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手的溫度 微光前行的燈籠路

發布日期 : 2022-12-24

【記者 洪藝晅/嘉義雲林報導】

燈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每到宗教慶典或大喜之日,都會掛上一排排的燈籠裝飾,象徵平安順利,同時也讓現場充滿喜慶氛圍。不過手製燈籠產業卻可能碰上無人接手的問題,使得這項傳統工藝,未來將面臨失傳危機。

碩果僅存 手工繪製「燈」峰造極

打破嘉義的愜意早晨,沿著光正街的民宅小巷一探,能看見一位師傅一手拿畫筆、一手扶著燈面,氣定神閒地描繪。師傅邊畫邊說:「我燈籠都不會打草稿,都是直接上圖,只有在寫字的時候會畫個小點註記一下比例。」他就是嘉義少數純手工繪製燈籠的師傅,鄒弘義。

和其他的家族傳人不同,鄒弘義並非無縫接手事業,而是直到當兵退伍之後才慢慢接觸燈籠業,不過他坦言,小時候看著父親製作燈籠,加上第一份工作也是從事石雕產業,所以對於寫字是得心應手。鄒弘義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字體,能夠自由切換在燈籠圖面上,光是三十五吋的燈籠,就有五種字體在上面,變化十分多樣。

1

鄒弘義師傅拿起蘸好顏料的畫筆,未打草稿直接下筆,即繪製出精美的字樣。【記者 洪藝晅/攝影】

量少質精 手製燈籠新突破

除了字體的純熟應用,師傅對於品質更是要求,導致一天可能做不到十對燈籠,也因為這樣的職人精神,讓訂單量是越來越多。鄒弘義說:「新港奉天宮也是我的客戶,八年前他們人員來嘉義宮廟進香,看見這一間宮廟的燈籠做工很細,就問了很多人,想知道這對燈籠是誰做的,後來找到我這邊來。一開始是做六對燈籠,慢慢地增加三十幾對,到今年訂單數叫到五十對。」

除了國內的客戶以外,還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汶萊等等的海外華人宮廟。有了客源的拓展,鄒弘義在產製上也有不同的突破,今年(2022年)鄒弘義受邀參與台灣設計展「城美館」的展覽,他也為此活動設計一對虎面燈籠,結果吸引許多文創公司,並透過活動牽線,接下幾筆文創類型的訂單。

任重道遠 以信仰為名的職責

同樣在文創領域有所發展的,還有來自雲林北港的燈籠店,目前是由家族第六代傳人林胤騰所經營。提到文創燈籠,林胤騰表示,近幾年來陸陸續續有在接,像是咖啡廳擺設的燈籠、卡通圖案的燈籠等等,但文創訂單量跟宮廟訂單量相比還是相差甚遠。至於有些客戶對製作時長較沒有概念,林胤騰說:「有些客戶覺得,是不是訂一下大概幾天就可以拿到燈籠了,但其實客製化的燈籠需要討論地方會再更多,除了圖樣還有商標等等,所以文創更是沒辦法接急單。」

2

相比常見的圓形燈籠,方形燈籠是雲林北港朝天宮獨有的特殊造型,更是吸引許多香客前來訂製同款。【記者 洪藝晅/攝影】

林胤騰是家族燈籠業第六代的負責人,他表示在外面工作太多年了,所以決定要回來接下事業時,內心還是有蠻多的猶豫跟徬徨。提及接下重擔的動機,林胤騰說:「燈籠產業不像是賣吃的,你收了就收了,因為這個產業還帶有一份信仰,而且從小就是拿香拜拜的,會想到假如我沒有接,那以後媽祖要出門少了燈籠該怎麼辦。也因為這些信仰,所以責任感也會更重。」

3

雲林北港的百年燈籠老店延續傳統工法,從削竹片、編織籠架、繪圖、繪字等皆為一條龍製作。【記者 洪藝晅/攝影】

一生懸命 點亮傳統文化

和其他傳統產業不同,因為台灣宗教活動興盛、宮廟眾多,燈籠產業的市場是穩定成長的。對此林胤騰表示,燈籠產業的危機不是訂單數的萎縮而是傳承問題。他開玩笑地說:「我會慢慢『洗腦』孩子,告訴他之後要換他當老闆了。」不過林胤騰也強調,如果孩子不想要接的話,他也不會強迫。

至於鄒弘義對傳承的看法,他表示一切隨緣,像自己的孩子目前也有生意要顧,也是全力支持他想做的,不會給壓力。被問到如果有人想學這項技能,鄒弘義表示歡迎,只要對這個產業有興趣就好。

兩位師傅皆承載著文化及信仰使命,他們都帶著職人精神,為傳統工藝繼續努力,用手的溫度,守護著微光前行的燈籠路。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