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出走 深度旅行探索自我
【記者 許妘慈/綜合報導】
近年來,隨著台灣獨居人口的增加,「獨旅」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旅行方式。透過單獨出遊,享受自由隨性的深度旅行,並進行自我探索與反思、緩解焦慮與壓力。而社群平台上也越來越多獨旅者分享自己的故事,獨旅風潮席捲而來,成為未來旅遊市場的一大趨勢。
獨自旅行 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根據旅遊平台市場調查顯示,近半數(48%)台灣 Z 世代旅人在過去六個月中進行獨自旅行,更有七成旅人期待在未來一年中規劃只屬於自己的旅程,構築了龐大的「獨旅」商機。「獨旅」是「獨自旅行」的簡稱,指的是一個人前往各地旅遊、探險,享受獨處的時間和體驗。這種旅行方式強調個人自由、隨性和自我探索,旅客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行程、選擇目的地,並且在旅行中有更多機會與自己對話,反思和發現自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資源教室輔導老師葉子寗表示,獨旅近幾年來愈加盛行,許多人喜歡透過社群平台分享獨旅生活,通透過平台個人化演算法讓更多民眾產生興趣並付諸行動,而她也觀察到現今大學生多處在高度焦慮、緊張的氛圍,因此提筆撰文推薦能夠自我規劃、跨出舒適圈的獨旅行動。葉老師同時提到,相較於團旅,獨旅更能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也更能放慢腳步、深入體驗當地文化,和軟旅行<註一>強調享受當下、關注細節、與自然和當地文化和諧共處的旅行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團體旅遊與獨自旅遊的差異主要為個人成長、旅遊地深度體驗與否。【記者 許妘慈/製圖】
跨越地區界線 進行文化深度交流
獨旅除了行程更加自由彈性外,也更能保有深入探索當地的機會,因此,如何挑選合適的獨旅國家與地區便是一大抉擇。獨旅經驗豐富的Vicky表示,自己從小就非常享受規劃行程、獨自探索新地方,按照自己的節奏與步調調整行程、不依照他人偏好做決定,同時,因自己的個性較溫和,對她來說,日本的安靜與秩序感,讓她更能夠放慢腳步去細細探索,非常適合那些喜歡靜謐、隨意漫遊,不急於打卡的獨旅者。她也坦言,準備獨旅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語言障礙,日本多數地方雖有英文標示,但仍有些居民不一定能流利講英語。因此,她花了不少時間學習基本的日語會話及日常用語,可說是另類的硬實力提升。
對於Vicky來說,獨旅最有趣的部分莫過於與當地商店老闆交流。雖然對話仍有些困難,但透過簡單的日常用語和肢體語言,讓她覺得能夠跨越語言的限制,真正去了解當地的生活方式,這些小小的交流,都讓她對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儘管獨旅費用相對高昂,但她認為這種自由的旅行模式與深度的文化交流無法以金錢衡量,是非常難能可貴且值得的。
Vicky去年暑假前往日本東京,探訪知名景點外,也深度探索當地。【圖片來源 Vicky/提供】
獨自面對挑戰 提升自我能力
獨旅的籌備過程與旅行途中難免遇到不少挫折與突發狀況,Vicky認為這雖然是相當大的考驗,但她卻能在每一次的旅行中成長、汲取經驗,也更有勇氣去面對未知。每一趟獨旅,從訂票、住宿到安排交通,都必須學習自己解決;也正是因為這些挑戰,讓她更加獨立,也大幅提升了應變能力。同時,她認為自己的旅行方式屬於軟旅行的一種,透過深入在地街巷、文化交流,更了解日本的禮儀與飲食文化,這樣的旅行方式讓她覺得獨旅不僅是一場深度體驗,更是心靈上的探索與昇華。
Vicky相當推薦那些渴望突破舒適圈、探索全新自我風貌的人進行獨旅。她認為獨旅不僅能更深度的探索世界,也能更深度地了解自己。同時,她也提醒道,如果是第一次獨旅,建議選擇相對安全且容易適應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此外,獨旅也具備了一定的危險性,除了了解當地的基本安全知識、文化法規外,也必須隨時保持警覺、事先了解當地的緊急聯絡方式。
前往美國Cracker Lake的路上,景色十分壯麗。【圖片來源 Vicky/提供】
與自己獨處 學習重視自我感受
獨旅與軟旅行逐漸風靡Z世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資源教室輔導老師葉子寗表示,在自己輔導過的個案中,特別推薦自閉症、情緒障礙者前往獨旅,能在旅行中自己規劃、記錄與分享生活,在過程中找尋自信。她同時提到,「自己」是最長時間和我們相處的人,期望大眾能透過獨旅與軟旅行,自我成長、開拓眼界,學習放慢腳步,也培養內在的安定感。而對於充滿商機的獨旅市場,葉老師說道:「現今大眾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感受與內在成長,練習照顧自己的獨旅形式,也成為未來旅遊市場的一大趨勢。」
<註一>軟旅行:一種強調舒適、放鬆、環保和慢節奏的旅行方式,這種旅行方式注重享受當下、關注細節、與自然和當地文化的和諧共處,而不是單純追求旅遊的速度和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