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在何處 張骨廖皮詔安客
【記者 簡誌諒、柯蓉蓉/綜合報導】
片長:9分59秒
臺灣現存詔安腔客家人僅剩七千多人,以雲林的崙背、二崙、西螺為主要聚落。其中崙背的羅厝社區,在地青年廖婉婷與先生王信傑打造名為詔安好伴屋與詔安書坊的複合式空間,以食農教育開啟復興詔安客語的課程,連結社區與政府,期望為在地延續詔安客家文化。
雲林崙背 詔安客人 李謀陽:「我們兩個鄰,都講詔安客語(Kaˊ),嫁來的要教孩子,所以也要學,我們那庄(羅厝村新嘉聚落)大大小小都會講詔安客語。」
字卡
第一張:臺灣有466萬客家人,腔調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與南四縣
第二張:其中詔安腔客家人僅佔1.6%,約7000多人,正面臨文化失傳危機
第三張:他們的最大聚落主要集中在雲林崙背、二崙、西螺一帶
詔安好伴屋 客語食農教育
詔安好伴屋 創辦人 王信傑:「黑胡椒、胡椒(閩南語),醬油客家話怎麼講?」
詔安好伴屋 創辦人 王信傑:「醬油(詔安客語)」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會講嗎?」
每週三下午是詔安好伴屋的食農教學時間,廖婉婷和王信傑夫妻帶著十多位東興國小的學生動手做料理,今天的菜色是番茄炒蛋。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小助手來把這邊收一收,我們兩個就要把那個收到後面去。」
這裡不只是食農教育小教室,更是詔安客語教學場域。創業一年多來,廖婉婷和王信傑透過不同方式讓雲林崙背羅厝社區的居民正視在地詔安客家文化。
詔安好伴屋 創辦人 王信傑:「不論在做食農教育,或者是一些長者的課程辦理,我們的課程都會穿插入客家話,比如說小朋友要寫學習單的時候,我們上面就會直接說你學到什麼(詔安客語),讓他知道這是學到什麼的客家話,讓他去習慣,他聽到客家話他可以直接做反應。」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一開始我們回來返鄉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踏查我們在地詔安客飲食文化的部分,所以一開始第一年我們是先用親子煮義,就是跟小朋友一起共煮,然後一起共同醃漬這些醃漬物,紅龜粿等等的那些東西來跟小朋友做在地飲食的文化溝通。」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 :「這個比較特別的是我們的哈密瓜的醃漬,哈密瓜醃漬的話就是,他們之前小的時候,哈密瓜一株一果,一棵哈密瓜(樹)只能留一個最極品的哈密瓜,其他都要疏果疏掉,所以他們就會把它(哈密瓜)留下來,把它(哈密瓜)醃漬成這樣子的一個食物。」
張骨廖皮 詔安客的歷史淵源
關於詔安客家人,有個特別的歷史淵源,如果你聽過有人生前姓廖, 死後姓張,這就是詔安客家人祖先的故事。
詔安客人的祖先廖元子公入贅到廖家,因為廖家人對他很好,他便從姓張改成姓廖,但他在死前告訴子孫:「我雖然姓廖,但我其實是姓張。我們死後不能忘本,所以要改回姓張」。從此詔安客人便延續傳統,生前姓廖,死後的墓碑上改姓張,稱為張骨廖皮。」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張骨廖皮其實在大陸就是這樣子,然後我們的祖先從大陸到臺灣來之後,還是延續這樣的傳統精神,一直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了。」
青年返鄉 推動詔安文化復興
認識詔安客人的歷史淵源後,我們回到好伴屋現場,料理教室的樓下才是詔安好伴屋的主體,這裡是廖婉婷的夢想園地,更是復興母語環境的起點,一間推廣詔安文化的獨立書店。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因為我本身自己是社工,想要盡一己之力,就覺得與其 去別的地方發展,那就回來自己家鄉,然後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陪著孩子長大,也可以陪在地的孩子長大。」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好像是,就是想跟小朋友講說我們是詔安客人,我要跟你講詔安客語,但是我不會講,所以就慢慢地要學詔安客語,然後跟他一起學。」
婉婷的先生信傑本身是閩南人,來到崙背後才開始學習詔安客語。
詔安好伴屋 創辦人 王信傑:「我是以一個外來者的角色,以我從頭去學詔安客語,我當時就是跟學校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客語認證班,用了十天就通過了詔安客語的初級認證。初級認證之後,我就發現,我很會講客語,就跟阿公說早安,阿公說了一連串,我說我聽毋無,阿公就說你不是客家人說什麼客家話,我就發現怎麼跟課本上面學到的不一樣,所以我就會開始認真去研究教材上面的語言跟生活上的語言。」
詔安書坊 獨立書店巡禮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我比較要介紹的是剛剛說的張骨廖皮,然後還有這個就是詔安客語小王子,這是我們東興國小的老師翻譯的,就把小王子翻譯成詔安客語,它的注音就是我們的詔安客語,這是一個滿厲害的一個翻譯,」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然後接下來就是我們的飲食文化部分,我們就會把西方還有臺灣的,還有日本的一些飲食的書籍放在這裡,然後也是我們就是日常上課時候的素材, 像這一系列,可可愛愛的那種甜點系列,小朋友來他們就會想要看,看了之後就說,老師我們下次可不可以做,平常不看書的就來這邊會有翻書的機會。」
以詔安好伴屋為推動文化重生的據點,婉婷與信傑執行政府的社區計畫,連結小孩與長輩,凝聚在地對於詔安客語的共識。
詔安書坊 創辦人 廖婉婷:「我覺得我們這間就像類似一個社區連結的橋樑,我們就是在這裡串連更多不一樣的資源,串聯不一樣的社區的小朋友與長輩做連結,小朋友到社區去走讀,讓他認識在地。」
薪傳師 長者的詔安客語歌謠
詔安好伴屋 創辦人 王信傑:「所以它(社區)就會請客語薪傳師幫他們(社區長輩)上一些民謠、唱歌或者是一些繞口令,然後是用客語的形式,讓他們可以出去表演。」
客家委員會 語言發展處處長 孫于卿:「客委會本身其實有一個叫做薪傳師的一個制度,我們針對這樣的一個薪傳師,在經過我們資格上的認定之後,譬如像我們跟地方政府合作開設的一個班別的課等等,就是透過各種不同的一個方式,讓他(薪傳師)可以在地方上面,開授客語的一個提升能力班別,」
客語薪傳師 李彩豐:「有一些客家的諺語在網路上,我自己把它寫下來,再改成我們詔安客語的意思,來教他們讀,想不到這些長輩很愛讀,感覺這些東西很好。」
客語薪傳師 李彩豐:「有唱有寫真神奇,長輩學到笑咪咪,身體健康活到一百二十歲。」
客語薪傳師 李彩豐:「我講一條就會說一個故事,他們很愛聽我說故事也很喜歡唸,但只有唸不有趣,那我就說要不然就來唱歌。」
長者也嘆 詔安客語傳承危機
在用詔安客語說話的同時,林秀花也表達出目前年輕一代已經不太會說客語的現況。
雲林崙背 詔安客人 林秀花:「講詔安客語,年輕人出去都不會講了,所以現在才會怕我們這個客語消失掉,都跟他們講要學客語,不能說國語,要講比較好玩。」
擬定政策 復甦詔安之美
客委會與雲林縣政府在崙背推動許多保存詔安客語的相關計畫。
客家委員會 語言發展處處長 孫于卿:「我們從兩年前開始推動客語社區營造的計畫,以崙背、二崙為主的一個區域,他們推動詔安客語的這樣的一個社區,其實希望透過社區民間的力量,它可以營造一個,說客語的一個這樣的一個環境。 」
客家委員會 語言發展處處長 孫于卿:「不管政府跟學校的推動,必須是當地的民眾,他們有這樣的一個意願使用這個語言,它才會是一個有活力的語言。」
字卡
第一張:文化是生活日常,少數語言的傳承是條不容易的路
第二張:單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無法完成
第三張:除了民間推動、政府支持,更重要的是集結眾人之力
第四張:讓下一代年輕人為自身文化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