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綠肥 友善環境的養地選擇

發布日期 : 2022-10-29

【記者 周家緯/嘉義縣報導】

1

苕子(註一),根部可著生大型根瘤菌的豆科綠肥。【記者 周家緯/擷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綠肥作物為一種友善環境的施肥方式,兼具多項優點,但民國60年代後,化學肥料被廣泛利用,綠肥作物面積銳減,同時台灣的土壤狀況也慢慢隨著長時間的化肥使用疲乏,綠肥雖可以幫助改善土壤環境,但卻無法為農民帶來收益。

綠肥減少 化肥取而代之

綠肥為一種作物,凡栽培在農地裡,於下一次耕作時直接犁入土中的作物,皆稱為綠肥作物。這些新鮮植體可自然腐爛分解在土裡,成為養分、改良土壤性質,通常於田地空閒時栽種,台灣以「裏作法」較普遍,栽培方式為在兩作的時間間隙種植綠肥。

民國34年至50年代,綠肥的使用每年維持在10到20萬公頃,而60年代後綠肥栽培大量銳減,化學肥料因方便、成效快、價格低廉等原因被廣泛使用。但長久使用化學肥料,農地的微生物、有機質減少,伴隨過度施肥的惡性循環,土壤理化性質與地力(註二)逐漸疲乏,作物品質產量也開始下降,台灣的土壤環境有待改善。雖然綠肥的成效無法立竿見影,但對改善土壤、環境永續確實有其效果。

種植綠肥好處多 造福土壤及作物

2

油菜花作為綠肥的同時,也是冬季的重要蜜源。【記者 周家緯/擷取自台灣觀光旅遊網】

綠肥有多項功效,包含補充土壤有機物,雖然對土壤的有機物增加影響不大,但每次犁入田裡,剛好能滿足下一期作物的所需,同時保存土地養分及減少侵蝕,避免洗出作用(註三)又使土壤中的養分循環利用,也覆蓋閒置的土壤,避免雜草叢生,而某些綠肥與作物相互配合,還能達到相生相剋的效果等。此外,根系深的綠肥可以吸取土深處的水分、養分,甚至對細質土壤的團粒結構(註四)形成作用,景觀類綠肥則兼具美化環境的效果。民雄農會推廣部主任賴國忠補充,種綠肥可以中斷連作障礙(註五);會開花的綠肥,亦可增加蜜蜂來源,例如油菜花,在花朵少的冬季是不可或缺的蜂蜜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退休研究員郭鴻裕表示,理論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作為綠肥,就是要看是不適合。由於氮是作物生長的重要元素,豆科植物根部可著生能固氮的根瘤菌,因此台灣綠肥的栽培以豆科植物為主。

綠肥並非主流 農民收益為主因

綠肥有諸多好處,於現今台灣卻非主流,不受現在的台灣農民青睞,郭鴻裕與賴國忠不約而同表示,影響農民收益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綠肥使用後的成效,要下一期才能看到,且綠肥本身不能為農民帶來收益,即使優點多,農民通常也不願意花心思在沒有收益的作物上,造成綠肥的成效很可能達不到預期。

另外綠肥生長情況同樣受種植時長、氣候、病蟲害等因素影響,且由於綠肥也是作物,衍生綠肥給予的養分難以量化的問題。郭鴻裕表示,綠肥使用會打亂農民的施肥習慣,由於農民並不會因為有使用綠肥便減少化肥的用量,因此作物可能營養過剩。所以現今台灣農民對綠肥的使用意願不高,來自於多方原因綜合而成的結果。

政府補助綠肥 社會參與更重要

3

百日草,休耕田推廣種植的景觀綠肥之一。【記者 周家緯/攝影】

儘管綠肥在實際施作上有缺點,但郭鴻裕與賴國忠都肯定,綠肥帶來的整體正面效益高於負面效益。賴國忠表示,農會會免費發放綠肥種子,政策方面對於綠肥的推廣有稻作四選三,四個季度休息一個季度,並種植綠肥的話,一分地補助4500元,這個政策還有減少台灣稻米產量的作用,因為現在台灣水稻產量偏高。但他也表示,政府的推動對農民來說影響有限,因為農民是消費者導向,所以很多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需要整體社會的配合,如果社會大眾能接受價格稍高的環境友善農產品,就能使農民願意使用綠肥,且當有一定數量的農民使用綠肥時,還能建立團體參與感,這份社會參與的效果勝過政府推動,因為其實補助是效果最差的宣傳,只要推廣開來,過一段時間台灣農業一定可以朝著永續農業的方向走。

 

 <註一>苕子:苕,音ㄊㄧㄠˊ,同條。又稱為野豌豆,根部可著生大型根瘤,在台灣多作為綠肥,效果極佳。

<註二>土壤理化性質與地力:前者為土壤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指土壤的鬆軟程度、含沙量、顏色等;化學性質則指各項元素的含量、酸鹼(ph)值等。地力則為土壤的肥沃程度。

<註三>洗出作用:灌溉或雨水將土壤中的礦物質或有機質,搬運到下層土壤的作用。

<註四>團粒結構:土壤單粒團聚在一起的土壤結構,單粒間形成保水的小孔隙,團粒間形成通風的大孔隙,適宜作物生長。

<註五>連作障礙:連續在同一地區種植相同或近緣作物,土壤中某種成分越來越少,其他成分過剩,以及擴大病蟲害族群的滋長,致使作物發育不良或生長質量數量下降的情形。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