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永續議題面向多 環保教育站起來

發布日期 : 2023-12-18

【記者 林依柔/嘉義大林報導】

嘉義縣大林慈濟環保教育站透過資源回收再利用,將寶特瓶再製成衣物。國立中正大學的當代健康議題通識課程則結合環保教育站實作,透過實際服務學習,使學生深入了解永續發展目標,並強調一體健康的理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永續發展。

垃圾變資源 寶特瓶獲新生

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大林慈濟醫院環保教育站,每到星期日的清晨六點就會有許多忙碌的身影,便是環保志工們在進行資源回收分類的工作。這些志工們都是自願前來幫忙,資源回收量非常可觀。大林慈濟環保教育站的環保志工郭文壽先生說:「除了大林社區之外,我們師兄、師姐會分好幾個路線,大林鄉也有,民雄鄉也有,中正大學也很多,最後都會集中到這裡(環保教育站)。」環保教育站內的分工和分類都非常明確,鐵鋁類、紙類、玻璃、塑膠類等等,其中塑膠袋則又分為有彈性的PE材質,以及沒有彈性的PP材質。為什麼要分得如此仔細呢?環保志工郭文壽先生說:「垃圾沒有分類就是垃圾,但當垃圾能夠回收,它就是資源。」分類越仔細,能夠重複再利用的機會就越高。大林慈濟的環保教育站便是從「寶特瓶和衣服的原材料都是石油,那能不能用寶特瓶直接製成衣服呢?」的理念出發,將寶特瓶分類、壓縮、再運送到慈濟的再製工廠,將寶特瓶打碎變成顆粒後再製成環保紗,就能夠做出環保材質的衣服和手提袋等產品,節省新原料的開發,落實真正的「環保再利用」。

 

1大林慈濟環保教育站對於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處理流程。希望能透過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減少原料資源的消耗。【記者 林依柔/製圖】

走入教育場域 環保議題成課程

國立中正大學謝寧惠老師則將環保議題結合「當代健康議題通識課程」,帶領同學進入環保教育站實作分類,使學生們了解資源回收的細項工作。謝寧惠老師說:「這門課程主要就是想和大家介紹健康議題,除了疫苗施打、健康篩檢等人類健康議題之外,也希望透過生活化的議題帶領同學去了解台灣目前有什麼政策正在推動。」而參與當代健康議題課程的龔同學則說:「我覺得學習到最多的是之後要特別注意垃圾的分類,因為有很多東西像是塑膠袋之類的,之前不曉得要這樣分類,那之後可能就會特別的注意。」透過實作的經驗,同學們可以更了解各項垃圾的分類,進而落實在自身。除此之外,環保教育和當代健康議題的關聯也是不可忽視,健康議題不只是圍繞在人類,環境的永續和人類健康也是密不可分。謝寧惠老師說:「世界衛生組織也有在推行one health,也就是一體健康。」一體健康的概念是指人類與動物的健康彼此依存,並且也和生態系統的健康息息相關,由於人畜傳染疾病也隨著社會進步大幅增加,因此健康議題的範疇也隨之擴大。


2當代健康議題課程的同學們來到大林慈濟環保教育站,透過實作的方式認識各項垃圾正確的分類。【記者 林依柔/攝影】

永續共識 聯合國列相關指標

2015年,聯合國公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總共有17項永續發展核心目標,希望能引領全世界共同合作,使全球邁向永續。


3自從聯合國公布SDGs17項指標後,許多國家也開始跟進,不僅落實在政策,也將議題理念帶入教學課堂中。【記者 林依柔/擷取自聯合國官方網站】

當代健康議題課程結合了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指標,不僅透過認識疫苗施打的相關政策、區域健康篩檢服務等許多課程內容,使同學學習17項指標中的第四項「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健康與福祉)」,更是帶領同學透過實際服務,學習到更多平時不會接觸到的議題,例如第11項「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永續城鄉)」、第15項「life on land(保育陸域生態)」等相關面向的議題。課程也結合了一體健康的理念,使學生認識當代健康議題的核心價值,並能夠落實於生活中,一同創造永續的生活環境。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