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地震警報響不響 影響條件多

發布日期 : 2024-05-13

【記者 林依柔/綜合報導】

近期地震發生頻繁,全台有感。民眾們對於「地震警報響不響」的看法也在各網路平台引起討論。有些人認為地震感受明顯搖晃的時候警報沒響,卻在輕微搖晃時警報大作。中央氣象署對此現象指出,地震警報仍存在些許誤差,未來將透過增設地震觀測站來解決相關問題。

地震速報明確性 引民眾討論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自民國112年四月一日至五月四日,全台一共發生了1415個地震,其中顯著有感地震有355個,而四月三日、四月二十七日的地震更是搖晃程度劇烈,分別是規模7.2和6.1<註一>。其中,在四月三日以及四月二十七日的地震發生時,民眾也有透過手機收到「地震速報」的訊息,目的是為了提醒大眾注意災害防治,若有需要時能夠及時躲避。然而,此警報的運作模式也引起不少網友討論。就讀國立中正大學曹同學說:「我在中正(大學)的時候是住宿舍的四樓,然後我回家的時候是在高雄,住在15樓。居住在中正的時候, 那一次是兩點發的警報,我覺得它(地震)很小也很短,然後就同一天早上八點的時候它沒有發警報,但是它(地震)搖得真的超大,彷彿就是在四樓搖出那種在15樓的感覺。所以就覺得我半夜間還要被這個警報吵醒,為了一個根本沒有很大的地震。」


地震速報會伴隨著特殊的警告聲響與震動,以確保民眾能夠及時接收訊息。【記者 林依柔/擷取】

地震速報的運作 需滿足發布條件

地震速報其實是「災防告警服務(Public Warning Service,簡稱PWS)」的一種。災防告警服務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簡稱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地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災防告警服務主要是透過全台的地震觀測站去偵測地震,並將P波<註二>帶入公式,計算出全台的預估震度<註三>。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測報技術科科長陳達毅說:「如果這個震度(預估震度)它達到我們發布地震警(速)報的門檻,我們就會對外發布災防告警服務的警報。」地震速報的發布條件是當偵測地震規模達到5.0以上,且民眾所在地區的預估震度達到4級時,該區民眾的手機就會強制跳出地震速報的通知。陳達毅也補充:「當我們發布災防告警服務的時候,在中央氣象署這裡會把資訊傳送給國家災害防救中心在電信公司的機房,這個機房會接著把資訊傳遞給有達震度四級的地方的電信機房。」也就是說,訊息的傳遞須透過多個機關才會傳至民眾手機,再加上政府機關需花時間了解震央位置及預測震度,因此偶爾會有誤報或是漏報等情形發生。

地震速報的發布條件其實有所限制,所在地預估震度必須達到4級以上,民眾才會收到地震警報。【記者 林依柔/製圖】

地震不可測 預警盲區知多少

針對許多民眾反映現階段的地震速報仍會遇到些許狀況,例如:搖晃程度與收到警報的實際情形有落差、或是開始地震後才收到地震速報,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測報技術科科長陳達毅表示,有時候地震的震度並沒有達到發布警報的標準,但是民眾可能位在比較高的樓層,就會感受到更明顯的搖晃。由於地震報告的震度是以地表為基準,因此民眾位於高樓層或是不同建築物內的主觀感受搖晃程度可能也會有差別。再者,由於地震無法預測,因此地震觀測站在偵測到地震後才能進行計算並發送訊息,所以有些地區的民眾可能在地震發生後才會收到地震速報,發生此現象的地區也被稱作預警盲區<註四>。針對預警盲區的現象,陳達毅也補充,未來改善的方式是再持續加高地震觀測網的密度,讓地震觀測站的密度更高,以便更快收到地震資訊並解算出預計震度達到警報發布門檻的地區,讓民眾有多一點時間準備。

當民眾所在地與震央距離在一定範圍內時,可能就會因為身處預警盲區,而無法及時在感受地震前就收到警報。【記者 林依柔/擷取自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除了警報 防災知識不可少

由於地震無法預測,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避免地震預警盲區或是其他相關狀況的發生。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民眾要隨時關心自己所處建築物內的安全性、了解逃生路線,以及要擁有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

<註一>地震規模:地震規模是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臺灣所採用的計算方式為芮氏規模,在敘述時以「規模5.0」、「規模7.3」的方式來表示,數字的後面不加「級」字。
<註二>P波:縱波,質點的運動和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傳播速度比S波快,造成的破壞程度有限。S波:橫波,質點的運動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常造成重大傷害。
<註三>震度: 震度是指地震時人們對於地面震動的感受程度,或物品因震動遭受破壞的程度。
<註四>預警盲區: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