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ImgDesc

【記者 陳怡秀/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文化局於 2022年首次推行「優木良品」的木產品認證機制,鼓勵多方木產業者參與,並透過專業人士在產品的各種面向審查認證,期待能塑造台灣木產業認證標章,為木產品在行銷推廣方面加分,也期許能讓更多人認識...

ImgDesc

【記者 鄭喻心/嘉義縣報導】

由於見到家鄉受人口外移、老化的影響逐漸凋零,崙禾美地創生協會創辦人陳梧桐致力於推動社區發展,同時保存傳統竹編工藝及崙尾庄獨特的「ㄍㄢ」仔獅陣,更實施食農教育,希望藉此能留住更多青年人口,替家鄉注入活水。

...
ImgDesc

【記者 范得安/嘉義報導】

書法家黃枝文時隔十二年再次於梅嶺美術館設展,展覽主題為「三國赤壁話東坡」,展期為2023年3月7日至3月19日。雖然隨時代變遷,人類紀錄的方式越來越多,黃枝文希望能藉展覽讓學員觀摩、同好交流並推廣書法的博大...

ImgDesc

【記者 徐建樺/雲林縣報導】

雲林縣政府於民國111年10月13日至民國112年3月31日,舉辦「大雅之風─雲林文化藝術獎貢獻獎得主作品暨典藏藝術展」,選用「雲林縣文化藝術獎」貢獻獎得主作品展覽,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認識雲林的文化藝...

ImgDesc

【記者 林慧明/嘉義市報導】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從在地出發,匯流國際藝術影像足跡,讓各國優秀的紀錄片踏入嘉義,並提供嘉義人對藝術涵養反躬自省、汲取新知的機會。今年盛會迎來十週年,藝術總監黃明川透過策畫六大主題,讓民眾有機會在後疫...

ImgDesc

【記者 鄭喻心、范得安/嘉義大林報導】

嘉義縣大林鎮在民國四、五零年代時曾經非常繁華,被稱為「嘉義首富之區」,如今早已榮景不再,在台灣產業轉型以後大林鎮的人口逐漸流失與老化,成為沒落的小鎮,而「翹嘴秋茶店仔」就是這裡被活化保存下來的一...

ImgDesc

【記者 林慧明、徐建樺/嘉義縣報導】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不僅在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更是嘉義民眾流傳的其中一個鄉野傳說。因此,文學作家江寶釵及何敬堯等人結合鄉野傳說製作嘉義神怪地圖,用不同的方式推廣嘉義文化特色。

 

...
ImgDesc

【記者 鄭喻心、范得安/嘉義市報導】

相傳殷商末代丞相比干因直諫而遭挖心,但也被玉帝賞識、認為心已挖出無法貪心,賜封其為掌管天下財庫的「天官文財尊神」。嘉義文財殿是台灣文財神的開基祖廟,不僅香火鼎盛,長期以來更以宗教力量投入慈善事業、提倡...

ImgDesc

【記者 林慧明、徐建樺/嘉義溪口報導】

溪口鄉公所發起「一起,藝起!共築溪口印象」計畫,以入廟、紀錄與轉述為本年度主軸,於2023年2月1日至4月29日舉辦「溪口鄉信仰文化田調資料閱覽展(二)-溪口玄天上帝信仰」展覽,介紹溪口地區玄天上帝...

ImgDesc

【記者 黃百禾、黃郁惠/嘉義六腳報導】

來自嘉義縣六腳鄉的懸絲偶藝師黃憲章,為鮮為人知的懸絲偶技藝努力,這幾年來除了不斷親自製作懸絲偶以外,還持續傳承懸絲偶這項技藝,長期到校園的偶劇社團擔任指導老師,也有教導社區長輩操偶,未來因應時代的潮流,將嘗試把懸絲偶與虛擬實境技術結合。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雲林縣報導】

清末械鬥四起、治安混亂,對此雲林西螺的仕紳家族聘任多位武師前來教授武功,讓西螺鄉親得以保家衛國,七崁武術也就此打響名號。走過百年,如今的七崁武術轉型成傳統技藝,該如何延續這項無形的文化資產,老、中、青不同世代,透過自身力量,持續扎根與傳承。

ImgDesc

【記者 黃百禾/嘉義太保報導】

溫兜圖書館是間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圖書館,由老舊的三合院翻新與整修而成,屋主保留了大部分屬於老屋原有的特色,並將這個空間免費提供給民眾閱讀,此外,屋主還會舉辦親子DIY以及「來溫兜聽故事」的活動,未來規劃將舉辦更多的活動,也期待與外界交流。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嘉義新港報導】

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複寫新港」展覽,除了因為今年是創會三十五週年外,這次活動也呼應了1994年新港的老照片展,並邀請與新港頗有淵源的十位藝術家參展,希望能透過本次展覽,讓當地居民及各地民眾看見新港這幾十年的樣貌轉變。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嘉義市報導】

欄間雕刻通常用在建築物的裝飾上,具有通風採光的用途,在台灣則俗稱「花板雕刻」,曾經在嘉義這座木都蔚為風潮,但由於時代的轉變,匠師與工廠都紛紛減少,如今嘉義市只剩一間欄間雕刻工廠,由欄間雕刻匠師陳佐民持續製作欄間雕刻,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黃百禾/嘉義市報導】

在地領路人計畫,於三年前由四個嘉義在地店家的主理人發起,此計畫主要是讓在地人分享嘉義的好,帶著民眾從另類的角度,看見嘉義不同的面貌,計畫曾發行過領路人地圖讓民眾去探索城市,以及發布嘉義建築物今昔對比的圖文在粉絲專頁上,串連起不同世代的記憶。

ImgDesc

【記者 徐建樺/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秋季藝文展在2022年11月7日至2023年1月6日,舉辦最後一場展覽「凝視菁彩」,且在藍染體驗工作坊中進行藍染教學,推廣此工藝,藍染工藝在台灣傳承許久,曾經複雜的傳統工藝中斷過將近80年,而復興之後變成如今全新的面貌。

ImgDesc

【記者 洪藝晅/嘉義雲林報導】

燈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每到宗教慶典或大喜之日,都會掛上一排排的燈籠裝飾,象徵平安順利,同時也讓現場充滿喜慶氛圍。不過手製燈籠產業卻可能碰上無人接手的問題,使得這項傳統工藝,未來將面臨失傳危機。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嘉義市報導】

美n共學堂及高修音樂研習所在2022年11月於嘉義市東區民國路正式開幕,兩者推行的方向皆以藝文活動為主,每個月不定期舉辦音樂、心靈相關講座,更不定期提供愛心便當,幫助在地邊緣戶,盼望能透過藝文及愛心,將這樣的熱情回饋給嘉義。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雲林崙背報導】

詔安客家人大多分布在雲林崙背、二崙、西螺一帶,因地理位置、青年外流等因素,使得文化傳承遇上危機。其中詔安特色的開嘴獅,從以前每一村皆一團的光景,到如今不到四位老師傅能夠出陣。在地的文史協會與舞團以創新方式推廣開嘴獅,希望將文化傳承下去。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嘉義市報導】

2022「嘉義人.嘉義事在地故事微型展」日前在嘉義市世賢圖書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今年12月31日止。內容包含2022「嘉義人.嘉義事在地資料徵集活動」所徵集的老照片以及嘉義木都文化產業有關的文物和歷史故事,邀請民眾一同來看展和回憶過去。

ImgDesc

【記者 蔡沐芸/嘉義民雄報導】

嘉義民族管弦樂團於2022年舉辦首屆「嘉義國樂節」,規劃一系列跨界藝文展演,邀請樂迷與一般民眾參與。12月18日更與嘉義地區各校合作推出「那【倆年】我們的音樂比賽」音樂會,是嘉義地區國樂教育與推廣重要的推手。

ImgDesc

【記者 黃百禾/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垂楊里的仁愛市場,又稱鳳梨會社,本因無人管理已荒廢數十年,市場環境髒亂不堪,直到一百零五年起,嘉義市西區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向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申請「社區規劃師駐地環境改造計畫」,市場才得以重生,並將改造後空間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黃百禾/嘉義水上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的崎仔頭文化藝術發展協會,致力於發展傳統民俗藝陣,崎仔頭社區的居民們組成藝陣表演團隊,演出的內容會由在地的故事結合藝陣,每年的表演內容都不一樣,他們透過藝陣表演,讓未來有更多人有機會,能夠認識這項傳統文化。

ImgDesc

【記者 徐建樺/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立美術館在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舉辦「位移的凝視」藝術展覽,展覽以「藝術的傳承與對話」作為主軸,透過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傳達不同生命經驗、不同時代背景的傳承,以及不同世代之間思想的碰撞與對話。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嘉義報導】

來自嘉義的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本舘致力於推廣家將文化,近年更舉辦全國家將文化祭,讓全台各地的家將本舘能一同交流,這樣積極地推動文化,除了希望傳承家將的精神外,古桃城山海鎮什家教本舘堂主蕭湧達也希望民眾能將家將文化視為一門重要的台灣傳統藝術。

ImgDesc

【記者 洪藝晅/嘉義報導】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推行「愛的書庫」計畫深耕台灣各地校園,而嘉義縣市多所中小學也受惠許多。像是「愛的書庫」與嘉義市博愛國小三度合作,校方獲贈150箱書箱;嘉義縣立六嘉國中則是透過「數位愛的書庫」提供的硬體設備,培養學生的網路閱讀素養。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黃百禾/嘉義水上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的崎仔頭社區,有著草鞋編織技藝的特色,草鞋工藝師將過去穿在腳下的傳統草鞋,設計成文創商品的小草鞋,由於傳統草鞋與小草鞋的編織方法相同,小草鞋討喜的外表讓人在學習上更加喜歡,草鞋工藝師以這種另類的方式實踐了草鞋技藝的傳承。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嘉義竹崎報導】

位處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間站點的奮起湖車站,因為空氣佳、風景美,一到假日總是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拜訪,而林鐵處以「減法設計」為概念,在今年年初整建車站內部、水管排整、歸還天際線等措施,希望讓前來的遊客能更加貼近自然風光。

ImgDesc

【記者 黃郁惠、黃百禾/嘉義布袋報導】

嘉義縣布袋鎮菜舖社區的正義國小,因少子化於1991年廢校,近年來社區藉由「農村再生」計畫,將廢棄的校園重新整理,現今校內的空間成為長輩們活動的場所,未來也規劃在校園中設立社區店鋪,給予青農銷售管道,廢棄校園的重生為菜舖社區注入活力。

ImgDesc

【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嘉義雲林報導】

雲林縣西螺鎮早期因貿易關係與笨港往來頻繁,但在兩岸斷絕關係減少貿易、媽祖沒有指示出巡的情況下,如今福興宮再度來到笨港會香竟已相隔60年,本次會香除了參考往年會香資料外,也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讓觀眾一同見證太平媽會香的珍貴活動。

ImgDesc

【記者 范得安/嘉義民雄報導】

謝平安在早期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秋報收冬,感謝今年諸神護庇。臺灣客庄的收冬戲(某些地區稱為平安戲)就是源自「春祈秋報」的觀念。客家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收冬戲的巡演,希望客家傳統文化、戲曲得以傳承下去,也期許能夠推廣到更多年輕族群。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縣報導】

晒鹽曾是嘉義布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每日產量最高可達三千五百公噸,從1824年開始到2001年廢晒,歷經一百七十七年的白金歲月。2008年鹽田復晒至今,不僅產出許多風味獨特的鹽品,也牽起在地店家的合作,訴說人與鹽的故事。

ImgDesc

【記者 曾語如/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立美術館(簡稱嘉美館)自2020年開館以來,便開始透過「藝術廣播計畫」開辦了Podcast節目「移動的廣波」,作為嘉美館自媒體的延伸內容,至今已播了三季,希望能讓民眾透過聲音的方式來認識嘉義的藝術。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政府積極推動青年政策,於10月22日啟用「有事青年實驗室」,翻轉近八十年歷史的舊遊民收容中心,成為提供青年交流、舉辦活動的基地,無償提供嘉義市學生們借用場地,減輕青少年學子辦理社團活動時的負擔,給予青少年社團展現自我的平台。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嘉義新港報導】

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於民國76年,是台灣第一個鄉鎮級的基金會。在2012年啟動「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畫」,希望結合社區、學校、家庭,建立一個社區關懷支持的網路,讓孩子透過參與這個計畫激發潛能,並從中學習到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能力。

ImgDesc

【記者 蔡沐芸/雲林虎尾報導】

太日樂集打擊樂團即將在11月13日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舉辦「雲林印象-擊樂巡迴音樂會」,傳達家鄉之美給嘉義民眾。除了增加雲林在地藝術氛圍,太日樂集還希望能藉由他們的演出喚起民眾對自己家鄉的認同,而如何透過表演傳達理念也相當令人好奇。

ImgDesc

【記者 王思穎/嘉義義竹報導】

嘉義縣義竹鄉和順國小林穎慧老師以讓學生找到目標、增加經歷為出發點,每年走讀台灣不同鄉鎮18天,共360公里。學生將走讀後的心得投稿到國語日報,過去六年中,有兩位學生因走讀的經歷獲得總統教育獎。而今年的走讀將...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中山路有「大通」之稱,日治時期多為日本店家,與之相對的是「二通」,也就是現今的中正路,因為街上多為台灣店家所以又名「本島人街」。二通發展至今店家眾多,不乏許多開業數十年的老店,每一間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雯翔舞團有別於一般的舞團,將舞蹈融合嘉義縣十八鄉鎮的地方文化特色,作為每年年度展演的亮點。有別於以往在舞台上的表演,舞團更會走入鄉鎮表演,讓在地鄉民欣賞這些融入家鄉文化特色的舞蹈演出。

ImgDesc

【記者 范得安/嘉義民雄報導】

臺灣蘊含豐富的資源,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林下經濟能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之下,確保林地回歸林用並創造林產品的附加價值,和森林互惠共生;嘉義林區管理處也推行品牌來行銷林下經濟產品、傳達友善培育和永續經營的概念,積極地推動林下經濟。

ImgDesc

【記者 曾語如/嘉義縣報導】

2022「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在嘉義縣沿山的四個鄉鎮中展開,活動將從10月15日至11月6日連續四個周末舉辦展演活動,透過來自全台的藝術家與嘉義縣11個社區,共同創作的15件藝術裝置作品,邀請民眾一起從藝術的視角深入認識嘉義。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嘉義竹崎報導】

嘉義縣文化基金會推動「視覺藝術下鄉計畫」,由藝術家帶領竹崎長青會、內埔國小青銀共同完成「親水.清水」裝置藝術創作,希望藉由下鄉計畫前進社區與學校開課教學,讓居民能參與公共藝術的製作,加強作品與在地的情感連結,也讓長輩與孩子能有所交流。

ImgDesc

【記者 林慧明/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蘭潭國小自今年開始與廣播電台合作,以社團形式推行廣播課程,由業師親自授課,課程包括口語表達訓練、專業錄音室體驗,並輔導學員完成自己的廣播話帶。期望透過一系列課程來增進學生媒體近用經驗、培養興趣,同時也對媒體素養有更多了解。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嘉義六腳報導】

嘉義縣六腳鄉六美國小恐龍館啟用,希望透過恐龍館讓學生了解恐龍的演化過程,引起學生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好奇心,主動去關心及探索大自然,並了解地球氣候變遷議題。同時也將恐龍館融入各年級教學課程,讓國小學生的課程活動更多元。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縣報導】

阿里山上原有八個鄒族部落,但在莫拉克颱風侵襲後,部落居民搬遷到永久屋基地,是為 逐鹿部落。在鄒族傳統中,逐鹿為攔截、圍捕梅花鹿的地方,現今則為阿里山公路的重要入口。鄒族人在逐鹿部落生活超過十年,運用文化資源發展觀光,期許更多遊客了解鄒族文化。

ImgDesc

【記者 王思穎/嘉義報導】

2022年5月4日 總統府公布正式施行食農教育法,食育力五星城市嘉義縣及嘉義市也各自推動食農教育方針。嘉義縣太保市南新國小與太保市青農合作教導學生種植農作物;嘉義市北園國小則和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合作教導學生種植幸福嘉義米。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嘉義市報導】

嘉義素有木都之稱,六千餘棟木造建築座落於此,豐富的林業資源造就歷史悠久的木文化,在政府與民間的推廣下不斷進入民眾視野,提供許多認識與學習的機會及管道,有這麼一群人,秉持對木都的認同與熱愛,持續推廣木文化與教育。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雲林斗六報導】

2022斗六巷弄美術館──紙的舊城行旅,展期從9月23日到11月6日,將「紙」這個元素融入生活,從紙到紙藝、紙器,再到生活與在地故事,希望民眾用雙眼看見斗六舊城的巷弄中,與平常一點點的不同之處,發現「紙」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可能性。

ImgDesc

【記者 林慧明/嘉義市報導】

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嘉義公園,在7月中旬完成一期改善工程,而坐落於噴水池的「尿尿小童」銅像也在這次的改善工程中順利修復。而除了參與此次工程的修復師以外,在民國75年主導首次修復的專家,也在這次的修復中扮演要角,兩代修復師之間的機緣由此而生。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政府首次舉辦「迴嘉」看電影2022年影片巡迴放映活動,在民雄鄉、竹崎鄉、中埔鄉、梅山鄉及溪口鄉巡迴播放。嘉義縣的每個鄉鎮都有不同的特色值得被發現,希望民眾能透過影片,看見家鄉不一樣的面貌,也能從觀影過程中提升在地認同感。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市報導】

2022年文博會嘉義館在高雄展期結束後,移展到嘉義市立博物館。展場內區分為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常民信仰及嘉義火車站四個區域,除此之外,展場整體的空間更是由設計師精心設計,希望能讓參展民眾感受到嘉義市獨一無二的氛圍。

ImgDesc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市報導】

嘉義舊監獄過去飽受拆除與否的爭論,最終在各界人士的爭取下成為國定古蹟,作為今年嘉義市古蹟日的主軸,舊監獄與「嘉有時光跡-城市實境解謎遊戲」合作,利用監獄特色設計關卡,讓參與民眾主動探索舊監獄,四方圍牆不再孤立與拘禁,而是融入民眾的生活中。

ImgDesc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政府推動2022嘉義市搖滾音樂祭一系列活動,其中的搖滾講唱會,邀請了以創作台語歌曲為主的三組音樂人來到嘉義,透過講者的歌曲及分享,不僅讓民眾了解他們在音樂路上的心路歷程,也讓參與民眾能用不一樣的觀點認識台語歌曲。

ImgDesc

【記者 楊博宇/雲林口湖報導】

陳玄茂老師在藝術領域奮鬥多年,其中以水墨畫最為知名,曾榮獲許多獎項。其將藝術融入地方特色,用沿海的蚵貝打造裝置藝術,展現地方特色,而在創作之餘,他也致力於推動藝文教育,培養出許多優秀後進,讓藝術的香火持續傳承。

ImgDesc

【記者 程嶸/嘉義報導】

稿頭: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環保法規的限制,老舊汽車所遭遇的命運多是走進報廢場度過餘生。但卻有人了解老車的價值所在,是他們人生青春年華的一部分,在他們細心整理之下讓垂垂老矣的汽車起死回生,讓世人明白萬物皆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ImgDesc

【記者 邵佳渝、林詠儀/嘉義市報導】

神帽的製作過程複雜且耗時,其色彩、造型、使用的圖樣都有所講究,無論從藝術或文化層面來說,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與流傳價值。施仁鉉師傅所使用的「鏨工」為歷史悠久的金工技術,所需的工具鏨子都需自行打磨製作。在神帽的製作過程中需與神像接觸時,還要特別留意祭祀文化與規則,以免冒犯神明。

ImgDesc

【記者 古昕旻/嘉義市報導】

台灣花磚,向來不是建築殿堂上的主角,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卻不易察覺。百年的老屋和花磚,在城市更新的速度下,大量快速地消失,台灣花磚文化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台灣花磚博物館,保存了超過上萬片花磚,讓沒看過花磚的民眾及想了解花磚的民眾可以去到那裏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