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鯝魚的故鄉 山美部落社區營造

發布日期 : 2023-11-26

【記者 賴竹君/嘉義阿里山報導】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部落的達娜伊谷孕育著美麗的鯝魚,但在過去,這裡的河川生態曾因天災人禍面臨枯竭,經過居民們的努力,才成功將鯝魚復育。現在的達娜伊谷是全台首座以民間力量保育成功的自然生態公園,而山美部落也成為許多社區及部落學習的對象。

鯝魚的故鄉 部落居民共同營造

達娜伊谷(Tanayiku)是鯝魚的故鄉,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山美部落。數量龐大的鯝魚在溪流中形成壯麗的景觀,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賞。但其實在過去,達娜伊谷溪裡的鯝魚曾因人為破壞面臨枯竭,從民國70年代開始山美部落的居民決定自主成立巡守隊封溪護魚,,才讓達娜伊谷溪回復原有的樣貌回家,而鯝魚復育的故事也為部落觀光寫下深刻的一頁。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開放觀光至今已有30年,如今鯝魚觀光不只是阿里山鄒族的生態、文化資產,也成為山美部落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這筆由部落居民自行經營的收益,最終也回歸部落,一部分繼續作為生態公園的維護經費,另一部分則發放獎助學金、老人津貼、生育補助金等,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回饋社區,也促進了部落青年回流,成為許多原住民部落、社區學習的對象。

1

鯝魚在達娜伊谷溪裡悠遊。【記者 賴竹君/攝影】

2

民眾到達娜伊谷參觀鯝魚。【記者 賴竹君/攝影】

自然遭破壞 社區凝聚護生態

山美部落的社區營造並非經由政府輔導、也未曾有資金挹注,這場自發性的護魚活動,其實與部落的文化脈絡有關。在過去,阿里山鄒族人發展出獨特的漁獵文化,建立一套河川的倫理規範。但隨著時代變遷,河川資源逐漸商品化,部分族人與外地商人使用現代科技毒、電、炸魚取得大量漁獲,破壞原有溪流的自然生態,鯝魚也瀕臨消失。村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瓦解,加上時逢阿里山觀光的蓬勃時期,便決定透過復育鯝魚來發展原本屬於山美部落的特色景觀。

對山美部落而言,護溪不是以「生態保育」為名的活動,而是以觀光發展的收益取代原本濫捕鯝魚的經濟收入。山美部落教室負責人摩奧.悟吉納說:「雖然觀光是帶來經濟效益,可是連帶的包括文化、跟大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教育、社區營造和各個方面,都受到影響。」摩奧.悟吉納也表示,數十年來部落居民的參與,增加了社區凝聚力,讓維護環境成為山美村稀鬆平常的事,而當遊客在達娜伊谷感受到乾淨、和諧的環境,對大自然也會抱持著敬意,不去破壞生態。

3

如今的達娜伊谷溪回復原本清澈的水質。【記者 賴竹君/攝影】

商業之前 尋找在地的文化與精神

山美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在1996年舉辦第一屆「寶島鯝魚節」,配合新聞媒體宣傳,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但也因為第一、二屆的鯝魚節為部落打開了知名度,觀光客逐年增加,使山美部落轉向商業化的發展,而忽略「自身的文化傳統」。在大陸遊客減少及國人旅遊型態改變後,山美部落面臨困境,於是決定結合由鯝魚衍伸的漁撈文化、鄒族的傳統特色,發展新型態的觀光。

國立中正大學EMU(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專案助理教授方慧臻提到,山美部落在轉型過程中,選擇使用部落原生的文化、材料及智慧,才能讓商業化的產品打動受眾;現代推動永續發展或地方創生也應回歸到社區及部落的本體,找到該地的「人」和「故事」,才能更好地走向商業化。

4

今(2023)年10月寶島鯝魚節30周年暨muni音樂祭演出,部落團隊「跳動的山林」表演傳統歌舞。【記者 賴竹君/攝影】

5

歌手家家於山美部落寶島鯝魚節30周年暨muni音樂祭獻唱。【記者 賴竹君/攝影】

族人攜手努力 多方發展山美部落

由部落自主發起護魚運動,藉由社區營造來發展經濟,也在其中找回屬於鄒族的文化底蘊。山美部落在觀光發展的書頁上,記下了令人深刻的一頁,有別於以生態保育為目的,更多的是部落族人共同努力、投資的結果,以及他們背後所承載的先人智慧。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