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跨時「刻」對話 做鑿花ㄟ郎

發布日期 : 2023-04-23

【記者 徐建樺、林慧明/嘉義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0FQDzEpL4

片長:8分21秒

近年許多傳統工藝面臨技藝流失的問題,傳統木雕工藝在台灣的廟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嘉義縣布袋的呂界元鏤空木雕,被縣政府文化局登錄為須保存的傳統藝術,而在嘉義市同樣也有木雕藝術工作室積極推廣木雕課程,透過教育課程持續推廣此項工藝。

名詞界定不統一    鑿花與木雕淵源

鑿花匠 呂界元:「我已經沒什麼在推廣了,因為要來做學徒的人很少啦,你現在要來學,我也不想教,因為要費時間,我本身也沒空去做。」

「寺廟雕刻」是傳統木雕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從事寺廟雕刻的師傅通常被稱為「做鑿花的」,或是「鑿花匠」,但其實有許多人並不了解傳統木雕與鑿花之間的關聯 ,以及鑿花究竟是什麼。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我們這個傳統木雕這個名詞是在民國大概六十幾、七十幾年那時候,教育部在做民族藝術這樣的概念下,去建構的一個名詞。然後現在文化部裡面文資法有一個傳統工藝保存者的項目,那這個傳統工藝保存者它一開始因為要去分各種項目,譬如說以我們木雕類,名詞就有很多種,一個叫做「傳統木雕」,一個叫做「鑿花」,另外一個叫做「粧佛」,這三個到底名詞怎麼去定義,其實到現在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鑿花匠 呂界元:「你做(鑿花)這種東西,要先打一個稿,畫(好)板之後,看你要不要鉅空(鑿穿),再來開始粗胚,粗胚之後再細胚,細胚完就算是完成了,完成再把它安裝起來。廟裡面(工藝)的部分就分成石雕,還有剪粘、油漆、畫門神、粧佛的,你看光一間廟裡面,它的藝術就有夠多了,所以我們台灣的所有寺廟,就是一間我們傳統藝術的殿堂。」

技術外流商品化    轉型路勢在必行

到了民國80年後,鑿花匠經歷了一段行業競爭力下降的時期,於是開始想辦法轉型,尋找新的出路。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很多的鑿花匠到了中國去,然後教了那邊的人做木雕,然後把那些東西再賣回來台灣,那個就是機器,或是說快速生產下的產品,所以在這樣的衝擊下,台灣的寺廟雕刻工作越來越少,他(鑿花匠)如果不做轉型,他可能繼續堅持做廟這件事情他會活不下去,因為你無法跟那種機器量產的東西做一個競爭,所以我們老師那時候,就開始在做藝術創作,比方本來是裝在門窗上,門窗上可能有很多件作品組合在一起,他把其中某一個拉出來,也慢慢的從繁複的、很熱鬧的這種傳統畫面,慢慢地用減法,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去做一些創作,這段過程是把作品小品化、精緻化,這個是台灣木雕後來發展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就是這個東西你拿到中國去,你找不到相同的工藝品的型態。」

推廣職責難畫分    縣府規劃成關鍵

在木雕轉型的過程中,傳承與推廣也是重要的一環,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將呂界元的鑿花登錄為傳統工藝,但後續推廣時的資訊落差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

鑿花匠 呂界元:「我沒什麼聽到嘉義縣有在推廣,嘉義縣很少啦,對這種東西(的推廣)很少啦,工藝傳統,這應該是地方政府要去保護,我們個人可以拿出我們的功夫出來教沒關係,但是同時政府就是要有責任感。(原本)要參展的場所都不借我們,這是要怎麼去推廣,嘉義縣這是要怎麼去推廣。」

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科長 張志聰:「以我們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來講,除了把它(鑿花)登錄之外,那我們取得這個『無形文化資產』的身分,可以進一步向我們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相關的經費,來辦理我們的傳習課程,還有保存登錄。但是如果說要達到傳承或者學習到精髓的話,那其實是很有限的。」

老屋改建新契機    嘉義木雕新人才

但同樣身為鑿花匠的羅又睿,選擇與嘉義市政府合作,推動「技藝再生-傳統木雕人才培力計畫」,用開班授課的方式推廣這項傳統工藝。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嘉義市政府一直有一個計劃叫做『舊屋力』,因為嘉義有很多木造房子,它就是希望民間可以自行修繕自家的老屋,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就有去提案,說我們可以做一些老屋修繕過程中需要雕刻的部分,然後後來,前年(民國110年)他們(嘉義市)文化局就說,文化部有一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它有一個人才培育的項目,然後就找我們說是不是也可以提案,去開設人才培育的課程,課程對象一樣也是老屋修繕的屋主,或是營造廠商、建築師、室內設計師。」

教學重視專業性    廟宇富教育意義

開設課程雖然能觸及到更廣泛的群體,但授課時間相較傳統師徒制的方式少了許多,專業性也是羅又睿在教學時需要面臨的課題。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因為木雕有一個很高的學習門檻,就是『磨刀』這個基本功,你要先把磨刀學起來,你才能再來談接下來雕刻的部分,所以那個專業性是其實在磨刀就篩選掉很多人了,所以這個其實對我們做教學來講,我們很重視的。」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因為木頭有順、逆紋,翻過來從這邊推回去,就超好用,你試試看。」學生:「要順著紋路刻就是了。」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我做教學推廣,目的是在把觀眾再找回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在早期就是我們國民教育還不普及的時候,這些寺廟的作品上面都是用很多圖像去做一些教育的意義,比如說有一間大廟,門口偶爾會有說書人,那他在講這些故事的時候他就會指著廟裡面,所以以前蓋廟是有教育目的的,它是一個維持社會教忠教孝這種意識形態很重要的一個載體,那我們之所以不會去在乎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不懂。」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這個是一種表現方法,就是虛線的,然後另外一種是你也可以,因為老梅樹有一些畫法,會有長一些針狀的東西……」

木雕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羅又睿:「把『傳承』這件事情從本來是政府花錢辦傳習課程,然後找老師、找學生來學,把這個東西傳承下來的形態慢慢地回到民間,然後有人去承接工程、帶著學徒去完成這間廟,就不需要政府的資源了。」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