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博愛座讓不讓 讓座文化想一想

發布日期 : 2023-10-15

【記者 蔡依婷、謝名柔/綜合報導】

片長:2分59秒

近日作家李昂欲於捷運上使用博愛座遭年輕人拒絕,因而將此事件放上社群平台批評,引發民眾討論。眾所皆知台灣博愛座文化盛行,多數人會主動讓座給老弱婦孺,但隨著近年不少博愛座爭議,有些人認為博愛座應讓給「真正有需要的人」,而非老弱婦孺專屬。

博愛座使用觀念 民眾議論紛紛

台灣博愛座設置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3項規定,未提供對號座之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之博愛座。近年許多爭議使民眾對博愛座使用觀念改變,博愛座存廢議題再次引發討論。

民眾 陳先生:「我覺得博愛座其實,廢不廢除都沒有差,反正你就把它(博愛座),當成一般座位使用。」

民眾 林小姐:「(博愛座)可以存在,但確實不應該拿來當,道德綁架的東西。」

民眾 謝先生:「(博愛座)座位蠻多的,如果我們這個車廂沒有人想要禮讓,你可以到另外一個車廂問一下別人。 」

擴大優先乘坐對象 法條審議中

衛福部則於身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擴大博愛座優先乘坐對象,此案目前仍在立法院審議當中。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郭惠瑜:「我其實是蠻認同(修正草案)的,因為如果我們去看53條原本的法條,它(原本的法條)是只有針對,身心障礙者跟老弱婦孺。所以我覺得這個修法方向是把,真正有需求的人也納進來,所以就變成說,我們之後在博愛座的想象上面,他們(需使用者)可以以需求為主。可以透過這個修法,讓大家知道,其實博愛座是以需求為主,我覺得這個(修法)在正面的影響上,是可以慢慢去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博愛座的認知。但是我覺得確實它(修法)沒有辦法,馬上解決位子不夠,但是需求同時存在的時候,會產生的一些問題。」

博愛座爭議 現階段應循序漸進

郭惠瑜教授表示,改善博愛座爭議是個漸進式過程,現階段不適宜全面廢除。社會中也有許多「隱性障礙者」,也就是外表不易辨識的障礙者,因此無法以外表判定其使用需求。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郭惠瑜:「其實博愛的這個字,對於一般民眾來講,就會很容易連結到所謂的弱勢群體,就很容易會跟道德的標準綁在一起,所以我覺得政府應該也要,同步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博愛座正名,我們不要再用愛心座或是博愛座,這種思維去理解這個座位的需求。直接廢除位子的話,其實會反而讓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他們(可能連,這個(使用博愛座)選項都沒有。所謂隱性障礙者就是外觀看不出來,他(隱性障礙者)可能有一些,譬如說器官的缺失,或者他可能是精神障礙者,但是他們(有隱性障礙者),確實有可能,是非常需要那個位子(博愛座)的,譬如說他的身體很容易疲倦。並不是所有需求都只能從,外觀上面去做判定。我覺得其實最根本的反而是要,進到教育系統裡面,讓一般的學生可以知道,人的差異是很多的,我們不要從人的外觀,去預設他有什麼樣的需求。」

宣導及教育 盼社會更具同理心

社會宣傳及教育是改善博愛座爭議的方法之一,要理解到並非所有需求都能從一人的外觀判定,便能幫助這個社會更具同理心,更能理解與尊重不同的差異。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