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艾珍/嘉義市東區報導】
嘉義市的「米街」已具有百年歷史,對於嘉義的農業與商業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位於嘉義市延平街的米店,經營近80年,從販售簡單的三項米種,到至今已有數十種的品項。從傳統到現代的歷程,歷經碾米廠與米店的沒落,他們卻持續創新,在街道上留存米香。
【記者 邱衣晨、吳柔穎/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歷史建築——原嘉義城隍廟戲台在經過漫長的戶外景觀及建築彩繪修復工程後,於今年三月重新開放民眾參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也為此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作為開幕,展示戲台特色,希望能讓民眾認識在地文化資產與歷史。
【記者 廖欐人/嘉義新港報導】
黑白相片手工上色技術曾是影像從黑白邁向彩色的重要過渡,在過往的台灣社會,也是許多照相館的服務項目。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這項繁複工藝也逐漸凋零,但於嘉義新港的劉豐明師父卻仍堅守這項技術,透過手工上色於黑白相片,讓這項工藝得以傳遞更多的溫暖。
【記者 黃苡甄、何大貳/雲林西螺報導】
早上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是許多民眾的日常,但是位於西螺的果菜市場卻有些不一樣,市場裡沒有人來人往的買菜民眾,只有機車、貨車與農用搬運車忙碌的穿梭在市場走道,究竟這個果菜市場和一般的菜市場有什麼差別呢?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記者 邱衣晨/臺南市報導】
臺灣太祖慈善會自成立以來,致力於以各種方式協助弱勢族群,其中包括棺木救助計劃。透過募款活動,將資金交給合作的棺木店,協助弱勢族群順利送別親人。未來,慈善會計劃擴大服務範圍,並與社會福利機構合作,為更多家庭提供幫助,傳遞更多溫暖與關懷。
【記者 吳柔穎/嘉義新港報導】
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林國治美術館,是2023年底才開幕的新美術館。這裡承載著畫家林國治的藝術情懷與教育精神,除了定期展出相關畫作、手稿、文件及收藏品以外,這裡也是推動藝術教育、傳遞美學價值的新空間,為新港帶來不一樣的面貌與活力。
【記者 黃苡甄、何大貳/嘉義市報導】
你是否也曾摀住耳朵,既緊張又期待的等待過爆米香爆好的瞬間呢?爆米香是台灣的傳統美食,白米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才能成為飄香萬里的爆米香,讓我們一起跟著爆米香發財車,了解爆米香好吃的秘訣,以及顧客對爆米香的看法吧!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鹽水報導】
在台南、嘉義一帶,賽鴿笭是一項擁有百年歷史的民俗競技活動,鴿笭對於賽鴿笭文化更扮演要角。隨著社會變遷,鴿笭的需求降低,製作鴿笭的師傅也逐漸凋零,近年僅剩謝榮哲師傅仍堅持傳承這項傳統工藝。但謝榮哲師傅仍默默耕耘,讓鴿笭工藝在時代洪流中延續。
【記者 何大貳/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南雲宮近期舉行濟公聖誕千秋的平安壽宴,吸引上千信眾前來祝壽,但許多信眾其實是初次造訪此廟,原來這裡的濟公還是位「直播主」,每周會直播開經文、信眾問事的過程,多年來在各地累積許多「忠實觀眾」。讓濟公千秋宛如一場香火縈繞的粉絲見面會。
【記者 黃苡甄/嘉義市報導】
在台灣,粉漿蛋餅有別於一般常見薄皮蛋餅的特色早餐美食,以其厚實、濕潤與焦脆中帶著軟嫩口感的外皮深受大眾喜愛。嘉義市有一間老字號粉漿蛋餅店,是什麼讓他們在嘉義屹立五十餘年?又是什麼讓他們一代傳一代經營到現在?
【記者 邱衣晨、吳柔穎/嘉義新港報導】
位於嘉義新港的東興廟,創建於民國六十六年,主祀池府千歲。廟中最具特色的是廟壇下的兔仔公,祂們與王爺的故事息息相關,傳遞著一段獨特的信仰歷程。這份信仰不僅深植當地信徒的心中,更成為東興廟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徵。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市報導】
位於台南的手工亞鉛店,已有64年歷史,主要販售水桶、澆花器及五金用品,經歷了塑膠製品興起、臺灣工業化的發展,卻仍屹立不搖,靠著精湛的手工技術及市場轉型,在時代的變遷下堅持信念,並不斷尋找亞鉛店的定位。
【記者 邱衣晨、吳柔穎/嘉義市報導】
嘉義城隍廟與嘉義市大業實驗國民中學合作,推出全台首款結合108課綱的廟宇實境解謎遊戲。這款遊戲肩負傳承廟宇文化的重要使命,將各種傳統習俗、儀式和神明等文化與數位科技及學科知識結合,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世代的目光。
【記者 王艾珍/嘉義民雄報導】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成立台灣首間「木偶醫院」,專門修復布袋戲偶,提供親民的維修服務,吸引台灣及海外戲迷前來。修復過程講究技術,甚至運用3D建模技術解決材料短缺問題。隨著需求增長,三昧堂成為戲偶修復重鎮,也讓戲迷從顧客變志工,共同守護布袋戲文化。
【記者 廖欐人/台南鹽水報導】
在過往的台灣社會,酒家與茶室不僅是商人們談議生意及休閒娛樂場所,也為部分女子賴以維生的去處之一。隨著時代的改變,酒家與茶室紛紛熄燈,曾經的故事逐漸被世人淡忘。然而,在鹽水卻有間隱身於民宅內的茶室,其建築的絢麗彷彿成為酒家與茶室的歷史見證。
【記者 黃苡甄、何大貳/嘉義報導】
草仔粿是台灣重要的傳統美食。從採集外皮原料鼠麴草,到泡米、磨米、揉外皮、包餡料等過程,小小一顆草仔粿有繁瑣的製作程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草仔粿的製作過程,以及攤販製作草仔粿背後的故事,尋找草仔粿的美味秘方。
【記者 徐意、黃珮芸/綜合報導】
臺灣多樣的地形與氣候條件提供了適合多種竹子生長的多元環境;隨著海拔上升,平地到高山地區也呈現不同的竹林景觀特色。儘管竹產業曾面臨產銷危機,但在民間傳統竹藝的傳承、技術的革新與政府的支持下,臺灣竹有了多元的發展方向。
【記者 王曉琦、游芳如/雲林北港報導】
北港老塗獅是雲林北港當地傳承超過一甲子的傳統武陣獅藝,所有獅陣裝備皆由武館運用傳統糊紙工藝技術手作完成。它不僅參與地方民俗活動,也會至學校進行武藝與裝備製作技術教學,讓更多年輕學子看到老塗獅特有的魅力。
【記者 劉曉亮、柳秀穎/嘉義義竹報導】
嘉義縣義竹鄉有個結合了閩南四合院與英砌式建築工法的百年老屋翁慶春古宅,最近嘉義縣政府正在列冊追蹤,研議是否可以將古宅列為縣定古蹟。古宅不只是建築工法特別,還承載著翁家從康熙年間渡海來台開墾義竹,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庄長為義竹奉獻的故事。
【記者 徐意、黃珮芸/台南市報導】
台南是台灣最早被開發的地區,豐富的歷史淵源、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地理與政策的優勢使它擁有龐大的古蹟及文化資產。城市的歷史造就了台南「文化首都」的美名,文化資產則記錄了台灣的歷史進程,今天要介紹的南門公園,即是明鄭時期所建設的防禦設施之一。
【記者 劉曉亮、柳秀穎/臺南市報導】
府城腳下有條秘密溪流名為福安坑溪,歷史可追溯到荷治時期,但隨著都市發展而地下化。建興國中與浸信會之間的露明段是目前唯一河道外露的段落,臺南市都發局明年預計在這裡施工,讓更多人可以親近這條曾對臺南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溪流。
【記者 王曉琦/嘉義溪口報導】
溪口居民多為福老化的客家人,稱「客底」。溪口露德聖母天主堂毗鄰張氏祠堂與三山國王廟,形成外來信仰與本土文化共存的獨特景觀。多年來,當地教友見證了族群關係緊密、地域連結深厚之溪口的歷史,並參與了信仰與文化逐漸在地化的過程。
【記者 游芳如/嘉義民雄報導】
台灣長期照顧資源開發協進會在嘉義民雄的三興社區打造了一間社區咖啡店,其前身為當地常駐最久的柑仔店,如今改建成咖啡店的形式來經營。長輩不僅可以在這個空間與他人分享故事,也會在裡面玩桌遊,增加彼此間的情感連結。
【記者 黃珮芸/嘉義市報導】
早療兒童,又稱慢飛天使。2019年7月,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早療管理中心一群社工,在克服跨領域困難下,《擁抱慢慢猴》繪本誕生。不僅讓大眾能及早發現兒童發育遲緩的問題,影響心態轉變,還改變了許多早療家庭在療育路上的處境,成為照亮社會的一道光。
【記者 游芳如、王曉琦/嘉義鹿草報導】
嘉義監獄設立的「嘉鹿藝坊」,販售手工小點心與交趾陶藝術品。這些精美的作品由受刑人親手製作,不僅是為營運收益,更是為協助曾因一時糊塗,或生活所迫而誤入歧途的受刑人,藉由學習一技之長,為未來鋪路。同時,也為在地的交趾陶工藝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記者 劉曉亮、柳秀穎/臺南南區報導】
臺南有間書店身兼多重身分,製作文創商品、上色黑白照片,還舉辦展覽講座。創辦人本來是個製作文史相關遊戲的軟體工程師,因為免費線上遊戲經營困難,轉型開始了斜槓書店之路。包辦的事項越來越多,雖然辛苦,但他發誓要靠著書店找回真實的臺灣。
【記者 徐意/臺南市報導】
「濕版攝影」是攝影技術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在整個感光、曝光、顯影、定影以及水洗過程都需要一直保持濕潤。濕版攝影團隊於2023年入駐臺南市市定古蹟——德商東興洋行,讓這份百年工藝能在這充滿歷史韻味的古蹟中延續,感受時間的流轉與藝術的魅力。
【記者 徐意、黃珮芸/雲林縣報導】
返鄉青年黃楚翔以熱愛為動力,在雲林創立了「創啥貨」藝術教室。教室會定期地舉辦各式藝文活動,透過藝術、教育與臺語結合,為社區創造了更多的藝文交流與體驗機會。讓有趣的事能在雲林發生,讓一個群體能慢慢相互連結並與地方產生連結即是「創啥貨」的核心。
【記者 游芳如、王曉琦/雲林台西報導】
中華甲骨文藝術協會成員李淑卿在雲林縣創辦「雲林縣甲骨文藝術師資聯盟」。每年舉辦聯展,將多媒材與甲骨文結合,發展手作課程,藉由甲骨文來推廣書法教育。利用線條藝術的表現性,提升學生創作力、想象力和專注力。
【記者 劉曉亮/台南中西區報導】
台南市美術館近期與二次元關係密切,除了舉辦了 BL 為主題的展覽「吾妄之境 The Fantasy Wonderland」,更邀請日本 VTuber儒烏風亭螺鈿直播宣傳建築、展覽,以及台南美食。館方表示他們樂意舉辦各種當代文化的展覽,不會限制目標客群。
【記者 柳秀穎/嘉義東石報導】
嘉義東石永靈宮是源自南鯤鯓代天府分靈,在當地擁有兩百多年歷史,是信仰與文化的中心,深刻影響居民生活。透過每年盛大的傳統祭典,凝聚社區情感。然而,面對現代化衝擊與人口流失,守護並延續信仰文化,已成為當地居民共同努力的目標。
【記者 黃珮芸/嘉義市報導】
東區台斗街上那充滿日式及閩式風格的建築,名為時敏堂,其前身是嘉義城隍廟戲台。在2009年3月31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在林家人以及嘉義市政府的配合下,多年的古蹟修復工程即將告一段落,預計將於明年初開放供民眾參觀。
【記者 劉曉亮、柳秀穎/嘉義竹崎報導】
一般宮廟都是由廟公來整理營運,竹崎卻有座保安宮由村民輪流負責整理。伯公靈驗,他們甚至不覺得輪值是麻煩的義務,反而爭先恐後地增加輪班。其實這裡的神像在廟建成之前,就一直在照顧當地的農民。和村民可謂感情深厚。
【記者 徐意/嘉義市報導】
台灣是擁有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惟2010年卻面臨了部分原住民族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死亡及瀕危語言;較為通用的臺語、客語也發生世代斷層的問題。語言的滅絕會導致文化、歷史和生態知識的喪失,語言的復振及保存工作迫在眉睫。
【記者 游芳如/雲林北港報導】
「敬媽祖」是北港人的生活重心,白麵線不但是北港傳統生活的日常食品,也是敬奉媽祖的重要祭品。北港麵線糊不僅僅是一道小吃,還象徵著祈福和長壽。因此在廟會或祭典期間特別受到歡迎,更是北港在地居民的日常早餐。
【記者 王曉琦/雲林縣報導】
雲林的眷村和鄉間老屋、廢墟,隨時代更迭,紅磚水泥也轉變著樣貌。它們究竟該如何延續,是順應現代潮流還是保留歷史痕跡,一直存在爭議。有一群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廢墟打造成了「時空隧道」。
【記者 游芳如、王曉琦/嘉義市報導】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文學小說和傳說神話中常見的人物,也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而位在嘉義市的吉聖宮是一間專門供奉齊天大聖的寺廟,已於當地佇立了四十餘年。齊天大聖不僅庇佑了地方的平安,也是許多信眾心中相當堅實的依靠。
【記者 徐意、黃珮芸/嘉義市報導】
嘉義西門教會被列為嘉義市市定古蹟,以嘉義阿里山檜木為主要建材,是全台少有的檜木教堂。而這座古蹟目前也開始面臨存續問題,除了古蹟的保存需要大家重視以外,前人所為此做出的努力更需我們牢記在心,向他們一同學習。
【記者 劉曉亮/台南東區報導】
電腦興起後,文具產業沒落。鋼筆卻沒有就此消失於市場。在法國等歐美國家,鋼筆甚至因為省力、可以校正握姿,仍然是小學生的主要書寫工具。台南的鋼筆專賣店,見證了堅固耐用的萬年筆,從大眾廣泛使用的書寫工具轉變成精品的過程。
【記者 柳秀穎/嘉義朴子報導】
朴子日新醫院為涂爐醫生日治時期開設於朴子之醫院,涂醫生逝世後日新醫院沒落,所有權人欲拆除建築並轉賣土地,經由地方人士發起保護運動才得以保存。事後嘉義縣政府公告日新醫院為縣定古蹟,並由朴子配天宮買下所有權,將日新醫院轉型為義務診所延續大愛精神。
【記者 馬喬恩、黃毓卿/嘉義市報導】
老字號菸酒專賣店在今年六月底搬遷,富有人情味的據點在這已存在85年。從雜貨店一路走到現在的菸酒專賣店,是許多人成長路上的一部分,搬遷至新址後,雖然環境有所改變,但店家帶給老顧客們情感依然如昔。
【記者 林星喬、簡綾萱/綜合報導】
隨著臺灣環保意識逐漸升溫,廟宇紛紛嘗試環保轉型,北港武德宮更成為了全臺首座碳中和廟宇。但有環保團體指出,部分廟宇的空氣品質仍未達標,突顯傳統儀式對環境的影響仍待改善。如何在信仰與環保之間找到共存之道,是廟宇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嘉義縣報導】
在過去,阿里山是種植山葵的重要產地,但為了保護山林水土,政府禁止種植山葵於阿里山高海拔的林班地,山葵也逐漸消失在阿里山這片土地。現今,在地山葵農與政府在不違反法令的前提下不斷嘗試復育,希望這個獨特的山葵產業可以在阿里山重新發光。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北門報導】
台南南鯤鯓一帶,從古至今流傳著王爺信仰,鹽田產業也曾於此扮演著台灣經濟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鹽田產業不再是商貿重點,卻透過鹽業與民俗信仰的融合,以特有的文化意義延續台南的鹽田產業與台灣的民俗信仰。
【記者 黃毓卿/嘉義市報導】
以嘉義「畫都」為開端,來看成仁街藝文風氣的興起,帶出裱框店與嘉義本身的連結與意義。嘉義藉由藝文活動,將店家串聯在一起。透過訪談裱框店,了解現代經營者的心境,為什麼會想傳承這樣的藝術。
【記者 簡綾萱/雲林麥寮報導】
麥寮當地的獨立書店除了是居民的交流好去處,從店內的選書可以看出獨立書店對麥寮當地的歷史文化及環境議題的重視。不只如此,獨立書店還身兼麥仔簝文化協會,在文化保存及環境保育方面對麥寮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記者 林星喬/雲林古坑報導】
位於雲林古坑的東和陳宅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三合院建築,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七年,見證了詔安客家族群遷徙與開墾的歷史。透過陳家後代與政府合作的努力修繕,這座宅邸在保留傳統的同時,轉型為民宿,成為東和當地的文化地標,推動地方觀光。
【記者 馬喬恩/嘉義民雄報導】
首屆嘉義文學季展覽近期在民雄日式招待所開展,邀請民雄在地作家渡也擔任展覽作家,展出以民雄為靈感的詩文,並將作品分為建築機構、人物、產業商業、景點、抒情五類,在這次文學季中邀請大家一同感受他對民雄的記憶與情感。
【記者 馬喬恩、黃毓卿/雲林斗南報導】
社團法人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曾舉辦《我的手語名–雲林地方聾人文化特展》推廣聾人文化。聾人與聽人合作做足前置的準備,感受聾人的生命故事。雖然特展已結束,但手語名的文化仍持續進行,讓更多人知道手語名的意義,也讓下一代了解手語名的重要性。
【記者 廖欐人/嘉義縣報導】
嘉義擁有許多山林資源,然而,高山的物資運補皆須透過高山協作員的徒步前行,民眾才得以享有安全的山地環境與高山必需品。而高山協作員需熟悉山地並擁有良好體能,因此許多高山協作員為原住民,使原住民特殊的文化與知識注入高山協作的工作。
【記者 林星喬、簡綾萱/雲林麥寮報導】
具麥寮當地特色的點心鱷魚餐包,是在地麥寮人的共同回憶。然而這份曾經普遍的家鄉味,如今全臺只剩一家店鋪販售。麥寮社區與文化團體正試圖保留這份美味,透過對鱷魚餐包的復興,將這項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記者 王艾珍/嘉義市報導】
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台發展多年,透過說故事者分享自身經驗,讓那些難以表達的情感和經歷被聽見和理解。在嘉義,木劇團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式,邀請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由演員即時演繹,讓觀眾的生活片段在台上成為情感共鳴的催化劑。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市報導】
在過去,府城迎媽祖幾乎年年舉辦,是許多臺南人共同的成長回憶。因疫情停辦多年後,今年再次舉行,而府城迎媽祖最大的特色在於遶境過程中,會由臺南各廟出轎,所有遶境經過的廟宇都會共襄盛舉,顯現文化信仰與民眾的連結。
【記者 林星喬、簡綾萱/嘉義報導】
嘉義青年返鄉創業,將新興運動「攀樹」帶回家鄉,讓參與者從自然中學習。透過挑戰攀樹建立自信,重新認識自我與環境的關係。也結合生態教育與文化推廣,感受與土地的連結,鼓勵更多人以不同視角探索嘉義的美好。
【記者 馬喬恩、黃毓卿/嘉義朴子報導】
「在水一方──朴子文學地景展」以「水」的流向作為開端,規劃多元的活動,包含單車旅行、茶席會、八景題詩欣賞等。藉由各種活動認識朴子地景,用文學走入朴子,感受在地歷史文化,欣賞朴子八景題詩,並了解它對於朴子文化的影響和重要性。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民雄鄉的大士爺文化祭,一直以來都是民雄具指標性的宗教盛事。其中,大士爺的紙紮神像是大家每年關注的焦點,而這些紙紮神像全出自黃瑞村老師之手,他除了是製作神像的紙紮工藝師,更是大士爺祭的祭典法師。
【記者 黃毓卿/雲林大埤報導】
了解大埤酸菜的文化,以及現今所存在的酸菜廢水問題,看在地農民開始學習無毒農作物的種植,並且探討臺大團隊與當地政府如何將酸菜廢水轉化成綠金。在守護大埤酸菜文化的同時,推動友善環境,創造酸菜新價值,打造零農廢環境,期許能實現永續經營。
【記者 林星喬、簡綾萱/臺南新化報導】
臺南新化果菜市場改建後結合綠建築設計,不僅提升了市場的環境品質,還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前來參觀與購物。新市場規劃了更為寬敞的空間與便捷的設施,攤販們也從批發轉向零售,讓市場更貼近社區與消費者的需求,成為當地社區的重要資源。
【記者 馬喬恩/嘉義市報導】
《KANO》作為台灣家喻戶曉的棒球電影,去年由日本愛媛縣的少爺劇場進行改編,創作出音樂劇《KANO~1931 邁向甲子園的2000公里~》,並將在10月19日及20日在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上演,希望透過音樂劇讓大家重溫當年的感動。
【記者 馬喬恩、黃毓卿/嘉義市報導】
諸羅設計塾今年9月3號至9月17號在嘉義市舉辦「森林夜遊」活動,以「藝文」走進嘉義,將活動圍繞在嘉義木造建築,透過這次的兩大特色「向海外學習」和「向新生學習」嘗試向外走也更加向內走,與嘉義這座城市對話,產生連結,感受不一樣的嘉義夜生活。
【記者 廖欐人/台南鹽水報導】
「老人嫁妝」即為俗稱的壽衣,在現今社會中,民眾對於壽衣的想像多半抱持著負面觀感,並逐漸遺忘老人嫁妝傳達的文化意義。與此同時,殯葬業者的套裝服務也讓傳統壽衣產業沒落,但在鹽水,有間老人嫁妝始終佇立,努力保留自身的文化意涵。
【記者 王艾珍/嘉義朴子報導】
嘉義朴子的水道頭文創聚落,於9月14日及9月15日舉辦山海潤茶集,帶來獨特的茶文化體驗。水道頭是水塔的最後一站,朴子的發展圍繞著水,因此「水」對朴子是相當重要,今年市集以「茶」作為發想,結合了山線與海線的特色。
【記者 簡綾萱/台南西港報導】
被稱作「台灣第一香」的西港刈香由慶安宮舉辦,迄今擁有兩百四十年的歷史,已經舉辦了八十一科,是台南當地極具特色的宗教盛事,並且被文建會列為國定民俗活動,除了「香醮合一」讓西港刈香與眾不同之外,陣頭多達31種也是一大看點。
【記者 林星喬/雲林林內報導】
湖本村被譽為「八色鳥故鄉」,成功保育八色鳥並推動生態文化發展。社區成立湖本生態合作社吸引國內外遊客,推出以八色鳥為主題的文創商品,致力於提升大眾的生態意識。透過保護八色鳥,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育,讓更多人關注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物種。
【記者 黃榆荏、莊淳翔/嘉義新港報導】
新港奉天宮是位於嘉義縣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奉天宮中的轎班會「開臺媽祖會」每年都會籌備新港重要的慶典——元宵媽祖遶境。不同於傳統的廟會活動,他們還融入了更多創新的現代元素,像是街舞和社群平台臺直播等,以此來吸引年輕世代的注意。
【記者 張傑、陳鴻溢/嘉義縣報導】
「嘉義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計畫」在2023年10月正式通車,隨著鐵道的行駛,彷彿還能看見過去的光景。在日治時期,雲嘉地區曾有大量的糖廠,民國時期,連接成四通八達的糖業鐵路,隨著時代的推移,大家對於鐵道的印象也隨之變化。」
【記者 何微中、葉亞潔/台南市報導】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剪頭髮也變成一件快、狠、準的追求,而在台南這座城市裡,仍然保留著許多堅持慢工出細活,帶給客人尊榮級服務的理容院。除了保有傳統的手藝和服務流程外,更有職人收藏過去理容院裡使用的各式器具。
【記者 何微中/嘉義市報導】
台灣習俗中,許多人在清明節時以潤餅作為供品祭拜。潤餅內包裹著多樣配料,這些配料因為各種因素呈現南北差異:南部的潤餅口味偏甜,而北部則更傾向於鹹味的餡料。嘉義市有一家老字號潤餅店,堅持製作獨特的南部風味潤餅,延續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記者 黃榆荏/嘉義民雄報導】
在臺灣,廟宇中的裝飾普遍以吉祥寓意或民間戲曲故事為主題,但是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的大士爺廟,卻以地獄圖的木雕作為門口的裝飾,十分特別。民雄大士爺廟主要供奉觀音菩薩與大士爺,每年一度的農曆普渡祭典——「民雄大士爺祭」更是嘉義縣的年度宗教盛事之一。
【記者 莊淳翔/嘉義溪口報導】
嘉義縣溪口鄉游西村的「溪口互助家庭」,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推動,以「家」為價值的運作模式,讓家屬可以互相分享照顧經驗,建構互助網絡。並與國立中正大學USR計畫合作,進行牆壁彩繪,營造溫馨友善的空間,讓失智長輩與家屬都能獲得喘息與支持。
【記者 葉亞潔/雲林莿桐報導】
鼓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鼓除了是一種打擊樂器外,在古時也是一種通訊工具。雲林縣莿桐鄉有一個製鼓師傅梁正穎,他在合成皮進口的衝擊下,仍然堅持傳統手工牛皮製鼓。其中蘊含的工藝繁複,需經過多道程序及時間才能製作出一顆鼓。
【記者 何微中/嘉義報導】
「紙芝居」是起源於日本的一種說故事形式,如今嘉義也有一位紙芝居師熱衷於推廣這項藝術。她將紙芝居帶入校園,喚起社區大學學生的童年回憶,也引起了幼兒園小朋友的興趣。她將持續推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接觸到這項必須在展演當下才能完成的藝術。
【記者 張傑、陳鴻溢/臺南官田報導】
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不朽的,無論是多麼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腐朽、崩解。為了延續這些文物的歷史、美學與情感價值,有一群人持續進行修復工作,讓這些文物所承載的記憶得以延續下去,突破原有的壽命。
【記者 黃榆荏、莊淳翔/嘉義民雄報導】
位於民雄鄉的保安宮,供奉著罕見的騎虎尊王。據傳清朝時,先民從福州帶來五尊騎虎王,由於神威顯赫,這座廟由普通家廟逐漸成為民雄的信仰中心之一。這兩百多年,騎虎王廟不僅見證了民雄的歷史變遷,也成為了當地居民寄託歡笑和記憶的地方。
【記者 葉亞潔/嘉義報導】
嘉南平原因天候、水文和地勢優良,自古即為農業重地,產出民雄鳳梨、阿里山高山茶及嘉義稻米等特色農產品。嘉義在地生技公司主理人李俊邦,創立以臺灣有機農產品為基礎的保養品牌。秉持自然純粹的理念,打造出受消費者喜愛的保養品。
【記者 陳鴻溢/嘉義市報導】
提到臺灣的都市計畫,很多人可能會先想到高雄的棋盤式街道、臺中以車站為中心的扇形放射狀規劃,但其實嘉義市部分的街區中,也有類似棋盤式、以各街區不同用途做出劃分。其受到歷史因素影響而形成今日樣貌,而這些規劃也影響了不同街區的民生發展與人文特色。
【記者 張傑/嘉義梅山報導】
在嘉義縣梅山鄉,一個故事的開始,或許是起源於一個竹紙廠廠長的孩子誕生,又或許是源自於一個沒落藥房的振興慾望。前者,是臺灣日治時期知名作家「張文環」一生故事的起源,而後者,便是他知名的作品《閹雞》的開端。
【記者 葉亞潔、何微中/雲林土庫報導】
百年製麵鋪所傳承下來的不只是職人的技藝,也是眾人的記憶。雲林縣土庫鎮上的製麵鋪已傳承至第五代,除了傳統手工製麵以外,也創新發想出了獨樹一幟的彩色麵條,為這項技藝增添了幾分色彩,更期許將來大家對製麵的記憶能夠多幾分特殊。
【記者 黃榆荏、莊淳翔/嘉義報導】
用一首恰似你的溫柔,扣動老大人們的心弦。「三味曲走唱團」突破一般社區衛生教育演講的形式,他們選擇用音樂表演吸引老年人的注意,並融入衛教宣導。這群音樂老師和大學教授組成的樂團,透過歌曲喚起長者的記憶與感動,不僅治療了他們,更療癒了自己。
【記者 李汶珈/嘉義鹿草報導】
嘉義縣鹿草鄉為黃秋葵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種植面積卻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是由於農業人口老化、種植過程費工所致。儘管如此,鹿草鄉公所與農民仍努力將黃秋葵分享給消費者,而馬稠後產業園區的開發也間接擴大鹿草鄉未來的發展空間。
【記者 楊承叡/嘉義溪口報導】
嘉義縣府投入經費整建溪口鄉的公園,計畫打造一座擁有溪口在地特色的鵪鶉主題公園。溪口鄉發展鵪鶉產業已久已久,至今仍是台灣鵪鶉產業的一大聚落,早期更有整條街上家家戶戶一同剝蛋的盛況,期望透過公園的整建將這些屬於溪口與鵪鶉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記者 葉亞潔、何微中/嘉義縣報導】
布袋戲是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藝術,雖然在某些地區已經逐漸式微,但近年來仍舊有許多劇團在推廣。布袋戲劇團除了致力於傳承這項藝術,也將其結合現代設備並做出創新,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項不該被遺忘的掌中技藝。
【記者 莊淳翔、黃榆荏/雲林臺西報導】
在雲林縣臺西鄉,青年農民林柏賢經營種植西瓜的農場。林柏賢原本在臺北生活長大,近期選擇返鄉,回到雲林臺西開始他的務農生活。他嘗試透過經營社群媒體,讓更多人了解種田的日常和相關知識,並且想透過影片導流,讓在地老農能夠有更多曝光。
【記者 張傑/臺南報導】
國立臺灣文學館今年舉辦了「糖分與鹽分文學賞——臺南文學滋味」展,1624年熱蘭遮城建立算起,府城建城已400周年,各方在探討殖民、經濟、政治、文化保存的嚴肅議題時,館方以日常、調味品與文學的角度切入,讓大家看看文人口中的臺南。
【記者 陳鴻溢/嘉義報導】
你知道全臺灣「涼亭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哪裡嗎?它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茶山部落」,家家戶戶擁有自己的涼亭跟此地的「分享文化」息息相關。茶山部落遠離城市、隔絕於山林之中,卻不阻礙其成為臺灣最成功的地方創生項目之一。
【記者 何微中、葉亞潔/嘉義台南報導】
捏麵人有將近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除了玩賞、食用外,還用於祭祀,舉凡喜喪場合都能見到捏麵人的身影。捏麵人師傅廖雪麗和莊妙惠皆致力於捏麵人技藝的傳承,他們在不同的城市裡,用著自己的方式推廣這項極具歷史價值的傳統技藝。
【記者 張傑、陳鴻溢/嘉義報導】
我們平時常見的筊皆是以木頭製成,可是你有想過為什麼「筊」這個字,是以竹為它的部首嗎?除了竹編椅子、竹筷等常見的竹製品之外,台灣還有一種以竹子製成的竹頭筊,比起木製筊更耐用、聲音更響亮,也間接佐證了,早期台灣村民與竹子相互依賴的關係。
【記者 陳宇軒/嘉義市報導】
出身嘉義的舞蹈老師翁仲德所經營的「嘉義愛舞」拉丁舞團,於2024年初獲得佳績。翁仲德注意到嘉義地區城鄉差距的問題,因此回鄉開設舞團與免費拉丁舞課程。在推廣拉丁舞文化之餘,也期許提供新的價值,使新一代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記者 黃榆荏/嘉義民雄報導】
嘉義縣民雄鄉的「打貓街坊文化協會」透過鄉民的草根力量,致力於地方文史保存。他們不僅推動對在地藝術家劉新祿的認識和研究,還透過多元的活動,如文史調查、在地導覽或文化工作坊等方式,讓屬於民雄在地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播。
【記者 莊淳翔/綜合報導】
「辰宇落雁體」是2022年由兩位高中生劉韋辰和王立宇共同製作的繁體中文手寫字體。在為期約一年的製作過程中,他們利用自主學習計畫和課餘時間,親自書寫字體原稿。台灣的字型教育團隊同時也給予了指導和協助,使得「辰宇落雁體」最終能夠順利問世。
【記者 賴竹君、賴冠伶/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西公有市場大樓於今(2024)年2月完成部分改建,透過改善環境與引進數位化來活化傳統市場。但也有民眾及攤商關注,市場轉型如何才能有效活絡經濟,行銷在地文化?而此次更新工程中面臨的許多問題與挑戰,更需要政府與在地攤商的更多溝通。
【記者 林毓庭、林玟蓁/嘉義市報導】
臺灣「2030雙語政策」之下,嘉義市進行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引進外籍教師進入課堂外,也編撰屬於嘉義的教材,並建立雙語環境,讓孩子可以從小熟悉英語。然而,這樣的政策下仍有一些問題,如何解決困境並為孩子帶來完好的雙語教育,是嘉義市需面臨的課題。
【記者 王嘉琪、劉穎真/雲林縣報導】
花生為台灣主要雜糧作物之一,雲林縣作為台灣最大的花生產地,種植面積佔全台約八成。花生的營養價值高且用途廣泛,所以深受國人的喜愛,但大家卻不知道花生在台面臨的挑戰,希望從花生農民的角度可以讓大家了解花生背後所遇到的困難。
【記者 林依柔/嘉義報導】
嘉義縣溪口鄉身為台灣蘆筍產業的重鎮之一,從事此產業的人口年齡偏高,很少能看見青年農民的投入。崙禾美地創生協會期望能透過青農教育培育下一代農業技術人才,而參與教育計畫的學生們也很投入。對於蘆筍產業是否能真正吸引青年加入,有待時間來證明。
【記者 楊承叡/嘉義大林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辦「諸羅樹蛙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共有19位竹農參與,總計領到261,520元的獎勵金,為農友吸收保育帶來的成本,目前諸羅樹蛙面臨棲地破碎化與外來種入侵的困境,對物種的認同與使命感是保育行為永續執行的關鍵。
【記者 李汶珈/綜合報導】
在許多節慶上,民眾會使用爆竹煙火、燒香與紙錢,以表敬意。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寺廟紛紛響應,嘉義縣政府更於民國110年訂定《寺廟環境友善維護示範區管理措施》,期望信眾可以透過以糧代金等措施,結合傳統祭拜與環保理念,使環境更加友善。
【記者 王嘉琪、劉穎真/嘉義民雄報導】
在台灣,燒香是常見的文化,線香也是最常被使用的供品。傳統手工線香以擴香速度快且範圍廣為特點,深受人們喜愛。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台灣許多香鋪改以機械製作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作成本,手工製香技術已面臨斷層。
【記者 林毓庭、林玟蓁/嘉義朴子報導】
隨著時代的變遷,戀愛風氣自由、婚禮流程簡化,因此職業媒人婆的角色已逐漸減少,但在嘉義朴子仍然有一位為許多人講親事的媒人婆——黃淑晴。除了以此為職業之外,看著自己協助的新人順利結親,那開心的心情也是促使她繼續做媒的原因。
【記者 陳宇軒/嘉義市報導】
消費社會下所催生的消費模式未必健康,有時甚至會買下許多現在與未來都用不上的物品,一旦積累下來便難以整理。整理師作為新興職業,在近年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他們運用空間規劃與其他專業知識,協助人們「斷捨離」,走入簡約生活。
【記者 賴冠伶/嘉義市報導】
算命伯連西川自小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努力治學的他研讀古書易經,四處尋求師父只為學習命理。早期的連西川,在嘉南地區沿路行走隨機替人算命,現今的他運用八字、籤卦與金錢卦,在嘉義市的廟宇裡,替人們解除迷惑並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