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美街歷史 畫都嘉義裡的裱框店

發布日期 : 2024-11-04

【記者 黃毓卿/嘉義市報導】

以嘉義「畫都」為開端,來看成仁街藝文風氣的興起,帶出裱框店與嘉義本身的連結與意義。嘉義藉由藝文活動,將店家串聯在一起。透過訪談裱框店,了解現代經營者的心境,為什麼會想傳承這樣的藝術。

米街 美街

紅磚瓦鋪地,位於中山路與公明路之間的成仁街,過去因從事米糧的買賣,帶動街道經濟,因此被稱為米街。隨著居民生活改善,有時間進行休閒活動,琴棋書畫、戲院、酒樓盛行,米店人家也開始栽培自家孩子學藝,使這片街區孕育了蒲添生、陳澄波、林玉山等著名藝術家。

大約三十年前認為美只有一種形式,促使成仁街開啟「造街運動」,將成仁街的招牌、磁磚規格化,此運動也被叫做「美街運動」,自此「美街」成了成仁街的代名詞。

1

嘉義美街圖鑑使得成仁街遊客變多,也讓美街注入新活力。【記者 黃毓卿/攝影】

品質與效率 傳統技藝的講究

在全盛時期,小小的成仁街聚集了十幾家裱框店,在講求快速的時代,機械裱框出現,許多傳統藝術漸漸消失,現今只剩下兩、三家店仍堅持傳統裱框。

傳統裱褙製作流程複雜。以宣紙為例,首先需將手工棉紙拓在背後,接著裱在牆上等待自然乾,修剪編框,再黏布裱起來等待乾,可以做成卷軸或是裝框。傳統裱褙除了需要時刻注意天氣以及濕度,還要注意漿糊的稠度以及用量,太稀會使紙張脫落,而太稠會導致作品變硬,若做成卷軸的話,再多次的捲起、攤開,容易產生摺痕損壞作品。每個步驟需要注意不同細節,也要不斷跟客人反覆討論以及確認,還要隨時注意天氣避免作品無法乾透,甚至發霉、發黃,所以傳統做法需耗時一到兩個禮拜。

比起機械紙,傳統作法使用手工宣紙張力較均勻,但是價格較貴,機械裱框優點是很快速,價格便宜,但是因為通常都是批發材料,整體品質相較傳統的沒有那麼講究。傳統方法在裱褙、裝框、做卷軸的每一個步驟都是仔細、反覆確認,材料的使用都有講究,相對也比較量身定做。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傳統的裱褙若需要重新裱褙、整理,是可以很容易取下舊的且不會傷到作品本身,但機械裱褙因為使用熱融膠或是化學藥劑後進行熱壓,很大機率在重新整理裱褙時損壞到作品本身。

裱框店第四代經營者 蔡慧育說:「顧客的選擇變多了,不會去糾結對錯,因為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但自己堅持下去是因為技藝已經越來越少,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力量繼續維持這個技術。」百年裱框店第四代經營者陳家鼎表示,都會跟客人解釋,因為每個人的考量點不同,有的人可能是需要快速裱好,有的人特別在意品質,跟他們說明清楚後,讓他們確定需要哪種裱法。

2

傳統方式步驟繁瑣,需要的工具也很多,做工過程中要非常小心。【記者 黃毓卿/攝影】

傳承家庭事業 承載文化意義

這些傳統藝術店家雖然消失,但嘉義仍保有藝文氣息,對於裱框店來說,喜歡畫畫寫字的人、美術系的學生等還是希望能保存好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傳統藝術還有存在的意義。

陳家鼎覺得,對他來說裱褙藝術從小就耳濡目染,在他身上有一種延續日治時期的使命感,更是為了看見大家珍貴的作品被保護好的成就感。蔡慧育表示,一開始回來是因為家裡需要人手,後來產生情感與責任感,認為應該保留這個行業,因為它不僅是家庭事業,更是承載嘉義文化的意義。

3

堅持傳統作法,手工修整每個作品適合的邊框大小與樣式。【記者 黃毓卿/攝影】

4

與工廠批發客人需要的木條花樣及顏色,再製作成適合的大小。【記者 黃毓卿/攝影】

失物招領 記憶與美

陳家鼎認為,透過參與活動,可以讓對傳統藝術有興趣的人有機會親身走進,接觸並了解這門技藝背後的努力與價值。蔡慧育說:「希望未來能利用網路傳遞更多相關知識,讓更多人知道物品與裱框是息息相關的。」裱起來的東西不一定要是一件藝術品,它可以是一件衣服、一個飾品、一張報紙,裱框不是離生活很遠的事情,而是把日常生活記下來的一種方式。

嘉義每條街都有自己的DNA,2023年嘉義美街圖鑑策展人黃思涵分享,美街圖鑑「LOST&FOUND」意指失物招領,有些記憶會被淡忘,什麼是美?如何挖掘街道的特色,重拾當初的記憶,是美街圖鑑一直在做的。希望透過設計整合、文化、科技與在地店家串聯,把記憶與技藝結合,利用活動凝聚在地,讓老一輩與新一輩能有機會互相接觸、合作與學習,共同凝聚在地情感。

5

現今仍有不少客人會特地將作品拿來裱框。【記者 黃毓卿/攝影】

6

不只畫作作畫,各種物品都可以裱框。【記者 黃毓卿/攝影】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