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復興大林繁華:老宅旅社歷史修復

發布日期 : 2023-12-19

【記者 許峻愷/嘉義縣大林鎮報導】

大林鎮旅社自1967年成立,擁有超過50年歷史,曾是「阿兵哥的身心靈放鬆場所」。范姓屋主於十年前購下並決心保留原貌進行整修,由大林鎮民代表江明赫協助提報文化部的「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經過精心整修,使這座老建築得以保留原貌。

旅社老屋修復計畫 夫妻共同合作

嘉義縣大林鎮曾是繁榮的地方,擁有眾多酒家、茶室和旅社,其中成都旅社位於平和街,曾是當地最熱鬧之處。4家旅社同時營業,成為旅人和阿兵哥休憩的場所。建築的地理位置靠近車站,交通便利,以及建築本身獨特的茶室文化,整棟建築有著豐富的趣味性。屋主夫妻原本計劃花費一年的時間進行修復,主要是為了自用。然而,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因為房屋損壞程度不大,加上這座50年歷史以上的老屋在當地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加上政府官員的評估後認可其文化價值,最終他們決定參與政府計劃,希望能夠保留老宅的獨特特色,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保存起到積極的作用,也讓修復後的建築成為當地的特色景點。同時,這也反映了修復計劃的另一層意義──即恢復和保留當地的歷史風貌,讓人們能夠在這座修復後的建築中感受到當地曾經的繁華和活力。

1四年打磨,煥然一新的旅社,散發新生活力,期待迎接旅客的光臨,共享美好時光。【記者 許峻愷/攝影】

還原歷史樣貌 保留生活痕跡

范氏夫妻對於保存再利用的方法並不熟悉。認識大林鎮民代表江明赫後,他們決定合作修復。由江明赫協助提報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為了重現當時的老宅風貌,夫妻倆花了一年的時間聘請當地老師傅進行修復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秉持著修舊如舊的理念,室內空間廣泛運用磨石子呈現當年生活痕跡,重新整合動線,營造更具吸引力的參觀體驗。保留三樓木構造特色,透過強化結構安全性,確保建築穩固。在建築材料修復方面,主要維持舊有風格與氛圍,且由於熟稔此技藝的匠人已屈指可數,因此木結構上的編竹夾泥牆可說是修復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夫妻倆全心投入到這個計劃當中,前前後後共花費了四年的時光。而當初閒置的旅社,經過這次修復計畫,再次轉變成為城市中不可忽視的文化標誌。

2旅社保留了當時獨特的木結構。這些木結構見證了旅社50多年的歷史歲月,承載歲月印記。【記者 許峻愷/攝影】

克服重重困難 增添當地文化色彩

大林鎮鎮民代表江明赫分享了修復計劃的動機,屋主願意保留歷史建築並用於公益,是計劃成功的前提。在參與過程中,屋主可能面臨挑戰,如擔心政府合約影響使用權、受鄰里言論干擾等。對此,江明赫強調保持信心、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有網路資訊的支持,只要符合計劃,建築就可參與,計劃不受地理限制,是保存地方文化的方式。透過網路資源,提供有心人更多實現計劃的可能性,保留逐漸消逝的故事,為地方文化貢獻己力。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王慧蘭教授表示,旅社於2020年成為南華大學USR計劃<註二>的重要實踐點。計畫中規劃每季(3個月)在旅社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大林老建築調查展、大林歷史文化展、畢業專題展覽、歷史文物展覽等。此外,旅社也提供教師戶外教學的場地,促進學術交流與實地學習。這種融合教學、文化呈現和社區參與的模式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同時豐富當地文化氛圍,也為學術和文化領域提供一個有益的平台。

另外,南華大學也以文化保存為出發點,透過文化故事屋的對外開放和展示解說,提供多元公益空間,成為社區居民交流文化的場所。最後,旅社也將提供多元空間服務,包括旅客服務中心、路站、大林伴手禮展售、背包客棧、藝文展覽、場地租借、活動旅程規劃,及、文創品設計規劃等,期望能為社區和遊客提供更多元的體驗。

3成果展突顯了建築的文化價值,並注入了藝術氛圍,展現出這座建築獨特的歷史與藝術結合。【記者 許峻愷/攝影】

盼青年回鄉 推廣大林文化

范姓屋主表示,他們期許年輕人到訪並回鄉創業,開發並推廣大林的文創產品,與現有文化資產結合,共同擴展大林的文化小旅行。這不僅只是建築的修復,更是社區與文化發展的再次共生。

<註一>編竹夾泥牆:為常見的風土建築構造元素,亦為臺灣漢人傳統建築的構造類型之一。
<註二>南華大學社會責任USR計劃: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大林慢城營造趣」的地方型計畫以「慢城」意涵推動宜居城鎮生活,跨域合作協助大林鎮轉型,實現大學社會責任。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