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佑珉、游瑀涵/綜合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獲得台灣電力公司1億元的補助,建置校園微電網,未來將具有節能、儲能、創能功能,除了強化校園面對緊急情況時的應變能力,也可以結合教學與研究,進一步培養電力專業人才。不僅可以提升校園用電品質,也能成為全國學校觀摩與學習的典範。
【記者 黃禹璇、鄭芷庭/雲林報導】
雲林縣是布袋戲文化發展的原鄉,許多知名布袋戲大師與戲團都在雲林。為保留與推廣布袋戲文化,政府與民間從學校教育著手。雲林縣斗六市立石榴國民小學的布袋戲社團在政府、民間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學生受到布袋戲文化薰陶,成功闖出優秀佳績。
【記者 吳佑珉、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提供大型活動經費的申請管道,減輕學生社團在舉辦活動時的資金壓力。然而,申請過程中的審查標準引發部分學生關注。對此,課外活動組強調評委會審核時,活動效益、參與人數及經費使用的合理性都是重要考量,回應學生對經費運用的疑慮。
【記者 鄭芷庭/中正大學報導】
臺灣族群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在校園裡也常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因此如何尊重各族群文化,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部分大學開始推動多元文化假,希望能夠維護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權益。
【記者 黃禹璇/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創立至第三年,學生在實際修課後產生許多看法,學生認為,雖然他們能夠與跨領域人才交流,但在制度上仍有許多待調整的地方。為此,不分系也將調整修業規定,簡化限制,為不分系學生提供更完善的學習管道與資源。
【記者 吳佑珉、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地環系教授陳建易與他的團隊,以微生物誘導沉澱技術拿下國科會主辦的未來科技獎,透過微生物封堵建築孔隙,來延長建築使用壽命。此技術具備環保與節能的優勢,不僅可以強化建築的防水與抗震性能,還能自行修復微裂縫、節省冷氣能源消耗。
【記者 黃禹璇、鄭芷庭/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創新創業基地自2018年開始舉辦創新創業競賽,競賽規模首年僅限於彰化、雲林、嘉義地區,次年開始擴張為全國競賽,近年來更新增國際組別,吸引各地人才投入青年創業的行業之中,並提供相關資源培育創業人才,打造友善的青年創業環境。
【記者 黃禹璇、鄭芷庭/中正大學報導】
《遊戲王》卡牌遊戲自1999年推出,因為遊戲的規則複雜,使得文化相對小眾。國立中正大學集換式卡牌研究社專攻《遊戲王》卡牌遊戲,除了社課之外,也會定期舉辦比賽讓玩家切磋。透過同好和官方的努力,降低遊戲門檻,吸引更多新手加入。
【記者 吳佑珉/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透過諮商中心與多門生命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面對、處理壓力與情緒,培養並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例,涵蓋抗壓性培養與情緒管理,推動正向思維,讓學生理解生命價值,建立健康的生命觀。
【記者 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後山自建校以來便是蘊藏豐富生態的寶藏地點,白天有鳥鳴;夜間有蛙鳴。因長年幾乎沒有人為干擾,形成生態復育的最佳地點,但生態復育之路並不順遂。在螢火蟲培育計畫失敗之後,校方並未放棄,轉而將目光移至近年新建的諸羅樹蛙生態池。
【記者 吳佑珉、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彩虹旃那作為國立中正大學校園的代表性植物,是全台種植規模最大的地方,彩虹旃那的花色隨開花過程由桃粉轉黃,樹幹上的嫁接痕跡留下明顯的樹皮顏色差異,形成獨特景觀,既是創校規劃的用心體現,也是校友與師生們共同的美好記憶。
【記者 黃禹璇、鄭芷庭/雲林斗六報導】
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室中的黑板也正在進行一場變革。雲林縣國中小於今年八月全面完成設備升級,引進智慧黑板作為授課用具,結合水擦式黑板、智慧型螢幕和其他設備,不只提升課堂效率,更為師生帶來不同的互動體驗。
【記者 吳佑珉/中正大學報導】
近年來,國立中正大學周圍的租屋詐騙事件頻傳,假房東透過盜用地址與假照片,利用低價吸引租客,在收到訂金後便會消失,受害者多為大學生。派出所與校方積極推動反詐騙宣導,包括165專線諮詢、入班講座等,讓學生提高警覺,避免上當受害。
【記者 游瑀涵/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於2012年初正式在三樓設立漫畫區,從最初的1200餘冊漫畫館藏,逐漸累積至2300餘冊。漫畫區設立至今已十餘年,無論是館藏內容、或是區域設備皆會逐年更新,提供校內師生一個休憩、激發創意的區域。
【記者 鄭芷庭/雲林斗南報導】
雲林縣斗南鎮重光國民小學於去年(2023)正式轉型為童軍實驗小學,是全臺第一所領域課程結合童軍教育的實驗小學。其童軍教育課程主要有四大主軸,分別為童軍戶外探索、童軍科技實作、童軍多語運用及童軍技藝薪傳課程,期望讓學生接受完整的童軍教育。
【記者 黃禹璇/嘉義市報導】
騎乘自行車是許多國中小學生的上下學方式之一,為提升學生的交通安全,部分學校舉辦「自行車考照」活動,讓學生用單車模擬機車考照內容,了解紅綠燈判斷、直線騎行、待轉區等情況,並搭配筆試與宣導,為騎行上路做好實際訓練。
【記者 許皓崴、王寶宜/綜合報導】
特殊教育法協助完善特殊教育,但特教師生比從立法以來一直無法明訂。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修法後,特教師生比終於納入特教法的母法中。教老師們對特教師生比入法的看法不一,他們希望中央跟地方可以盡快完善配套措施。
【記者 邱衣晨、張宜蓁/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的林森國小藉由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豐富歷史,設計森鐵特色課程「百年森鐵邁世遺,林森小公民展恆毅」。課程的設計從森鐵的知識到實地探索,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與環境保護,希望孩童藉由課程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
【記者 王寶宜/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今年(2024)10月21日舉辦「勞權扎根巡迴活動,金融業職涯引路」講座,旨在幫助有意加入金融業,或期望了解勞工權益相關議題的學生,理解業界運作模式。活動邀請兩名講師,以保險業的承攬雇傭爭議為例,帶領學生探索金融勞權議題。
【記者 許皓崴/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宿舍發生網路斷線事件。國立中正大學宿網策進會以及資訊處在事發當時嘗試解決問題,但沒辦法順利解決,這起事件引發住宿同學在社群媒體上表達不滿,希望校方退費。校園網路策進會也承諾未來會定期維護系統,避免類似事情發生。
【記者 張宜蓁/台南龍崎報導】
台南市龍崎區因地形土質關係,盛產大量的竹子,早期竹編產業非常興盛,因此又稱「竹之鄉」。龍崎國小便將課程結合地方產業,並運用人力資源發展出竹編特色課程,希望學生們能在竹編課程中傳承竹編技法,並了解竹製品的文化價值,從中認識環保永續的概念。
【記者 王寶宜/雲林崙背報導】
雲林縣崙背鄉陽明國小於今年八月轉型成為崙背首間實驗小學。因應少子化趨勢,陽明國小先於民國一百一十一年轉型為特色小學,將教育結合當地產業,推廣食農、烘焙及人工智慧等課程。今年更以多元課程作為轉型主軸,發展獨特的實驗教育體系。
【記者 邱衣晨/嘉義縣報導】
在今年(2024)10月20日,中正大學十字軍急救服務社前往嘉義縣竹崎鄉的龍山國小舉辦小天使營,在營隊期間會教導孩童有關急救的知識。學校也期望透過此次活動讓孩童在受傷時,能為自己包紮,並從小培養急救相關的知識,讓他們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從容應對。
【記者 許皓崴/綜合報導】
今年,加州成為美國第14個校園禁用手機的州,法國也在今年八月開始階段式施行校內禁用手機的規定。台灣教育部目前沒有訂定明確的規範管制校內的手機的使用,各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台灣可以參考歐美的經驗決定是否跟進。
【記者 邱衣晨、張宜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第三十五屆校慶於今天(2024年10月26日)隆重登場,這次的創意啦啦競賽,共有三組聯隊參賽,經過一番激烈的比拚後,觀眾將根據各聯隊在場上的表現,投票選出最佳人氣、最佳創意和最佳精神的隊伍。
【記者 江欣蔓、黃芷穎/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10月26日舉行校慶運動會,慶祝創校35週年。現場多樣的表演與競賽,讓校內外師生與民眾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彰顯出校園的活力與凝聚力。校友們熱情返校,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並展現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期待與支持。
【記者 邱衣晨、張宜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於113年度決議將通識服務學習課程轉型為社會實踐課程,其改革內容包含場域實踐時數調整為六至十小時及取消服務學習講座。因應改革,教師在課堂上的安排也隨之調整,學生會也積極收集學生的意見,期望進一步改善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
【記者 許皓崴、王寶宜/綜合報導】
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動的大專生研究計畫,分為自然、工程、生科、人文四大類,學生們可在大二至大四期間參與這項計畫,每個計畫需要花一年的時間去完成,同學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經驗,透過研究計畫補助完成計畫同時,也能透過課餘時間增長自己的知識涵養。
【記者 許皓崴、王寶宜/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在開學之際,重新鋪設了中正大道的柏油路,但學校在鋪設柏油路的同時,人行道上的無障礙友善設計卻仍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之處,讓校園內的輪椅族群常在顛頗的路面行駛,甚至與車爭道,將自身暴露在危險之中。
【記者 張宜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今年年初開始規劃在球場設置新的緊急通報系統,在九月底時已開放啟用,每個籃球場及排球場都有獨立的通報系統,若有需要可以馬上連接到體育中心的櫃檯或是大門口的警衛室,希望能在有限的經費下提供學生更完善的服務。
【記者 邱衣晨/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體育館健身房自今年8月1日起開始進行收費,然而在9月11日時,發生付費者因學校課程而無法使用健身房的問題,因此學生會透過學生申訴表單《我上大聲》收集學生的意見與看法,在經過體育中心與學生會多次的討論後,提出了幾項解決方案。
【記者 張宜蓁、邱衣晨/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周圍於五月份開始動工設立YouBike微笑單車站點,經過暑假已全部完工,對於沒有機車的學生族群來說,多了一項交通選擇,解決了通勤上的限制。而中正大學目前也與嘉義縣政府簽約,將在校內引進微笑單車,學校的交通便利性也將更上一層樓。
【記者 許皓崴、王寶宜/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今年9月2號至11月10號在圖書館舉辦「覓境。寶珠湖—李知灝空拍攝影展」。展覽由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李知灝舉辦,此外,展覽也同步播放李教授用AI創作的寶珠湖歌曲,讓民眾跟著音樂欣賞寶珠湖的美景。
【記者 舒楀蘋、王隆廷/綜合報導】
圖書館是一種以蒐集、整理、保存及製作圖書資訊,並服務公眾或特定對象的機構。而大專院校的圖書館除了提供這些服務外,更為校內的學術研究與教學等方面提供支援,同時在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與定位也逐步朝著更多元以及更數位的方向改變。
【記者 郭駿毅、王隆廷/綜合報導】
今年是太陽花學運的十週年,此次學運曾經為全台灣示範了一堂民主課,但近年來校園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忱卻逐漸降低,如學生會選舉的投票率低落,具公共性質的社團逐漸式微,但仍有堅持參與公共事務的群體,積極的為大家爭取權益,亦或是對社會的不公提出訴求。
【記者 許怡婷、張令儀/嘉義縣報導】
台灣實行「融合教育」已逾幾十年,至今已有將近九成以上的特殊生進入普通班學習,但近年仍常傳特殊生相關事件。究竟台灣的融合教育在教育現場上遇到了何種困難,在普特融合、共學的路上,師長與家長兩端又該如何幫助有需求的孩子度過難關?
【記者 舒楀蘋、郭駿毅/嘉義市報導】
社區大學作為教育體制內的一環,不論是招生對象或是課程內容都與國、高中的義務教育以及大專院校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嘉義也設有多所社區大學,提供青壯年、退休人士或熟齡人士持續進修與學習的管道,希望能落實「終身學習」的概念。
【記者 陳柏瑜、林冠廷/嘉義市報導】
社區大學常常會有許多居民參與課程,而居民們其實也不一定會了解自己生活的區域的背景故事,及社區的所有面貌,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設計了地方學的相關課程,讓參與的學員們能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區,也能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記錄社區的美。
【記者 張令儀/中正大學報導】
日前在匿名論壇中,有同學發現不明人士於國立中正大學校園周遭拍攝女學生裙底影片並上傳至網路論壇,引發學生擔憂。對此,學生安全組加強校園周邊巡邏,並著手針對案件進行調查,學生於近日務必小心周遭,維護自身安全與隱私。
【記者 許怡婷/中正大學報導】
畢業是學生的權益及必經之路,而各所大學的提畢門檻也大不相同。而國立中正大學規定大學生須滿足系排前20%與其他畢業條件才可提畢,使學生會存有疑慮。要如何權衡提早畢業門檻的限制,讓師生皆能配合提早畢業門檻,有需雙方進一步對話與商榷。
【記者 王隆廷、舒楀蘋/中正大學報導】
在各項學術研究中,蒐集到具代表性且有價值的數據對研究者至關重要,而這些數據的蒐集方法為何及如何確保數據的品質都是一大學問。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意及市場調查中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嚴謹可信的數據,同時也成為學生培訓和實踐的平台。
【記者 許怡婷、張令儀/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近年周遭火災事件頻傳,包含2023年11月20日發生於興農一街學生租屋處以及2024年4月1日於富農路、正義路之火災,兩起火災之所在地皆為中正大學學生校外租屋密集處。而對於校外租屋之火災防治與檢測,將是學生租屋安全之重點考量問題。
【記者 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公共區域的整潔問題常常發生,如何維護誰來整理經常困擾每一個使用它們的人,而目前有一組由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生組成的團隊,正在以社會科學院做為改善的目標,期望透過小小的改變,在社科院建立起一個整潔的環境。
【記者 陳柏瑜/綜合報導】
依據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教育法修正條文,教育部公布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為全國的國中小制定了一致的獎懲標準。不過準則當中規定,學校不得懲處違反服裝儀容的學生,教育團體認為這是變相廢除制服。
【記者 郭駿毅/綜合報導】
據教育部統計,108年大學休退學人數占全體學生的15.3%,其中志趣不合是原因之一,台灣傳統教育難以顧及學生差異性,各種新式教育也紛紛展開,其中「蒙特梭利教育法」雖然已行之有年,在台灣的發展卻仍十分緩慢,也是許多人士希望更積極推廣的目標。
【記者 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許多同學上下學時都會使用交通工具通勤,而部分同學為了避免遲到或者有急事要做,便加快了他的速度,而忽略了安全駕駛成為三寶,中正大道與積極路的路口處因右轉車輛眾多,使得容易發生排隊車潮的問題,而有自行車會搶快而在車陣中穿梭,增加了車禍的風險。
【記者 陳柏瑜/中正大學報導】
瓶蓋棒球是一項起源於日本的新興運動,是日本的一位喜歡棒球的大學生因為能夠打棒球的地方愈來愈少,而研發了只需要小小的場地就能夠打球的瓶蓋棒球。除了需要的場地不大之外,瓶蓋棒球也不需要手套或釘鞋之類的球具,極低的入門成本也讓許多人能夠輕鬆參與。
【記者 舒楀蘋/中正大學報導】
畢業季來臨,不少畢業生面臨投入職場或繼續進修的選擇題,但在現今快速變化的時代下,不論是畢業生或是還在探索的大學生,都面臨著職涯發展的煩惱或壓力。因此國立中正大學諮商中心於每學年舉辦「生涯學習座談會」系列講座,幫助學生們多元探索並認識自我。
【記者 王隆廷、郭駿毅/綜合報導】
大學教授在台灣高等教育的進步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他們的勞動權利卻不一定擁有足夠保障。除了新進教授在過去會面臨限期升等的壓力,過度追求學術著作的升等條件,也可能讓他們忽略了教學品質,改善高等教育環境的路上,風雨飄搖。
【記者 許怡婷、張令儀/綜合報導】
民國110學年度至112學年度三年之間,我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在各校系,明顯出現浮動的現象,使考生無法準確預測升學狀況。探討近三年考試入學分數浮動的原因,以及在此現象下,對高中端及大學端兩面造成的影響。
【記者 陳柏瑜、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棒球在台灣是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喜歡棒球的人很多,但堅硬的棒球不論是觸身球還是強襲球都容易造成受傷。而軟式棒球則是一種更安全的替代選擇。軟式棒球使用較軟的球,減少了受傷的風險,讓初學者能夠不怕受傷放心參與。
【記者 張令儀/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2024年4月10日實施校內電動車管理新制,要求學生配戴安全帽並辦理通行證,引起學生反彈與熱議,學生認為校內規定與上級法規不符。而大學因受憲法規定保障其自治權,關於校方是否能訂定規範要求學生配合新制,還有待釐清。
【記者 舒楀蘋/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宿舍抽籤結果於3月底公布,部分備取同學開始擔心自己能否遞補上宿舍。而在社群平台與同學間流傳著可以「正取帶備取」的說法,但不論是同學的理解,還是承辦人員的回覆都是有所出入的,因此不禁讓同學們困惑「正取帶備取」究竟是怎麼回事。
【記者 郭駿毅/中正大學報導】
科學實驗是促成人類進步的關鍵之一,然而在追求進步的同時,若是一味向前,而罔顧了實驗對象的權益,甚至當對象同為人類時,便可能在不經意間侵犯到受試者的權利。人類研究倫理中心的存在不但是研究審查的組織之一,更是捍衛人權的堅定防線。
【記者 許怡婷/嘉義民雄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前大學路上鬱鬱蔥蔥的芒果樹,承載了地方鄉民歷史回憶及學生的生活足跡。而在2024年4月28日這天,由中正大學學生會主動發起,並與重構大學路及在地合作辦理「三興芒果節」,也成為共同守護大學路芒果文史故事的一員。
【記者 徐藝甄/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教育學院、工學院以及管理學院皆有開設英語角或英語咖啡,期盼提升同學的英語聽說能力,相較於一般學術英語課程更加輕鬆自由。但是許多想要精進口說能力的外院同學,卻不了解這些學院的英語咖啡的資訊以及報名管道。
【記者 劉伯威/中正大學報導】
出國交換或工作,是許多人的夢想。但現實中,總是欠缺了一個契機或從旁協助的角色。國立中正大學在今(2024)年4月24日舉辦了一場「海外經驗與國際職涯分享會」,集結了多位校內具有海外經驗的學生們,向校內學生分享自身的經驗。
【記者 蔡憶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EMI推動資源中心112學年度第二學期新開設「英語一對一諮詢服務」,讓自學的同學們有管道加強自己的英語實力。只要學生詳細提出學習的困難,老師或助教將會為每位同學量身訂做出一套教學方針,透過面談諮詢解決問題。
【記者 王隆廷/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水域資源,讓其成功舉辦了多次獨木舟活動,此不僅提升學生的活動參與度,也強化了水上安全教育。學校透過完善的安全措施和專業教練的指導,確保所有參與者的安全,讓學生在享受刺激的水上活動的同時,也學會了必要的自救技能和安全意識。
【記者 陳柏瑜、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會只專注於眼前的目標,從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在4月24號至4月25號兩日在國立中正大學活動中心由衛生保健組舉辦了健康週活動,讓同學們能在用功讀書準備考試之餘,也能更注意身體的健康。
【記者 舒楀蘋、郭駿毅/中正大學報導】
出國求學是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選擇之一,在大學等高等教育中更是常見,不論是短期的交換體驗,或是中、長期的留學規劃,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開拓更廣的視野。國立中正大學近期成立了「中文語伴培訓計畫」,希望協助國際生們進一步體驗中文文化。
【記者 許怡婷、張令儀/綜合報導】
在2023年11月30號更新後的《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於2024年3月初正式生效,恰逢近年校園暴力案件頻傳,校園安全議題備受關注。由校安通報機制建構起的校園安全網是否能有效保護師生,也仍有待觀察與滾動式修正。
【記者 曾富謄、楊澤恩/綜合報導】
臺灣的教育制度在高中會將學生們分成不同的類組,也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就讀。但現今在許多網路論壇的論述中,能看見不少「戰類組」的言論,令不同的學科知識間似乎產生了高低貴賤之分,而這種相互比較、分別和攻擊的情況可能會造成許多問題。
【記者 陳嘉恩、吳秒萱/中正大學報導】
為擴大協助弱勢學生順利就學,各大專院校實施措施包含助學金、生活助學金及住宿優惠等,分別針對學生之學雜費、生活費及住宿費等費用提供補助 。國立中正大學裡也成立了「嘉星計畫」提供弱勢學生更多輔助政策,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和個人目標。
【記者 林采萱、李玥希/綜合報導】
數位學伴計畫於民國97年正式拓展以大專院校學生作為教學端,偏鄉學童為學習端的一對一線上授課模式。創立至今接近20年,在軟、硬實力中皆發展成具規模與穩固的模式,但科技急速的發展為數位學伴帶來的是助力還是危機?
【記者 林采萱/綜合報導】
現代社會的紓壓方式不盡相同,無論是觀賞影片、聆聽音樂或是閱讀書籍,只要能透過這些素材與媒介產生共鳴、情緒起伏並得到啟發皆可稱之為書目療法。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內即有一處空間規劃成書目療法專區,稱之為「我行軒(暖心窩)」。
【記者 劉伯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近日發布新的微型電動二輪車、電動輔助自行車校園管制規範,將自2024年4月10日起陸續上路。新規範勢必會對現有使用者造成影響,本篇新聞將透過校內學生看法、設立背後原因等角度帶您分析新的規範。
【記者 陳嘉恩、吳秒萱/中正大學報導】
為何現今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開始打扮自己?是為讓別人對自己有更好的印象、讓別人更喜歡自己,還是為了讓自己愉悅?許多人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學生化妝會影響成績,會對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這一傳統的想法究竟是正確的嗎?
【記者 徐藝甄/中正大學報導】
校園培力英檢今年為實施的第二年,並將在今年(2024)4月舉辦第三場英檢。上一屆培力英檢中正大學得到培力菁英獎的同學人次僅次於臺大、政大,於全國大專院校排名第三。今年中正大學也積極宣傳培力英檢相關事宜,希望能夠提升學生報名人次。
【記者 楊澤恩/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園面積廣闊,校外、宿舍與各院所之間距離較遠,學生多使用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隨著數量增多,導致現有的停車設施已無法應對需求,但總務處駐衛警察隊仍做出取締,令學生不解,更不了解校內的取締標準與處理方式。
【記者 曾富謄/中正大學報導】
學士班及碩士班的優秀學生可以透過「逕讀」的方式,在未取得碩士學位下便進入博士班就讀,令有興趣進入學界的學生縮短取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國立中正大學新任校長蔡少正希望鼓勵優秀學士班學生留下來逕讀博士,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及推行成效值得我們注意。
【記者 李玥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前原有數棵艷紫荊,近期卻遭校園拔起。而挖起樹木後遺留的坑洞卻沒有做好防護設施,只以黃色警示條圍住,警示封條容易被風吹走,因此坑洞一覽無疑,同學經過容易不小心便跌下去,易造成學生意外發生。
【記者 陳嘉恩、吳秒萱/中正大學報導】
押花是什麼?你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押花布杯墊」嗎?國立中正大學在2024年3月25日於圖書館的多元創意教室舉辦『押花工作坊』,由國內著名的押花藝術家黃鈺婷老師親自指導學員親手製作「押花」做成的布杯墊。
【記者 曾富謄、楊澤恩/中正大學報導】
在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國際情勢的發展下,在位處衝突前線的臺灣,防空避難設施也越發受到重視,民眾則可以透過內政部警政署的網站查詢這些設施的位置。國立中正大學校內設有多處防空避難設施,同時擬定了一套避難計畫,不過校內許多人對此並不清楚。
【記者 李汶珈/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2009年成為綠色大學的示範學校,透過系統化運作推動綠色大學。許多正視環境議題的大學加入臺灣綠色大學聯盟,國際間也以綠色大學評比標準鼓勵各大學實踐永續發展。綠色大學的發展不僅是對於環境的保護,也是對於未來世代的承諾與責任。
【記者 李玥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慣例為單數年舉辦「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雙數年主辦「電訊傳播國際講座」,今年3月23日,舉辦第十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香港的文化跨域交流:回望與前行》,邀請台港名人,藉由各自經驗分享,創造傳播文化交流。
【記者 林采萱/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寧靜湖於2023年設置生態浮島,此浮島的設計結合生態調控、淨化水質以及景觀花卉三種類型的效用,目的是希望透過生態浮島宣導環境與生態教育。而設置一年的期間內也發現生物出沒的蹤跡,顯示生態浮島發揮其效果。
【記者 林采萱、李玥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位於台灣南部的嘉義地區,時常會因應水情,進行節水。過去校園內曾發生人均用水量超過其他大專院校許多,因此學校更新「水資源智慧管理及創新節水技術工程」,監控用水並同時抓漏,達到極好的效果,甚至榮獲節水特優獎。
【記者 吳秒萱/中正大學報導】
3月22日,國立中正大學的學生們參加了由國際處舉辦的插花活動。 這個特別的活動讓學生們從繁忙的日程中解脫出來,放鬆身心,發揮創意。 對於正在尋找放鬆和交友方式的留學生來說,這次活動表明學校關心他們的幸福和健康,讓大家的校園生活更加美好。
【記者 陳嘉恩/中正大學報導】
日前,含致癌物「蘇丹紅」的辣椒粉從中國大陸流向全臺,導致食安問題持續延燒,除了辣椒粉以外,有添加辣椒粉、胡椒粉、沙茶醬的食品都陸續遭受波及,引發消費者恐慌。國立中正大學積極配合政府行動,做出相應的執行政策。
【記者 楊澤恩/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小葉欖仁落葉之美吸引校外人士前來觀光,但落葉卻引發校內同學熱議會影響交通安全,易發生滑到事故。但事實上,事故主因卻是校內車輛行駛多未減速,在經過斜坡時落葉令車子打滑,從而引發安全問題。校內單位希望道路使用者能減速通行,避免憾事發生。
【記者 曾富謄/綜合報導】
近年來,少子化問題已然成為臺灣的高等教育需要面對及處理的問題,要如何在這一現況中兼顧辦學品質及學校經營,因而受到討論及關注。雖然大學招生的名額逐年減少,但幾乎所有減招名額都出自私立學校,是否應該更平衡地令公私校同時減招也成為一大問題。
【記者 林采萱、李玥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噴水池是許多遊客到訪的著名地標,但是水花會噴濺至身體,使行經該路段的學生擔心池水衛生,而水花噴濺的狀況也造成噴水池圓環路面溼滑,目前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會研議更符合學生安全的措施,減少水花噴濺的狀況,並降低學生對池水衛生的疑慮。
【記者 陳嘉恩、吳秒萱/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南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6所大學的學生會,於2024年2月23日派代表在立法院門口前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面對遊蕩犬問題,勿再擱置。
【記者 曾富謄、楊澤恩/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12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為令校內通識課程更符合「博通」的精神而停止開設了原有的基礎概論課程,並推動轉型為博雅通識課程。不過停止概論課程的開設是否能達到此期望,這項政策在未來又會產生什麼效果,仍有待觀察和討論。
【記者 林依柔/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於2024年3月14日舉辦的徵才博覽會以打破文理界限為目標,特別設立A、B區,強調文理不設限,吸引多元企業參與。針對有些同學認為此活動是文組不友善的標籤,籌辦團隊強調打破刻板印象,建立「科技業也會招募不限理工背景人才」的觀念。
【記者 陳嘉恩/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撞球部除了進行正常社團活動的同時,晚上也會對外營業,增加了中正學生的「夜間活動」。同學們可以組隊一起去打撞球,若是隊伍裡有女生價格會更加優惠,這一現象吸引了許多對撞球有興趣的男女同學前去「體驗」。
【記者 吳秒萱/國立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在寒假期間更新了宿舍停車場的電動車充電系統。這一決定引發了大學電動車使用者的好奇,他們想看看這將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這是否會帶來良好的影響。新系統旨在為校園內的所有電動車使用者提供更輕鬆、更方便的充電服務。
【Reporter 吳秒萱/Report from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has made a change by updating the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in its dormitory parking lot over the winter break. This decision has sparked curiosity among electric bike users at the university, who want to see how it will affect their daily routine and whether it would be a good thing. The new system is designed to make charging easier and more convenient for all electric vehicle users on campus.
【記者 蔡憶蓁/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中心提供教職員生多元的外文資源。其中,應用外語學程包含「學術英文」與「商務溝通英文」類別之課群可選擇,學生們可針對自己的計畫所需,善加利用此課程與其他學習資源如講座、工作坊等,提升自身的外文競爭力。
【記者 林采萱、李玥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體育中心的新健身房於今年一月開放使用,不僅增設許多設備,空間也比原本二樓與學士班宿舍區的健身房來得更加寬敞。健身房的環境與設備的維護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校方是否酌收相關費用,體育中心於三月底前推出費用方案。
【記者 曾富謄、楊澤恩/中正大學報導】
稿頭:國立中正大學於112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試行「16+2」,將學期最後兩週訂為全校統一的「彈性學習週」。不過學期週數的調整無論對教學或者學習的安排都會產生影響,校內師生以及校方如何面對這項政策,將是後續檢討其成效時一項重要的指標。
【記者 陳柏瑜、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學生餐廳是大學生的用餐選擇之一,國立中正大學校園內也有許多的廠商進駐,而之前有一些廠商選擇撤離學校,除了寒暑假用餐人數較少的原因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著廠商的經營,而學生對學生餐廳的意見,又是否有管道能講出來。
【記者 張傑、楊承叡/嘉義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創校至今三十餘年,在草創初期,與當地鄉親有著密切的聯絡與互動,但隨著校長的輪換、時光與科技的並進,學校似乎漸漸地忘了如何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甚至發生了一些衝突。中正大學隨著新的潮流變化,也應該兼顧與當地居民的良好關係。
【記者 林依柔、李汶珈/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校園內有許多植物,同學們都可以透過校方提供的校內開花資訊地圖看見各地區的花是什麼品種。而中正大學的校花究竟是什麼花?又種植在校園中的哪裡呢?現在正逢艷紫荊的開花期,同學們可以把握機會,一起找找校花在哪裡。
【記者 張傑/綜合報導】
2024年的總統大選是全台灣人民所關注的議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發起了「這次,我們不改天」—— 2024 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希望能夠幫助青年以更低的投票成本參與政治,也把目標放在更長期的「不在籍投票」和「鬆綁遷戶籍」。
【記者 李汶珈、王隆廷/中正大學報導】
大學裡的升學管道多元,其中,五年一貫使學生能夠預先修習研究所的課程,縮短修課時間,提前畢業,但隨之而來的課業加重也成為不少學生的負擔。同學能夠藉由評估自身升學狀況,衡量是否適合此制度,對於未來提前規劃。
【記者 林冠廷/中正大學報導】
暈船已這個名詞常常出現在身邊,如何解決暈船問題,是每個暈船的人都相當頭痛的事,你喜歡的人剛好也喜歡你的機率實在太低,下船便成為了不可避免的最後結果,在療傷的過程中,許多人會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適時尋求諮商中心的協助,也能避免憾事發生。
【記者 陳柏瑜/中正大學報導】
在許多民間團體的爭取,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動下,身心障礙人士的權益日漸受到重視,也開始有一些以身心障礙人士為主的活動。不過這些活動也代表工作人員以及主辦單位需要給予參與者一些額外的協助,會需要比一般的活動更多一份努力。
【記者 楊承叡/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田徑場舉辦雙子座流星雨觀星活動,現場備有多款望遠鏡,提供高規格觀星體驗。此次雙子座流星雨觀測條件極佳,機會十分難得。活動強調實際操作,希望學生親身體驗天文觀測,同學及參與民眾皆對此難得的觀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