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媒體盼新聞有價 與數位平台共生

發布日期 : 2022-12-17

【記者 劉祐呈、廖紀涵/嘉義民雄報導】

https://youtu.be/v0Xmbc_GYgc

片長:2分59秒

網路時代興起的背景下,數位平台無須付錢就能夠透過媒體產製的新聞內容賺錢,而使得新聞媒體和廣告商之間的平衡遭受破壞。在經費縮減的情況下,新聞媒體要維持好的新聞品質更是難事一樁。因此將新聞「有價」化,成了重要的解決方法。

引流下的虧損 傳統媒體廣告收入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許多人使用網路平台來接收新聞。雖然人民有更多元、方便的管道來接收新聞,但是數位平台在引流的同時,搶走了傳統媒體的數位廣告收入,導致新聞業者得承擔起背後的虧損。有專家學者認為這些數位平台應該付費給新聞業者,而部分民眾也如此認為。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三年級 彭珮宜:「應該要吧。」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二年級 周柏誠:「好歹人家也是努力寫出來這樣的文稿,可能至少有個稿費也不錯這樣。」

民眾 一七:「我覺得因為新聞或媒體是一方面也是監督政府的一個力量,所以我覺得它還是要有一個它自己該有的發聲管道,那這個管道可能就是它可以看有沒有什麼配套措施,它可能固定會有怎麼樣的收入。」

新聞有價運動 找回媒體生存空間

傳統媒體仰賴廣告收入來維持經營,近年來數位平台壟斷國內數位廣告市場,壓迫到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台灣目前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要求數位平台付費。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羅世宏:「我想新聞有價的這個運動,大概也是呼應了全球新聞業目前面臨的危機,也就是傳統的這個發行收入、訂閱收入, 以及廣告收入下降了很多,那它就沒有足夠的資源、資金來製作優質的新聞內容 。」

政府建立溝通平台 研擬法律措施

行政院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作為大型數位平台與國內新聞媒體議價的主責協調機關,數位發展部表示他們認同新聞有價,會積極扮演溝通平台的角色,協助雙方平等對話。此外,數位發展部也將相關法律制度與配套措施的研究列為工作項目,並將立法納入選項之一。

多項解決方案 守護新聞「價值」

除了立法之外,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也對於新聞有價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分別為成立新聞業振興基金、設置公民新聞消費券、新聞媒體訂閱費用抵稅額、平面、廣電及網路新聞媒體免徵營業稅、地方記者聘雇抵稅額。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羅世宏:「就是新聞業的振興基金可能會是比較透明,而且比較沒有副作用的方法。那另外一種可能像是消費券,也是國外討論得很多了,其實這個也是公共預算,但是它不希望是政府直接決定錢給哪個媒體,所以等於是說把錢分配給國民,由國民自己決定要怎麼利用這些券,那這樣就比較不會有政治去干預媒體的問題。」

對台灣而言,無論是與數位平台議價、成立振興基金,或者是發行消費券都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唯有多管齊下,同時執行多種方案,才能夠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