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以永續為目標 臺灣碳權交易

發布日期 : 2023-10-28

【記者 徐藝甄/綜合報導】

歐盟於今年(2023)10月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時臺灣也於今年8月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預計2025年開始針對政府列管的企業徵收碳費,專家質疑政府徵收碳費(註一)未必能真正提升企業減碳誘因,後續是否有更完善措施仍待政府決策明朗。

邁向淨零碳排 臺成立碳權交易所

歐盟於今年10月宣布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於進口至歐盟國家的企業產品徵收碳關稅,令許多跨國企業為因應CBAM,開始調整企業內部的碳排放量,透過碳盤查(註二)以及自主減碳的行動以降低產品進入歐盟時的碳關稅。而臺灣為了跟上國際間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依據修正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於今年8月由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投資,在高雄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目前提供企業諮詢、相關課程輔導使用。儘管碳權交易所能提供企業針對碳排放量進行交易,期望達到碳中和,但逢甲大學碳資產管理與認證中心主任林英杰建議,若僅徵收碳費無法確實提高企業自主減碳的誘因,在國際間許多政府針對減碳實施的總量管制才是最有效接軌國際的減碳機制,對國家自主貢獻更具有指標意義。即使目前臺灣碳交易量不大,政府仍應盡早納入總量管制政策,透過調查各企業的碳排做總量的配額,提高大型企業自主減碳的誘因,進而帶動整體供應鏈的自主減碳,才能較好的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1

總量管制下的碳權交易,能帶動國際企業供應鏈一同針對產品製程自主減少碳排。【記者 徐藝甄/製圖】

國際碳權交易策略 總量管制為主 

臺灣目前欲實施的是僅徵收碳費,並讓企業自主減碳用以抵免碳費,或在未來將減免的碳權(註三)投入碳市場進行交易。而林英杰表示,目前全球數十個以上的碳權市場主要以總量管制,或者以總量管制搭配碳稅或碳費為目前實施較為成功的碳權交易策略。總量管制為政府訂定固定的碳排放量,若企業排放超出配額的量就需要在碳權交易市場中購買官方認證的自願減排或是配額等;相反的,若企業的碳排放低於政府配額的量,便可將多出來的額度在碳權交易市場中進行交易後賣出。而碳稅及碳費的差異更在於政府徵收的碳稅可於全國使用,但碳費只能針對課稅目標專款專用,用於永續科技發展等用途,相對侷限迴流使用性。

2

臺灣實施的是獨步全球的碳費,和碳稅不同的是碳費只能專款專用。【記者 徐藝甄/製圖】

在臺灣,針對即將於2025年徵收的碳費,目前政府已將年碳排放量達2.5萬噸的半導體、石化、電力業者等高排碳產業作為第一波列管的碳費徵收對象。2024年政府將討論出碳費定價,並預計於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其中,企業可以針對抵免碳費做出相應的對策。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便提供許多不同產業別的減碳的方法學(註四),目前已有許多企業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專案取得減量額度,現階段可運用於碳中和或環境評估認證等用途。

盼企業自主減碳 以達碳中和目標

目前ESG(註五)是全球企業經營的趨勢,在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也開始調查企業生產產品的碳足跡,並透過第三方顧問機構針對企業自身碳排及自主減排的總量做認證。當國際上許多國家實施碳排放總量管制並對企業實施配額後,便會令大型跨國企業產生減碳壓力並開始管控自身原料廠商,以降低碳排。時碩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處處長張建忠說:「我們會傾向選擇碳排放比較少的上游廠商,來降低自身產品的碳排量。」除了選擇碳排較低的上游廠商以外,也可以從自身企業設備的更新開始減少碳排放,林英杰表示,企業在製程中自主規劃碳排較低的生產設備,從內部減量是正確的。由於目前臺灣在國際間特殊的政治地位,可能將導致臺灣實施的國內碳權交易在國際上有關稅談判的問題,但關於碳權交易政策,林英杰認為政府應該跟著國際的策略做規劃,並表示政府應做好準備,建立和國際相同嚴謹的標準以及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碳交易政策。

3

國內的碳權交易所目前透過舉辦講座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教育及諮詢服務,並將於2025年開始提供交易。【記者 徐藝甄/擷取自臺灣碳權交易所官網】

制定更明瞭制度 永續發展更完善

碳權交易在全球是一個發展性長遠的市場,臺灣目前的進度則相對落後中國與歐盟國家許多。企業不應將碳交易視為一個金融產品,期望能達到高獲利,應更注重在提高自身對於永續發展自主減碳的意識,才是全球實施碳權交易政策的目的之一。而企業也應該提升自主減排意識,並確實落實「在本地的碳排放在本地解決」。針對臺灣碳權交易所即將實施的碳費徵收,仍需等待政府制定更加明瞭的交易制度,並納入最適合臺灣企業的減碳政策,才能讓臺灣的永續發展目標更加完善。

<註一>碳費:政府以專款專用方式徵收以用作溫室氣體的相關管理基金

<註二>碳盤查:企業盤查在營運流程,包含生產、運輸等活動,所直接、間接排出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經過統計後轉換成公噸二氧化碳的量

<註三>碳權(Carbon Credit):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註四>方法學:廣義定義為理論及研究

<註五>ESG:分別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是一種新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