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秋報收冬 傳統文化傳承

發布日期 : 2022-11-26

【記者 范得安/嘉義民雄報導】

謝平安在早期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秋報收冬,感謝今年諸神護庇。臺灣客庄的收冬戲(某些地區稱為平安戲)就是源自「春祈秋報」的觀念。客家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收冬戲的巡演,希望客家傳統文化、戲曲得以傳承下去,也期許能夠推廣到更多年輕族群。

表達感恩之意 謝平安的祭祀傳統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前後,全台各地的庄頭廟宇為了感謝過去一年天公以及諸神護佑,會陸續舉行答謝平安的祭祀活動。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楊玉君表示,中國文化的早期就已有在歲末進行對天神感恩的祭祀傳統,歷代可能會有不同的名稱,台灣則籠統地稱為謝平安或是拜平安。而一般傳統聚落中會有一個公共的廟,由此廟承辦謝平安相關事宜。

答謝天神除了祭祀之外,楊玉君說:「我們的民俗裡面,凡是祭拜神明,很重要的環節應當就是要請戲。」再者,謝平安也是一個與親友聯繫、聯絡感情的機會,因此許多人會在當天辦桌請客,為了避免台灣的傳統劇團和外燴在謝平安期間撞期、供不應求的情形發生,各個庄頭可能會錯開謝平安的時間。

客家庄還平安 不同的收冬酬神戲

謝平安的習俗在閩南聚落中代代流傳,在客家庄也有類似的習俗,但並不稱作謝平安,而是「還平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與社會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徐貴榮說明,雖然傳統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但台灣在農曆十月左右可進行第二次收成,變成「冬收」。因為春天祈福過,順利收成後當然必須感謝上蒼,收割完稻穀大家才有空閒時間,開始陸續還平安。收冬除了謝神、還福儀式外,同樣會請戲團來演出酬神的戲曲以及輪流辦桌請客。請戲不僅是為了酬神、感謝神恩,也給地方民眾帶來娛樂效果,寓戲於樂;輪流請客,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則有助於凝聚客家族群的向心力,所以收冬文化其實具有多重意涵。

收冬的酬神戲可細分成兩種,在桃園、新竹地區稱為「平安戲」,於其他縣市則稱為收冬戲。徐貴榮表示,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時間和舉辦地點。再者,平安戲除了是桃園、新竹地區的專有名詞,還多了兩個收冬戲所沒有的習俗:打新丁和祈福戲。

「打新丁」是製作新丁粄的簡稱,新丁顧名思義為新生的男丁,在客家民俗中若是生了男丁,會在隔年上元天官或下元水官誕辰時,製作新丁粄來答謝三官大帝,並於演出平安戲時分享給親朋好友;祈福戲又名媽祖戲,一般廟宇中,媽祖若不是主神,也會是陪侍神,在客家地區也是如此。很多廟宇年初從北港、大甲等主廟進香完、回來迎媽祖時會演出祈福戲,較特別的是,祈福戲是在正月份而不是媽祖誕辰時演出,因此也被稱為正月戲。八月演完平安戲的廟宇隔年正月會再舉行祈福戲,收冬戲地區則無。

1收冬戲及平安戲都屬於酬神戲,主要的差別在於舉行時間以及地點不同,平安戲也多了打新丁和祈福戲的習俗。【記者 范得安/製圖】

戲曲傳承危機 望年輕世代關注

客家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推行傳統戲曲收冬戲的巡演,已持續二十多年,除了讓傳統戲曲得以傳承,也提供資源讓劇團能夠將客家傳統戲曲用更精緻的演出讓民眾看到。客家委員會藝文傳播處文化藝術科科長彭玉廷說明,客家戲團相較二十年前的數量是有降下來的,雖然會有一些新的劇團成立,但對於掌握傳統戲曲可能不是非常到位,不僅是客家戲團,其他的傳統戲團也都面臨相同的困境。目前收冬戲巡演劇團有八團,再加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及其青年劇團,共演出十個場次。2

今年度客家傳統戲曲收冬戲的巡演時間。除了客庄主要所在地以外,也會去較大的都會區進行客家文化的推廣。【圖片來源 客家委員會/提供】

雖然客委會有持續推行收冬戲,但彭玉廷認為,可能因為是因為年紀較大的長者離開,這幾年看戲的人數略微下降,不過看戲的熱忱依舊,會有許多長者是由家人陪同,就算推著輪椅也會來看收冬戲的演出。客委會較擔心的是年輕族群對傳統文化較陌生,因此規劃更多相關活動,試圖引起年輕世代的興趣,進而去了解。

3和地方小學做結合,到後台體驗化妝、演出等細節,望年輕族群能更加認識傳統戲曲。【圖片來源 客家委員會/提供】

客家大節新定義 傳統文化永流傳

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文化的傳統與特色一直面臨著保留與存續的問題,客委會在民國九十八年提出客庄十二大節慶一詞,以一個月有一個客庄節慶的概念來推廣客家文化。但客委會並不希望節慶是辦完一個活動就結束,計畫於明年轉型且提出「客家大節」,讓所有的客家傳統技藝及傳統節慶,以客家大節的名義申請無形文化資產,使文化的底蘊及內容能夠永久留存。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