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長相平凡的台灣瀕危物種 山麻雀

發布日期 : 2023-05-20

【記者 陳怡秀/嘉義縣報導】

山麻雀的主要棲息地位於山區聚落、農耕地,目前估計全台僅剩 1756隻,數量相當稀少,而嘉義縣大埔鄉與梅山鄉是山麻雀的穩定出沒的地點之一,對此,政府機關與民間團體及在地社區合作,積極落實推廣山麻雀保育的行動。

瀕危物種山麻雀 需推廣保育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 2016發布的《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山麻雀被列入國家瀕危類別,目前估計全台數量僅剩 1756隻,專家推測牠們所受到的威脅因素包括棲地改變、食物與巢的資源不足,因此,保育山麻雀成為政府與民間共同積極推廣的行動

1

紅皮書主要是呈現出野生物種的受威脅狀況,其目的是為了確認生物所受到的威脅種類與程度,以及滅絕機率。【記者 陳怡秀/製圖】

山麻雀與一般常見的樹麻雀大小及顏色大致相似,嘉義縣野鳥學會前理事長陳建樺說明,一般平地的樹麻雀臉頰會有黑色的斑塊,雄雌鳥不易辨別,而山麻雀的臉頰則是白色的,也可以很清楚地辨識出雄雌鳥,因為牠們在外觀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雄鳥的頭頂是栗紅色的,雌鳥頭頂則偏向於褐色,眼部還有白色眉線。

2

山麻雀的雄鳥的顏色因為要求偶所以會比較艷麗,而雌鳥顏色則較為樸實,比較不會引起天敵的注意。【圖片來源 陳建樺/提供】

供吃供住 保育工作有成效

山麻雀是一種次級洞巢鳥,只能用現成的孔洞去繁育,牠們主要棲息於山區聚落、農耕地,與人類的農耕活動息息相關,嘉義林區管理處育樂課技佐施怡伸表示,針對山麻雀所面臨的威脅因素,嘉義林區林管處(以下簡稱嘉義林管處)採取的保育策略是「供吃供住」,去山麻雀較穩定出沒的地點懸掛人工巢箱,定期維護巢箱品質,並監測其對巢箱的應用成果,同時也會種植牠們的食草,例如小米、粗糠等,補充食物資源,營造出友善山麻雀的環境,此外,他們也會到山村社區宣導山麻雀的相關議題,推廣友善耕作,減少農藥使用,維護其棲地品質。

在這些努力下,也有一定程度的保育效果出現,施怡伸透露,根據 202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可觀測到的最大族群量是 96隻,相較於五年前的 62隻、2021年的 88隻,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而 2022年巢箱的繁殖成功率也達到了 85%,相較於前幾年逐步地變好,其實可以慢慢看到改良、懸掛巢箱的保育策略成效。

3

除了嘉義林管處,也有其他公家機關共同推動山麻雀保育,例如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也在曾文水庫周邊懸掛巢箱。【記者 陳怡秀/製圖】

推動友善農業 希望消費者支持

談到保育行動中遇到的困難,施怡伸說:「推動友善農業,其實在復育物種方面是不可避免又難以推動的部分。」因為嘉義林管處在進行物種復育時都會從保育的觀點出發,也不懂農業相關技術,較難說服農友改變其耕作習慣,因此會去尋求農業技術部門的協助,如農業改良場、茶葉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等。以保育山麻雀為例,嘉義林管處就請茶改場的研究員去農村社區教導茶農減少用藥,以及幫忙盤點在茶園的用藥中對鳥類傷害大的毒性清單,藉此更具體地與茶農溝通對環境更友善的用藥及施藥方式。

不只為了山麻雀,友善農業對於其他野生動物的棲地品質維護也是至關重要,但實施成本一定比慣行農法(註一)高,其農產品價位也會隨之提升,可能會影響到一般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造成農業經濟與生態間的矛盾,施怡伸說明,其中一種處理方式可能是由政府去發放獎勵金,鼓勵農民實施友善農業,或是可以建立類似老鷹紅豆(註二)這樣的品牌標章,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及價值,保障農民、消費者、野生動物三者間的利益。嘉義縣野鳥學會前理事長陳建樺說:「現在也有一些農民在田間樹立山麻雀的標誌,以保護山麻雀當一個招牌去行銷他們的農產品。」希望社會大眾能多多支持這種農業品牌的產品,以此鼓勵保育行動的進行。

環境友善意識 協助生物生存

山麻雀主要生活在低密度開發的山區聚落,施怡伸表示,若是開發工程施作的範圍與山麻雀棲地重疊,就會有棲地被破壞的危機,因此希望日後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工程施作檢核標準流程,能在開發計畫開始時就研擬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或是該如何做較能減緩環境衝擊的方案,並在施工時落實,完成後也需定期去監測。

近年林務局大力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路建置計畫,嘉義林管處在其架構下劃設出阿里山淺山農地的保育軸帶,聚焦於推動山麻雀的保育,今年又新增了二個村落設置巢箱,期待能以這樣的方式擴張山麻雀族群的分布。施怡伸提到,目前山麻雀相關的基礎研究資料其實有所不足,未來也希望能逐步建立這些資訊,為往後擬定保育及經營管理策略能有更多的依據。此外,民眾正確的認知與支持更是保育行動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或許只要多一點友善環境的意識,就能給比鄰而居的生物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註一>慣行農法:指為了提升利潤,而採用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如化肥、農藥及大型農機耕作生產等,希望能提高產量並降低成本,使得農業生產趨向工業化及密集化的生產模式。

<註二>老鷹紅豆:老鷹紅豆的誕生最早開始是在 2012年,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接獲通知有兩隻黑鳶死亡,經檢驗這兩隻老鷹的體內含有劇毒農藥「加保扶」,研究團隊因此開始調查研究,逐漸找出黑鳶族群消失與不當使用農藥有關。後來研究團隊積極媒合多方資源,透過改變耕種方式,有效減少播種期鳥害,避免因為使用毒餌間接導致老鷹死亡,並且於採收時不使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產出讓人更安心、健康的紅豆 ,推出友善環境的「老鷹紅豆」。

瀏覽數: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