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語你相遇 語言政策往哪去

發布日期 : 2022-11-12

【記者 劉佳美、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https://youtu.be/TpZWPmXtOSA

片長:9分20秒

因應「2030雙語政策」,許多大學在這兩年來開始大量開設全英語課程,也為大學課堂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儘管雙語政策自提出以來爭議不斷,部分學者擔憂雙語政策將會衝擊本土語言教育,但目前政策已定,要如何繼續走下去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調整。

全英語教學課程 學生怎麼看

因應「2030雙語政策」,台灣的大專院校開始廣設英語教學課程,雖然各界對此有不同看法,但全英語課程不僅提供台灣學生學習上的新選擇,也吸引不少外籍學生修課,來台灣的交換生朴紹泳與遊學生Nicole,在課堂中與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交流,也學習彼此的文化。

國際傳播課堂學生 翰林大學交換生 朴紹泳:「我叫朴紹泳,我來自韓國。」

台灣的節慶與民俗課堂學生 德國遊學生 Nicole:「我叫Nicole,我來自德國,我在八月底的時候來到台灣。」

國際傳播課堂學生 翰林大學交換生 朴紹泳:「我看了教學大綱,國際傳播的課程有提到韓國文化,那我是韓國人,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我選了這堂課。」

國際傳播課堂學生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陸安芝:「老師的(課程)大綱寫的很有趣,所以才會選(國際傳播)這堂課,然後英文授課對我來講不是什麼太大的障礙,所以我才會直接選這樣子。」

台灣的節慶與民俗課堂學生 德國遊學生 Nicole:「我認為這堂課是一個好的方式,去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和它的傳統,這些通常不是很容易去了解,因為你比較能夠去學到政治或歷史,但民俗文化和傳統的話,我認為這是不同的東西。」

國際傳播課堂學生 翰林大學交換生 朴紹泳:「課堂上有許多國家(的學生),印尼、俄羅斯、韓國、台灣,還有……我不記得了。所以在課堂上談論他們的背景和文化,還有他們的觀點,那非常有趣。」

國際傳播課堂學生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陸安芝:「班上比較少台灣籍的學生,我覺得反而大家會比較願意講,我覺得外國學生都比台灣的學生更願意在課堂上表現。」

多元文化交流 課堂上的新可能

大學中的全英語課程,除了讓台灣學生接觸不同的語言環境,使外籍學生有更多元的修課選擇之外,課堂教授也在英語授課中看見新的可能。

台灣的節慶與民俗授課教授 楊玉君:「我當初預期的這門課(台灣的節慶與民俗)是開給外國人上的,那可是你知道修課的人選裡面外國人畢竟是少數,今年有一個德國的交換生,她其實沒有修這門課,但是她很認真,每個星期都來上課,那也是上課跟我互動最多的一個學生,那上個禮拜她跑來跟我說,她跟同學到民雄街上去看了一下民雄街上的一些廟,然後她跟我說上了我的課之後,她覺得看了很多的東西忽然都開始make sense,那就是她真的有懂了,其實不只是外國同學,台灣的同學課後也會來跟我做他們的一些心得交換或是經驗分享,所以其實民俗是非常貼近生活的一門課。」

國際傳播授課教授 張時健:「因為第一次用全英文授課,然後第一次就是外籍生比本地生多,那課程的調整就應該以他們的文化背景,或他們的文化經驗為主這樣,就介紹他們自己的文化跟跨文化交流經驗。在這堂課(國際傳播)我會盡量鼓勵他們就是講不同的觀點,就特別從他的國家或他的背景,或他的文化的那個角度去想同一個國際事件這樣,那我剛剛的講法是那個烏克蘭跟俄羅斯的,現在就不可開交嘛,打仗,那班上沒有烏克蘭人,不過有滿多俄羅斯的同學,他們講一講他們國內看見的東西,那個跟我們在主流媒體上面看到的,不完全一樣。」

資源不均 學者憂本土語言消失

儘管全英語授課可能為大學課堂帶來新的轉變,但雙語政策自推動以來也屢次遭到學界質疑,尤其是政府過度將經費投入在英語教育,將會排擠本土語言的資源,使語言的多元性逐漸消失。

台灣語文學會理事長 陳麗君 :「在過去上世紀的連續兩個國語政策,造成本土語言式微,然後語言消失危機,在還沒有落實所謂的本土語言教育在台灣的教育系統這一塊的時候,那馬上就推雙語國家,可是很明顯的我們看見在課程上整體規劃完全看不到,就是所謂的多元語言的這個規劃,因此呢,就是會變成是比較是同化式的、單一式的帝國式語言主義。英文 它在所謂的國科會或者是科技部,這個經費分配的這個系統上,那英語教學在過去三十年來一直都是最大宗,已經都是超過60%以上,國家的這個科技部的計畫,那現在還要再把它再加重進來變成是全英文系統的時候,那各位可以想見就是說在這樣的,已經是強勢的語言讓它更強勢,那弱勢的語言只會更弱勢。」

結合本土文化 翻轉雙語教育想像

目前台灣雙語政策已經實行兩年多,究竟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成效,仍有待觀察,不過社會對於雙語教育的想像,已不再侷限於學習英文,而是希望將英文結合在地文化的傳播,並同步發展本土語言教育。

台灣的節慶與民俗課堂學生 德國遊學生 Nicole:「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壞政策,但是你們在這裡已經有另一種語言,像是台語,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們不去多推廣它,反而是選擇英語,這對我來說有點難去理解,為什麼你們的雙語政策不是使用華語和台語。」

台灣語文學會理事長 陳麗君 :「那為什麼要強調以母語為主體的多語言教育,那因為從母語來進行所謂的知識吸收教育之後,那它基本上是不需要費任何力量的,同時我們當然也可以讓英文進來,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去思考就是說像現在,(聯合國)在1999年說的,那我們的教育上面為了要維持基本人權,應該要以母語為主,然後選一個國際,或者是選一個官方語言,那如果以政府的說法,我們不需要官方語言的時候,當然那我們就以英文為主要的選擇,可不可以?我想這也是可行的。這樣的話等於就是說本土語言,再加英文這樣的一個語言能力,那我們的本土語言當然更能夠向外推廣。」

國際傳播授課教授 張時健:「我們當然說你來台灣,你應該要中文準備好,因為這裡是講中文的地方,不過就是我在香港的五年有看到另一種可能性,就是你如果有基礎的英文的能力,你真的不用到說非常的流暢跟那個,就是他們母語是英文的國家,那樣子的國民用那個方式溝通,可是你如果可以,你可以用英文去跟別人就是做日常的那種溝通的話,那個不管讓別人進來,還是說我們走出去,我覺得都會有幫助,然後以香港的社會為例,他們是那個樣子。然後這樣子有沒有影響到說,你自己文化的本質或文化的那個完整的狀態,有沒有因為這樣就變得比較差,比如說我開始講英文,那我忘記中文怎麼講這樣,以我看見香港的話我可以說沒有,因為香港人他們在廣東話的保存跟廣東話的使用上面非常的堅持,但這有很多複雜的討論,我不能說它都不會改變這樣。」

台灣的節慶與民俗授課教授 楊玉君:「剛開學的時候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來修這門課,有好幾個學生他跟我說,他其實是想要增進他的英文能力,那他可能就是未必是為了民俗來修課的,那我非常推廣台羅拼音,是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那這個文化跟我要教給外國人的文化,其實是同一種,對吧,只是我們是使用不一樣的系統來去呈現、來去表達,所以對我來說沒有任何衝突,我很希望學生們也能夠認知到這裡面是沒有衝突的。」

語言,是溝通的基礎,也是文化的載體。而國家如何推動語言政策,也影響人們如何學習、認知自己的文化,雙語教育並非絕對的二分法,但台灣要如何打造多元、友善的語言環境,同時保有本土語言的主體性,仍然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