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建築大師之作 走入菁寮天主堂

發布日期 : 2023-10-28

【記者 柯蓉蓉/臺南後壁報導】

臺南後壁靜謐的田間小路上,矗立著銀色角錐型屋頂的建築,在鄉野風情中獨樹一幟。1960年興建完成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是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波姆的作品,現今對外開放,提供大眾參觀,但成為景點的背後,天主堂正面臨著教徒高齡化與建築修繕問題。

田野間的建築大師之作 

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於1986年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此獎地位如同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而他最早的一件亞洲作品就在臺灣臺南田野間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建立要追溯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馬歇爾計畫(註一)大力經濟援助在戰爭中破敗的歐洲,其中包含民主西德,因此1950 年德國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富裕生活下,德國的教會計畫在各地宣教的小農村興建天主堂。五年後,楊森神父來到臺南菁寮傳教,教徒數量逐漸增加,他計畫成立天主堂,在教徒集資及來自德國埃森教區的大筆資助下,展開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興建計畫。

楊森找了多明尼庫司.波姆設計天主堂,但他年歲已高,便交由當時在事務所協助的兒子哥特佛萊德.波姆(以下簡稱波姆)設計菁寮天主堂建築。波姆本人沒有來過臺灣,當時靠著參考楊森所拍攝的菁寮照片進行規劃,並透過書信寄送設計圖,最後交由臺灣當地工人花費5年搭建。

1

紀念德國埃森教區的建堂資助,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外牆上有埃森教區第一任主教圖樣,手捧菁寮天主堂建築。【記者 柯蓉蓉/攝影】

2

哥特佛萊德.波姆的天主堂設計圖原稿已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記者 柯蓉蓉/攝影】

菁寮天主堂 建築精神顯現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是建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融合哥德式與羅馬式建築的精神,前者位於祭台區域,高聳結構與明亮的室內空間,顯現神是偉大的主宰;後者的呈現則是聖體宮,以隱密昏暗的小空間凸顯神的可親近性與柔性,展現天主教建築對於耶穌的神聖偉大以及溫柔如母親形象的詮釋。

3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為現代建築,不過仍呈現出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挑高設計與明亮空間。【圖片來源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提供】

4

聖體宮是私密祈禱空間,在內的聖體櫃裝有彌撒(註二)留下的乾麵包和葡萄酒,給未能參與儀式的教徒。【記者 柯蓉蓉/攝影】

天主堂聖殿的左右皆為窗戶,在室內也可感受到徐徐微風。這是波姆特別為臺灣溫熱潮濕的氣候所設計的,陽光經由窗上雷射雕刻玻璃的映照,投射出柔和溫暖的陽光。天主堂建築中有許多與中華文化的相似之處,像是八卦形狀的祭台、如麻糬缽形的受洗池,不禁讓人聯想波姆在設計時,是否考量過中華與臺灣在地文化,不過多年後有天主堂前神父詢問過波姆,證實他當時並無此意,算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目前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面臨建築修繕問題,經歷不同神父的管理,波姆最初的設計已經改變,為了修繕,教徒與相關人士曾經想為天主堂申請地方文化資產身份,但計畫最後都胎死腹中。現任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的本堂神父呂天恩表示,目前期望恢復波姆的設計,首先將天主堂祭台上的天花板恢復挑高設計,汰換信徒座位區上的天花板以及將鋁門窗戶改回木製質感。

5

菁寮天主堂屋頂內裝待修繕。祭台天花板的挑高設計保留神父的聲音殘響(註二),讓後排教徒聽得更清楚。【記者 柯蓉蓉/攝影】

融合建築與歷史的客製化導覽

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目前的導覽服務由本堂神父呂天恩、教徒賴先生與莊先生三人輪流進行,歡迎社會大眾進入參觀、拍照。教徒賴先生表示,以前只是讓民眾進來,現在則會希望給大家一個美好的體驗,「客製化的天主堂導覽」會依據參觀者類型與其停留時間調整內容,天主堂也設有攝影紀念展,其中展示照片皆為歷任神父拍攝,在照相機還不普及的時代,這些紀錄彌足珍貴。

6

天主堂內的攝影展紀錄從前教會生活樣貌,右下為婚禮彌撒,為在彌撒儀式中證婚,神父穿著祭衣,一旁為輔祭。【記者 柯蓉蓉/攝影】

導覽由建築、宗教、歷史三個面向結合而成,賴先生藉由各式資料了解天主堂的建築與歷史背景,與前來民眾相互交流,像是從建築專家口中得到的新知會加入未來導覽內容,因此,天主堂導覽體驗是不斷前進更新的。如今,天主堂成為當地的知名景點,許多菁寮老街的店家會推薦遊客前往參觀,不過天主堂希望與當地有更深的連結,還是有些人在菁寮住了六十年卻從來沒進去過。

7

呂天恩神父介紹菁寮天主堂洗禮堂,不是每個天主堂都有專屬受洗空間,有些地方是神父拿水盆在堂內進行。【記者 柯蓉蓉/攝影】

無正式文資身份 修繕添困難

以建築特色聞名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開放民眾參觀,讓社會認識特別的宗教建築風景。近年來天主堂面臨修繕問題,因為無正式文化資產身份,一直是由教會負責整建維護;導覽工作則人數不足,希望徵求當地居民擔任志工,除了認識生活周遭的文化風景,也讓他們對天主堂有歸屬感;而今面對現今教徒高齡化,本堂神父呂天恩也盼望有更多其他世代的族群加入。

<註一>馬歇爾計畫:1947年由時任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以兩百億美元款項協助振興二戰後的歐洲,也為防堵歐洲共產勢力的發展。

<註二>彌撒:專指天主教感恩祭,紀念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儀式,舉行於每週日。 <註三>殘響:一個空間中,音源消失後存留的聲響。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