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以土為鑄 陶雕大師的不凋之美

發布日期 : 2023-06-18

【記者 高苡瑋、遲柏恩/嘉義朴子報導】

https://youtu.be/tfPtixNdcMQ

片長:9分59秒

陶雕大師楊元太,在他藝術創作的四十多年歲月裡,深根於嘉義朴子在地,並走向國際舞台。走向世界的同時,也不忘回頭將自己的作品回饋在地學校。從平面、雕塑,再到陶雕,以現代藝術揉合在地文化,楊元太用他貫穿藝術與人生的「務實觀」,造就其巨擘之境。

陶雕大師藝術之路 西畫走向陶藝

陶雕大師 楊元太:「土與火的結合,所以長期一直摸索這個東西,土與火會產生什麼樣貌? 去把這個拾起來,第一次當然是偶然,但是你應該讓它變成必然。」

在朴子由農舍改建的工作室裡,隱身著一位享譽國際的陶雕巨擘。楊元太,本名楊國雄,四十多年以來埋首於陶雕藝術,是台灣少數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榮譽會員的人。

陶雕大師 楊元太:「藝術其實我本來從小就很興趣,當初我進到東石中學的初中部內,那麼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老師叫做吳梅嶺老師,現在有個梅嶺美術館,常常有時間他就叫我們到他的美術教室去畫畫,就是從小就這樣培養出來。在參加聯考(的時候),就考到藝專。那學校就把我分到雕塑,其實當初我也不太喜歡雕塑,像我覺得雕塑當時候做的大概都是紀念性的那個雕像,像國父、總統、孔子。」

原以為雕塑學的是古板銅像,在現代主義雕塑大師楊英風老師的影響之下,楊元太毅然走向現代雕塑之路。

陶雕大師 楊元太:「有一個很好的一個雕刻家,楊英風老師,跟我對談之後,他邀我到他的家裡,參觀他的工作室跟作品之後,我就決定我就是留在雕塑。其實在我出來教書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製陶了。陶是以土做媒材,從雕塑開始。我就比較有自信說,我本身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雕塑,我在這個基礎上,我再去研究火跟土的關係。」

現代藝術語彙 回歸藝術自我追求

在西畫與現代雕塑的基礎之下,楊元太在解嚴之後,扮演著轉換現代藝術語彙的在地藝術家。大師的創作觀裡,強調的是藝術的自我追求。

交趾陶藝術家 謝東哲:「他所要表現的造型、他的文化底蘊、他的思考、他的創作設計,把它變作造型,做陶塑是比較容易表現出來,它跟傳統陶藝不同。」

陶雕大師 楊元太:「去探討所謂藝術這個領域,比較屬於個人的。那麼藝術到底是什麼東西,就是屬於精神性。 因為對我來講藝術跟我的影子一樣,它隨時會跟著我。」

藝術家 楊上峰:「(藝術是楊元太)他本身的自覺,自己的覺知的一個經驗,他現在還是提出這樣的看法。就是他覺得藝術是用引導,但是不是用教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屬性。」

藝術語彙轉譯 現代性結合在地性

在楊元太作品的語彙裡,揉合的不僅是西方現代藝術,更多的是台灣在地文化的土地情感。

陶雕大師 楊元太:「1980年辭掉工作的時候,做這個窯。為什麼會回來這個地方?因為我想要走創作的路。這個地方是我父親在這邊耕作,這是從農舍慢慢的改建,回到這個地方,我就融入這種農家的那種生活。有很多台北(陶藝家),他們都在公寓裡面在做陶,我會跟他說:『你沒有踩到土地。』因為陶這個東西,當你做一個工作你有很多掛念、很多警戒的時候,可能你就沒辦法那麼舒展,這是自己的一個堅持。」

藝術家 楊上峰:「我們所面對的環境跟資源或許變少,可是我覺得好處是,或許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沉澱吧。」

在地藝術實踐 山韻的自然之美

大師的在地特性,展現在將自然的感觸投射於作品之中,其中從機場國門到小學校門都可看見的作品《山韻》,更是展現楊元太對於台灣壯麗山景的感嘆。

陶雕大師 楊元太:「早上起來,矇矇的,其實太陽出來的時候,你看山,它的背影是黑的,我就把它想像、就把它塑起來,其實我對山的那個想法,其實就是從那裡來的,所以一直、一直就是從小的開始做,越做越大、越做越大。」

交趾陶藝術家 謝東哲:「在嘉義這個地方,它擁有的就是山、海和平原,所以我們每次開門就看到山,所以對山是有感情的。」

回饋朴子的藝術創作 多舛的命運

回到朴子的楊元太,不只為了吸收土地的養分,也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影響在地的莘莘學子。

陶雕大師 楊元太:「退伍之後,我就回到朴子,現在的六嘉國中,就是1966年我到那邊服務留下來的第一件的,在公共空間留的一件作品。我喜歡比較有陽光面的,白色跟黑色,那有黑色有那個紋理的對比,現在他們把它漆過了。當初做的時候不是用油漆上成白色,它是用白水泥。現在變成把它改成,他沒有用以前那個方法去恢復它的原貌了。」

除了作品被校方更動,校園圍牆綠化,也使得大師設計的校門遭到拆除。面對作品意涵因此埋沒,楊元太感到十分嘆息。

陶雕大師 楊元太:「那個校門,也不是原貌,那個整個學校很廣,其實那個學校有兩個門,北邊就把它(門)荒廢掉,(南邊)這個校門他也把它改掉,我是覺得非常可惜。我不是說它永遠要留在這裡,但是像這種你可以把它移一下,可能要把它搗碎的那個錢,把它移過來,不會增加你的開支,就可以留下來了。就可以去回溯到那個年代,很多作家,你當初你想的是什麼、你表現的是什麼,其實這個才是重要。」

生命與藝術匯流 大師的不凋之美

藝術的實踐,也是生命的實踐,「務實」是貫穿楊元太作為陶雕大師,長達八十年歲月的藝術結晶。

藝術家 楊上峰:「以第三者而言,或者是我是他的兒子跟他相處、觀察他的生活方式,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簡樸,很重視簡樸、養生,也重視務實的生活態度,追求自己的本質,你在看他的作品的時候,他就是透露出這種非常純樸的氣息。就是務實的面對你的創作,那又務實的面對自己的生活、務實的去面對材料這件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王品驊:「老師的創作事實上是奠基在一種非常嚴肅的對於藝術的追求上,那這樣的一個追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他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樣的一種跟大地緊緊相依的這種方式,的確是傳達出他父母那一輩的這種務農跟土地緊密的情感關係之後,所產生的像是農民禪觀一般的一種精神狀態。就會反映在他的作品那種非常內斂、深沉的陶藝質感,和非常飽滿渾厚,然後可是卻很簡練的造型語言裡面,然後讓我們在接觸到他作品的時候,感覺到一種精神性的風範。」

藝術家 楊上峰:「他給我也有這樣的一個影響,就是說無論什麼狀態,就是對於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不管多或少,你就是一點一滴的去累積它。」

陶雕大師 楊元太:「因為你的創作不能中斷,這就像你創作,你如果中斷,你要再動起來就很難了。生活不能有壓力,你如果想說你做的作品就要把它賣掉,你這就是一個壓力。這是對我來說,不是每個人適合這個生活,我就是會過很簡樸的生活。」

用最貼近土地的姿態,以土為鑄,陶雕大師,不凋之美。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