使用目的是為往生者裝扮時,壽衣大多都是以五套七層<註一>,男士壽衣以長袍馬褂為主,女生則是旗袍。替往生者戴上帽子或是頭巾並穿上繡鞋象徵人生有頭有尾。同時教導往生者的家人將六顆白色珍珠分別縫至帽子、壽衣及鞋子,希望白色珠子能照亮往生者至陰間的道路,最後將荷包放在往生者的手中,傳遞後世子孫可以因為「手尾錢」<註二>而留下錢財與福氣。
此為男性壽衣,以古代員外服裝為參照,意指希望往生者死後能如員外般有較好的生活。【記者 廖欐人/攝影】
而在現今社會,民眾多認為壽衣與死亡相關,李建德先生說:「許多人對於這個產業非常避諱。」但在過去傳統社會,壽衣除了作為治喪的服飾外,更承載父母祝壽之意。由於過往社會,女子出嫁後可能久久才能與父母相見,因此出嫁後的女子在父母六十大壽之際,會贈送父母壽衣添福增壽,以表孝道。但李建德先生說:「當我們知道壽衣的目的是為了替在世的人祝壽,我們會在壽衣上放置一雙紅色的筷子,因為『筷子』與『在』的台語是同一個發音『tī』。但隨鮮紅筷子逐漸稀少,現在通常用紅色春仔花來代替,這是因為『春』與『剩』的台語也為同一發音『tshun』,讓各界鬼神知道收到壽衣的人仍然在世、生命仍有剩。」
春仔花,過往多用於傳統婚禮新年的頭飾。【記者 廖欐人/攝影】
殯葬業普遍 壽衣面臨文化斷層
對於過往社會,老人嫁妝不僅是往生者的衣飾,也傳達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展現社會禮俗和對生命的期許。然而隨時代不斷改變,壽衣曾傳遞的祝壽意涵逐漸被民眾淡忘,李建德先生也指出,現今的人們追求商業與便利,殯葬業因此提供了一條龍服務,在辦裡喪事時,包辦替死者準備壽衣的服務,不只壟斷壽衣的市場,也使民眾忽略壽衣各個佩飾的背後意義,進一步造成文化斷層。
老人嫁妝第四代經營者李建德先生與妻子仍在鹽水傳承老人嫁妝的意念。【記者 廖欐人/攝影】
李建德先生說:「很多事情不能強求的,對於這間店的經營,我覺得順其自然,但因為現代人不了解壽衣意涵,又希望節省時間,導致這些舊有習俗無法延續,我真的覺得非常可惜。可是還是希望這間店鋪能夠持續下去,作為一種功德,幫助更多人們。」面臨時代與社會重心的改變,老人嫁妝的傳統文化正在流逝,但這間店鋪仍屹立在鹽水,試圖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老人嫁妝的文化意義。
<註一>五套七層:治喪用之壽衣多以奇數搭配,以男性壽衣為例,一整套完整的壽衣包含五件長袍,並搭配兩件褲子,所以總共是七層服飾。
<註二>手尾錢:在死者瀕臨死亡時,將具有吉祥象徵的金額放置紅包或是小荷苞,使死者握於手中,並在入殮後分送給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