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葆沅、洪藝晅/綜合報導】
受到少子化影響,許多大學傳出合併的消息。大學合併目前以公、私立各自合併為主。但今年五月,台科大與華夏科大整併案通過,尚無法源根據的狀況下,整併困難重重,究竟這次案例是否代表趨勢改變,教育部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是這次整併案受人關注的地方。
【記者 韓栢希、劉祐呈/中正大學報導】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在2020年底時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54%,高過了世界平均的40%。但是,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後,卻有著學生素質降低、就業優勢消失和所學非所用等問題。這些問題從何而來?學者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記者 張允軒/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111學年度正副學生會長選舉,最終由勞工關係學系三年級的戴莘以及社會福利學系四年級的段柏佑當選。不過,本屆投票率僅15.96%,顯示出校內學生對於參與選舉事務的意願低落,如此也使學生會的力量無法聚集,將學生意見傳遞給校方。
【記者 黃柏彰/中正大學報導】
日前由國立中正大學服務學習自組提案小組於社會科學院舉辦展覽「海旺天光—邱和順被遺忘的35年」,主要為了讓社會大眾能認識邱和順案的脈絡,並透過案件了解冤案等人權問題。主辦方也期許透過展覽的方式喚起中正師生與嘉義民眾對我國冤案問題的重視。
【記者 洪藝晅/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EMI資源中心提供多樣化的外語學習管道,免費提供學生使用,並期望打造校園的外語意識,而中心推動的活動之一「英語咖啡館」,活動持續兩年下來,參與的學生們都收穫滿滿,除了增強英語能力外,還能結交到來自不同學院的朋友。
【記者 廖葆沅/嘉義民雄報導】
「行人大富翁」的遊行活動近幾年來台灣各地頻繁響應,嘉義縣則由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發起,並將地點定於不久之前剛發生事故的民雄麥當勞十字路口,該路段經省道,卻沒有設置行人穿越號誌,遊行單位也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民眾及政府更加意識到人本交通的重要性。
【記者 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酷斯拉社作為國立中正大學校內的性別議題倡議社團,致力推動性別議題在校內的深入傳播。酷斯拉性別月活動已舉辦多屆,每一屆主題都呼應當時社會的性別議題,而這一屆跨性別主題就是為在社會上逐漸被看見的跨性別團體發聲,希望透過這種方式為性別議題出一份力。
【記者 劉祐呈/綜合報導】
今年4月26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通過了關於週休三日的連署,使得政府需要出面回應。週休三日的實施除了對社會造成衝擊之外,也勢必會對學校教育產生衝擊。在缺乏配套措施的情況下,週休三日的實施很可能會對學生、教師和家長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記者 韓栢希、劉祐呈/中正大學報導】
阿卡貝拉是一種於20世紀中期之後開始嶄露頭角的音樂風格。其中無伴奏,僅使用人聲演唱的特色使其在各式音樂形式中獨樹一格。然而,這個在近代大放異彩的表演形式實際上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 它最早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能夠在近代藉著流行音樂崛起?
【記者 洪藝晅、廖葆沅/綜合報導】
政府宣布,因考量國防需求,兵役將從原先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首波受影響的高三學生們,皆有不同的想法。其中在大學階段,役男是否會因為兵役安排,進而打亂實習與職涯規劃。兵役延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政府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記者 范姜采晴/嘉義報導】
國立嘉義大學水產養殖研究中心於五月中啟用。養殖中心內有許多科技儀器,也開設不同課程訓練養殖漁業人才,期望能透過科技以及訓練課程的輔助,降低入行門檻,使年輕人投入產業意願提高,解決台灣養殖產業高齡化的嚴重問題。
【記者 韓栢希、劉祐呈/綜合報導】
在校園內工讀是許多大學生賺取額外收入的方式。相較於校外的工讀,校內工讀由於具有環境相對安全且穩定的特色使其受到許多學生的青睞。但是在安全和方便的優點之下,許多學校藉由將學生通報為學習型助理來省下部分支出,使學生權益受損。
【記者 黃伈妙、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但是被視為「未來棟樑」的大學生,能使用到的經費卻遠低於許多國家。隨著每年的通貨膨漲,但是政府給予大學的經費卻沒有變多,因此有許多大學只能自負盈虧,去進行產學合作等,長期缺乏經費,也將會對學校和學生造成影響。
【記者 張瑋庭、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在多元文化的脈絡下,理解與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是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為了推廣多元文化並增進彼此理解,國立中正大學推出了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創意與應用學分學程,透過課程,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原住民族文化,並進一步將所學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記者 黃伈妙、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線上請假系統於去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上線,減輕了以往學生需要填寫三聯式紙本假單,還要跑許多單位的麻煩,在線上系統填寫完資料後由校方統一審核,不過也因為剛上線四個月,有許多老師不熟悉,仍然希望學生交紙本假單,也有許多大一學生對於請假流程不熟悉。
【記者 張瑋庭、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在修課辦法中有一項規定,大學部開課人數須至少8人、研究所則須至少3人或是一位博班生,若未滿則課開不成。然而這並非是一項不可逆之規定,遇到特殊情形時,開課老師及學生仍有機會向教學事務處教學組申請專開課程,學生及老師需知詳情。
【記者 張瑋庭、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藝文中心於圖書館藝文迴廊舉辦了韻彩光瑩-曾淑嬋絞胎陶藝創作展,展期從今年的2月13號開始,一直到4月28號,其中在3月23號由曾淑嬋本人在講座上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讓大家有機會欣賞並了解這些獨特的結晶,拉近與藝術的距離。
【記者 黃伈妙、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近五年來,有許多社團因活動減少、沒有人願意接任幹部而解散。參加社團能夠認識許多不同學院的人,也能在課餘之時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是大學生學習社會化的重要過程。但如果時間分配得不好,也有影響學業的疑慮。
【記者 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位於嘉南平原與阿里山山脈交接處,擁有寬廣的校園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常被譽為「最美校園」,曾因黃花風鈴木、小葉欖仁、彩虹旃那等花季時景觀優美的植物在媒體上受到關注。對當地而言,中正大學校園不僅是休閒的好去處,也為當地產業增添活力。
【記者 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共同教育大樓是中正學生們通識課的主要上課地點,但是除了學生們上課的教室,其他的公共區域目前正面臨設備老舊的問題,部分地板的磁磚因為龜裂脫落被移除,廁所的設備故障,也造成來共教大樓上課學生們的困擾。
【記者 黃伈妙/嘉義民雄報導】
大學後擁有較高的獨立性,同時也相對國高中來說,自由和課餘時間變得更加彈性,使用電腦的時間也會變多。在一般的社交活動以外,一起進行線上遊戲也是大學生常見的社交活動和紓壓方式。然而,一旦自己無法控制遊玩意願或是時間越來越長,便有網路成癮的風險。
【記者 黃柏彰/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校內日前成立了一個以喜劇為表演形式的團體,由一群對喜劇表演有熱忱的同學共同經營,旨在為觀看與表演機會不多的嘉義地區,創造一個指標性的喜劇俱樂部,並透過社群媒體及網路平台發表表演片段及宣傳理念,期待能有志同道合的喜劇愛好者一同加入。
【記者 張瑋庭/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每年均會於下學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職涯相關活動,包括企業說明會、講座工作坊、實習說明會及就業博覽會。活動籌備是由學生事務處職涯發展中心及學生團隊一同完成。2023年的徵才月剛結束,籌備過程與事後檢討值得大家了解。
【記者 張瑋庭/中正大學報導】
台灣學生聯合會於3月7日召開記者會,發言人表示教育部要求大專校院因應菸害防制法修正為全面禁菸場所,並在2月底之前做好所有準備,過於倉促,無法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政策。國立中正大學也執行全面禁菸的規定,校方和學生的看法值得關注。
【記者 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近期政府通過新法,將開始管制微型二輪電動車,未來將會強制車主要掛牌與保強制險。中正大學校園內,微型二輪電動車是學生們在校園內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修法後將會有大量電動車要掛牌,學校接下來將會在這學期與下學期進行電動車的統一申請掛牌。
【記者 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台灣大部分國立大學的體育課都是必修且為零學分,用意是為了讓學生多運動同時又避免和其他科目衝突,而近年學生團體陸續倡議,認為體育課應給予學分,這其中的理由是什麼?體育課制度在長期爭論下仍維持0學分的原因又是什麼?
【記者 黃伈妙/嘉義民雄報導】
離開高中校園後,沒有服儀規定,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穿著。近年來穿衣風格越來越多元,在脫離高中制服,進入職場前,大學是最適合穿著自己喜歡衣服的年紀。在普遍風氣開放的大學校園,也不再會被人認為是異類,而是會被接受並讚美。
【記者 黃伈妙、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疫情後,遠距教學成為熱門話題,有學生認為部分課程不用實體上課,遠距教學也不會影響教學成效,也有學生持反對意見。去年年底,學校也針對申請遠距的課程進行討論,由老師自行決定是否申請成為遠距課程,對於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和老師們都有許多看法。
【記者 張瑋庭、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大學問是台灣許多高中生會使用的升學資訊平台,提供大學18學群及技職20群類科系情報,也有關注教育政策趨勢的專題。每年也會透過點閱率替校系排名,其中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已連續3年榮獲高中生熱門校系榜首,原因值得一探究竟。
【記者 黃伈妙、林柏宇/嘉義民雄報導】
近期嘉義縣某大學學區內宿舍發生宿舍陳屍案,死者的遺體過了半年以上才被發現。對學生來說,雖然相關案件無法作為終止契約的原因,但是簽約前可以與房東討論相關事件發生後的處理辦法,保障自身的權益,有困難...
【記者 黃若欣、張瑋庭/中正大學報導】
學校校什麼時候會寄成績單到家是大學生常常問的問題,要是分數太低甚至不及格被當,萬一被家長看到,氣氛可能就會緊張起來,但即使沒有這樣的擔憂,在大學生多半已經成年的情況下,有的學生仍然會思考學校寄成績單的理由跟意義究竟何在。
【記者 張瑋庭、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台灣自2002年開始,有9成以上大專院校實施英檢畢業門檻此一教育政策。然而近年陸續有大學廢除此規定,也有學者探討英檢畢業門檻對於大學生英語學習之必要性,或從法律及價值觀出發,探討其合法性與合理性。此議題攸關學生權益,需要大家關注。
【記者 王仲愷、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校方提議將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從目前由學生會依其自治條例選舉產生,改回由學務處和各院訂定選舉作業規定,對學生自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引起學生會以及多位教師反彈,然而在雙方幾經討論後依舊無法達成共識,校方仍希望透過校務會議投票表決。
【嘉義市綜合報導】
因中國政府在三年疫情之下實施多項高壓防疫政策所致,爆發了白紙革命等一連串示威活動,但在政府的監控之下,這些聲音在國內都受到了打壓,大多人都無法充分了解詳細的消息。但在牆外的陸生,卻因為有更多的渠道得到信息,所以對此有更全面的看法。
【記者 林柏宇/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在2010年在活動中心設置太陽能,截至2022年12月為止,中正大學已在校園的15處裝有太陽能板。近期活動中心天花板太陽能板,因為安全性問題必須進行維修,但是中正大學太陽能到底有多少作用,卻鮮少有人知道。
【記者 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校內設有共同教室大樓,提供各種共同科目上課,因此教室的使用率很高,為了方便師生使用,大部分教室皆無上鎖,不過若要借用一定需經過申請登記,否則共同教室大樓提供的便利,就會因為使用狀況的不確定反而帶來不便。
【記者 王仲愷/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於民國84年創立,提供學生在校內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的機會。學生們在師培中心學習教學知識,並透過教育營隊或工作坊等活動累積實際教學經驗,為未來進入教職的目標鋪路,但同時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學生們也必須面對教職環境的改變。
【記者 張瑋庭/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為提升學生競爭力,促進中南部地區大專院校資源整合,與附近大學合作。其中為使學生在享受他校資源時更無負擔,與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及彰雲嘉十校簽訂協議,使學生在規定內修習他校課程時,不需繳交學分費。此資源的使用狀況值得探究。
【記者 張瑋庭、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每年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都會發表年度世界大學排名,而這些大學排名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來說是否具有參考價值,以及在選擇大學時他們會做出哪些考量,值得我們探究。
【記者 王仲愷、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活動中心天花板的太陽能板在今年9月出現了破裂情形,為了避免玻璃掉落的危險,活動中心一樓中庭圍起封鎖線並暫停開放,使學生社團無法在該區域進行活動,這段期間部分社團只能另尋其他場地,課外活動組也為其提供協助。
【記者 王仲愷、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郭靜云在本學期新開設了一堂以俄烏戰爭為主題的課程,目的是為了在台灣的媒體對俄烏戰爭缺乏客觀報導的現況下,透過課程向學生傳達真相、引起對俄烏戰爭的關切,並且培養學生分辨假訊息的能力。
【記者 張瑋庭/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的行銷管理課程,與嘉義縣政府勞工暨青年發展處的五家庇護工場合作,讓修課學生發揮所學,幫助工場行銷宣傳。學生在課堂中不只學到理論知識,還能實行行銷策略,而庇護工場也能藉由行銷課學生的創意與能力,讓更多人投入公益,可謂互利互惠。
【記者 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僑生聯誼會作為中正大學最大的外籍生社團,當中包含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當中占最多的便是來自馬來西亞以及港澳的同學,但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雙方文化上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價值觀上的不同,如何消除因此產生的隔閡成了他們必經的課題。
【記者 張瑋庭、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台灣是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地方,校園更有各式各樣的同儕。有時我們會因為無知,無意間帶給他人不好的感受。不論是特別的目光或是不太友善的話語,都可能讓對方感到難過、不舒服,嚴重甚至有歧視的嫌疑。創造友善校園需要更多人一同努力,互相包容理解。
【記者 林慧明/國立中正大學報導】
近日於國立中正大學校內出現汽車與腳踏車的碰撞意外,針對校園車流量高之路段增設紅綠燈與否再次成為討論的議題,加上本學年校內汽車車證申請數較往年有上升跡象,也意味著行駛於校園的汽車流量提升,行人與自行車的安全與路權保障值得深思。
【記者 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員生消費合作社的經營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提供學校員生便利的購物地點以及物美價廉的商品,並且每年會將部分盈餘用於急難救助金、補助全校性活動和購買學校公共設備,也就是說當有越多人到員生社消費,就會有越多盈餘回饋給學校,呈現互利共生的狀態。
【記者 王仲愷/中正大學報導】
今年於10月17日到11月15日之間,行政院內政部役政署開放大專在學的男子申請分階段常備兵役軍事訓練,在兩年暑假期間服完4個月的常備兵役,讓83到93年次在學中的男性學生可以考量自身的生涯規劃,選擇是否利用暑假時間完成兵役。
【記者 張瑋庭、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僑生來台就學,同時帶來的是他們的文化,而兩地之間的文化衝突卻多多少少影響了僑生融入台灣的校園生活,而如何去適應是每個僑生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他們往往會向身邊的朋友求助,然而其實還有不少的機構,如校內的國際事務處能夠提供他們幫助。
【記者 王仲愷、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稿頭:為了推廣地震防災教育,嘉義縣自六年前開始,每年都會在中正大學地環系地科館,舉辦不倒翁盃麵條抗震模型製作比賽,在這個活動中會透過趣味的課程教導國中小學生有關地震防災的知識,同時也為參與活動的中正地環系學生帶來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
【記者 張瑋庭、韓栢希/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藝文中心在學期間會辦理許多藝文活動,其中包括動態活動、靜態展覽、工作坊及講座,內容十分多元。但學生在接收資訊的方法上,和藝文中心有些落差,需要再多做宣傳以及讓學生知道有哪些管道可以獲得資訊。
【記者 王仲愷、黃若欣/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動漫社創立了新的打藝部門,打藝是一種伴隨歌曲快速揮舞螢光棒的舞蹈,最初是從日本演唱會中支持偶像的動作演變而來,如今中正打藝部在每週的社課進行練習,以上台發表演出為目標,希望能在展現自我的同時讓大家更了解打藝文化。
【記者 林慧明/中正大學報導】
為增進年輕國民對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法」熟悉度並促進參與,司法院自108年起與各地區地方法院、高中職與大專院校合作舉辦「國民法官校園模擬法庭」,讓參與學生透過實際投入模擬法庭審判過程,對國民法官與現行司法運作機制有更具體認識。
【記者 劉佳美、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因應「2030雙語政策」,許多大學在這兩年來開始大量開設全英語課程,也為大學課堂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儘管雙語政策自提出以來爭議不斷,部分學者擔憂雙語政策將會衝擊本土語言教育,但目前政策已定,要如何繼續走下去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調整。
【記者 邱淨、陳寶儀/嘉義市報導】
台灣文旦柚一直以來受到節氣,和使用時間點的影響,在中秋節過後存在滯銷問題,農糧署委託國立嘉義大學主持並成立「柚子研究中心」計畫,希望通過提高柚子的附加價值來解決柚農困境,並讓柚子成為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打破現有侷限,為其擴寬出路。
【記者 林慧明/中正大學報導】
由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主辦的校內藝文盛事「紫荊美展」,在今年迎來第十一屆,展覽包含「邀請與推薦」、「流金歲月」、「向大師致敬-XI」、「版圖.印象」、「圓.夢」、「綠野芳蹤」等六大主題,並由校內師生共同參與創作與策展。
【記者 劉佳美、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就學貸款是許多學生畢業後要面對的第一筆負債,然而在台灣普遍低薪且物價飛漲的狀況下,並非人人都有能力償還。此外,由於大部分青年勞工的薪資水準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因此青年貧窮的現象也成為台灣社會急需改善的問題。
【記者 邱淨/中正大學報導】
台灣近幾年健身風氣興起,各類型的健身房更是如雨後春筍般進入大眾視野,規律運動更是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校園生活的大學生也不例外,學校的體育館便是他們健身的好去處,但是在運動健身之餘,器材設施的維護更是學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記者 陳寶儀/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自107學年度起廢除英文畢業門檻,反觀尚有英文畢業門檻的學校,學生對此看法不一,而英文畢業門檻的廢除,對於學生英文學習是否產生影響也因人而異,國立中正大學校方因應政策的改變,也實行一套措施來加強學生英文競爭力。
【記者 蔡沐芸/中正大學報導】
去年國內三所大學藉由衛福部釋出的公費生名額,新設學士後醫學系;而中正大學也希望能運用周邊醫療資源,申請設立學士後醫學系,並已在校務會議中通過,持續籌備中。然而學士後醫學系與公費制度的結合,長久以來遭到許多質疑。
【記者 劉佳美/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廁所整修工程於今年八月動工,施工範圍為社科院西側一樓至四樓的男女廁所,預計於十一月初完工,期間不只在西側上課的師生如廁不便,巨大的工程噪音也影響教學品質,此外更造成部分公共設施停水、施工環境周圍髒污等等問題。
【記者 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中國獨立紀錄片巡迴影展」於10月3日到10月31日間在中正大學放映,校內共有八個場次。影展舉辦至今已來到第四個年頭,期望透過中國第一線的影像紀錄,使同學能從不同的視角,了解在世界工廠裡底層勞工的處境。
【記者 邱淨、陳寶儀/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地域遼闊,卻沒有相應的校園交通工具,這對於學生出行來說存在較多不便,反觀屏科大的校園公車及租賃電動自行車,以及中央大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中正大學學生對於推行校園交通工具有自己的考量,校方對此也作出回應。
【記者 劉佳美、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校園憂鬱及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中,列出許多預防機制,除了幫助有情緒困擾的同學度過難關,也建立危機處理流程來因應緊急情況,然而並非每位學生都知道校內外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讓同學們在有需要的時候對外尋求協助。
【記者 周家緯/嘉義縣報導】
家教與補教是不少人在學生時期會納入考量的打工,兩者雖然都是教學領域的工作,實際性質卻有差異,家教的特性為工作時人際交往單純,只包含家教、學生、家長,補教則有較大的體制規模,工作場域有上級、同事、學生、家長等,這些差異造就兩者背後的優劣勢。
【記者 邱淨、陳寶儀/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創意啦啦比賽,是校慶活動中具有特色的一項傳統,由於創意啦啦會完成一些基礎的技巧性動作,與其他學校啦啦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在學生們訓練、表演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引起學校與學生的雙重重視。
【記者 陳寶儀/中正大學報導】
近年來隨著疫情的變化,或是政府對於中小學,「生生有平板」計畫的推動,都使平板更加廣泛地應用在學生族群中,而大專校園內,由於科技的便利性,使平板成為學生普遍選擇的學習工具,新趨勢下教師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學方式及教材使用上也有相應的考量。
【記者 蔡沐芸/中正大學報導】
由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連署提案的急用衛生棉設置計畫終於在9月26日開始實施,希望落實性別友善校園,弭平女性因月經帶來的生活障礙所造成的不平等。然而在提案連署階段的校內網路社群討論中,看得出許多同學都對急用衛生棉設置計畫抱有疑慮。
【記者 邱淨/中正大學報導】
中正大學每一學年度會在第二學期執行在校生抽取宿舍計畫,對於抽宿舍的相關流程、在校生正、備取的遞補、各宿舍位置的安排也是中正大學同學們關心的議題,但在現行宿舍抽籤的制度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仍待商榷和解決,以利制度的完善和權益的保障。
【記者 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由重構大學路計畫主辦的「烈風光影:陳聯薰個展—家鄉紀錄者」,目前已在國立中正大學藝文中心展出,期望透過老照片與報紙的相互對照,重現民雄1960年代的歷史現場,並藉由一系列活動,讓過去與現在產生對話的可能。
【記者 劉佳美/中正大學報導】
開學後學生確診人數每日新增,各大專院校因應疫情快速變化,需配合教育部指示滾動式調整校園防疫政策,而日前在網路論壇上有中正大學學生發文,反映對學校的防疫措施持有疑慮,部分學生也對此抱有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種種疑問,校內衛生保健組則如此回應。
【記者 邱淨、陳寶儀/中正大學報導】
交通出行,一直是中正大學學生所關注的焦點,新學期的開始,中正大學學生會與校方,響應學生聯署及要求,聯合推動學生高鐵接駁車計畫,試運營將維持到學期末,而接駁車計畫後續是否能繼續進行下去,須看同學們的使用狀況而定。
【記者 劉佳美、莊旻璇/中正大學報導】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服務學習從本學期開始轉為全面學分化,未來需透過修習服務學習認證課程,才能取得服務時數。校方針對本校社會服務學習制度未來發展方向,於9月20日舉辦公聽會,廣納師生意見,當天有許多人到場參加,表達自身看法。
【記者 范得安/嘉義民雄報導】
中正大學車管中心在暑假期間公告111學年起汽車通行證調漲,然而汽車通行證向來有許多缺點令人詬病,例如側門車輛少管制嚴、正門車輛多時較難一一確認是否有外車混入,還有單次進校沒有制定收費標準等,造成通行證的公平性存疑。
【記者 鄭喻心/中正大學報導】
放眼望去腳踏車一輛接一輛緊緊地停放在專用停車場中,然而新學期才開學一週,已經傳出三起腳踏車失竊案件。在臉書社團「中正大學全校版」上只要打上「腳踏車」關鍵詞就可以搜尋到數不勝數的腳踏車失竊文章,最早追溯至社團剛成立之時就已經有諸多此類文章,可見這個問題一直在長期困擾著中正大學的學生們。
【記者 王柏綸、吳志謙/中正大學報導】
電費支出是各大專院校一項龐大的支出項目,對於校地廣大的國立中正大學更是如此,綜合中正大學歷年的用電資料及能源管理,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且開始執行能源計畫的時間相當早,在用電的節約及設備更新上也有良好規劃,是全台大專院校一個良好的節電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