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群平台網購 風險四伏

發布日期 : 2022-10-01

【記者 周家緯/嘉義縣報導】

近年網路科技發展蓬勃,網路購物憑藉商品價格較低廉又極其方便的優勢,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購物管道。連社群平台也成為民眾網購的管道之一,但社群平台畢竟不是購物平台,有很多暗藏的危機,因此衍生出不少消費糾紛。

1

網購示意圖。【記者 周家緯/攝影】

社群平台不實廣告 購物須小心

社群平台購物沒保障,如遇上心懷不軌的賣家,發生糾紛時賣家很可能直接人間蒸發,因為社群平台用戶註冊可匿名、不用登記真實個資的特性,購物相當沒有保障。不少民眾在社群平台上購物時,都曾有碰到不肖業者而吃虧的經驗,畢竟切中消費者心理的廣告常常防不勝防。

曾在臉書購物遭遇兩次詐騙的陳素玲小姐說:「實際上在臉書上架的影片,跟我實際收到的東西差很多。買過矽膠的保鮮膜,它可以直接蓋在盤子或碗上面,密合度就會很好,結果我收到的東西根本不是像它臉書上面po的影片的效果。還有掃地機器人,因為影片看起來就很好用,試用之後就沒有像影片的效果,而且型號、樣式、使用起來都差很多。」

雖有受騙經驗 仍有好的購物體驗

但不少民眾在知道社群平台不如網購平台安全的情況下,還是將社群平台作為購物管道,持續購過它們進行網購消費,甚至有過受騙經驗依然會繼續利用社群平台購物。

陳素玲小姐表示掃地機器人因為她不死心的爭取,最後從包裹上找到寄貨人電話,錢有要回來,但是矽膠保鮮膜就是完全找不到賣家的情況,最後只好認賠。但陳小姐說:「因為它大概有一個模式,一看就是騙人的,剛開始接觸不懂,買了一次兩次上當就學乖了。以後還是會在臉書買東西,因為比較下來有些東西還蠻好用的,也不貴。」

對消費者而言,詐騙經歷就是當買經驗,之後購物時就會懂得辨識何為不肖業者,即使被詐騙過,但於社群網站購物整體而言仍是好的體驗。

2

網路購物注意事項。【記者 周家緯/擷取自刑事警察大隊】

追蹤賣家取得救濟 網購有保障

不肖業者在社群平台上詐騙民眾,嘉義縣消保官呂英吉先生表示這樣的現象約從2017年就開始了,到現在類似案件還是有一定的數量,對於民眾持續在社群網站上購物的行為,也只能不斷勸導臉書上的東西九成假,不要輕易購買。

呂先生說:「露天、蝦皮,為什麼我們要有這種平台?它這種平台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說你可以找到賣家。追蹤到賣家,不管是尋消保途徑或者是司法途徑,一定是可以獲得救濟。但是你根本連賣家是誰都不知道(的話),是根本沒辦法利用我們的法律制度獲得保障。」

而不少民眾能從物流要回錢的情況,消保官說這是各機關開過會後的下策:「我們是有辦法用一些公權力,讓報關行、貨運公司它們就是有一點願意配合,我們是透過這種貨到付款的機制,貨運幫賣家拿到錢以後他還要匯回去,我們就是在匯回去這段時間,看來得及的話不要讓他匯回去,然後再退回給買家。但現實的一點就是假如你時間拖得久一點,錢匯回去了,企業不會去分擔損失。3

消費者服務專線宣傳圖。【記者 周家緯/擷取自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

網購遇糾紛 立即撥打1950

社群網站購物發生糾紛,雖然並不是完全的求助無門,但還是要耗費心力才能討回自己的損失,所以消費者在社群平台上消費時,還是要多加注意。如果真的遇到糾紛,消保官說:「第一個就是打1950詢問,或者是直接在行政院消保處的申訴網站申訴,然後我們才會盡快的把這個公文書通知清關行或者貨運業者,他們把錢匯回去給賣家以前阻斷下來,如果消費者再配合自己的行動,比較積極的話業者也會有壓力。」

社群平台上的商品便宜誘人,但在有心人士利用社群網站自由的漏洞,行不法之事的情況下,還是要呼籲民眾盡量少在社群網站上購物,以免自身權益受損。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