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文創的注入 西螺東市場的重生

發布日期 : 2023-12-28

【記者 林毓庭/雲林西螺報導】

位於雲林的西螺東市場,過去為交通樞紐而成為繁華地區,然而,在時代的變化下,交通動線與商圈的移轉使得東市場逐漸沒落。如今,東市場揮別過去傳統市場的形象,成為文創商家的聚集地,吸引許多藝術工作者入駐,並讓東市場有了新生命。

西螺東市場 注入文創新生命

雲林縣的西螺東市場為西螺最早的市集,過去因位於濁水溪渡口附近,聚集南來北往的商人,成為人口密度高且繁華的地區,並在1950年代利用建造西螺大橋的剩餘木料及舊屋建材,構成了東市場的建築。然而,在時代的變化下,因交通動線與商圈的移轉,市場逐漸沒落,且建築年久失修,存在安全的疑慮,在1993年被列為危險建築物並面臨拆遷危機。

不過,在經過縣府與地方的協調過後,決定保留原本屋頂的木結構,補強與修復東市場的建築,並在後棟做改造與空間的活化利用,同時展現新與舊不同的面貌。如今,許多藝文工作者來此駐店,不僅有木雕、竹編、玻璃工藝,還有拼布等等文創藝術,為西螺東市場帶來新商機,也更豐富了人文氣息。

1在經過存廢爭議後,西螺東市場保留過去的舊建築,並注入了文化產業,展現新的生命力。【記者 林毓庭/攝影】

不同店家故事 促成東市場的重生

西螺是文創小店店長Dora的故鄉,爺爺奶奶的三合院就在東市場附近,但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離開了這邊,想起過去,這一區域都很熱鬧,但後來荒廢了一段時間。Dora表示,在2013年過年的時候回到這邊,發現這裡改變了很多,便決定與姊姊馬哈開設一間屬於自己的店,透過寫、畫家鄉的歷史與事物,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

而在東市場內有一金工<註一>工作室,店內販售著別具意義的金工飾品,也開設客製化的體驗課程,幫助客人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老闆夏許提到,當時因為結婚而搬到雲林,並大膽地辭去原本上班族的身分,對於事業與未來並沒有太多的規劃,唯獨金工是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因此,透過職業訓練局的課程,在提升了自己的技術和了解產業的狀況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因為東市場的改變,促使不同的藝文工作者匯集於此,不僅為自己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也為家鄉帶來新生命。

店家故事—手繪的溫度

馬哈是位圖文作家,小時候就對文學和畫畫產生興趣,當時最大的娛樂是蹲在三合院的稻埕上,用小磚塊把水泥地畫得密密麻麻,離開家鄉後,馬哈仍對鄉間的生活和田間的花草樹木念念不忘,便決定回到雲林,與妹妹Dora開設文創店,並著手畫起西螺的故事。

Dora說:「馬哈的每一張圖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不僅有男女之間交往的過程、小時候在三合院生活的場景,還有西螺老街的建築風貌,相同的是,主角都是她自己,並且都是用手繪的方式展現。她的願望是讓更多人看到她的創作,來到她的故鄉,認識馬哈,並且認識馬哈的故鄉。」

2馬哈的圖文藝術創作,結合了明信片、杯墊、筆記本、禮盒等等的文創商品。【記者 林毓庭/攝影】

店家故事—從金工認識雲林

金工對於夏許來說,是可以帶給生活許多快樂的興趣,也是心靈療癒的一種工具。夏許說:「小時候對於手工藝這部分就蠻有興趣的,還在唸書的時候,就會自己做一些金屬,在網路上看別人怎麼做,然後自己模仿,當時也會在拍賣網站上賣,當有人買的時候,就覺得很高興,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夏許剛來到雲林時,因為人生地不熟,而非常依賴Google地圖,也因為這樣,她發現原來自己所居住的莿桐鄉從地圖上俯瞰像一顆心臟,於是有了具象化地圖的想法,她將金屬鋸切成不同鄉鎮的輪廓,並描繪出不同的紋路。上面的紋路並非產業聯絡道,也不是等高線,而是當地特產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之下所呈現的切面或細胞組織型態,這是夏許認識雲林的方法。

3夏許將生活的體悟,展現於金工之中。由左至右依序為莿桐鄉、斗六市、古坑鄉、崙背鄉和西螺鎮。【記者 林毓庭/擷取自夏許Facebook粉絲專頁】

雖然Dora與夏許做著不同領域的文創工作,但在她們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許多過去和現在生活的元素,並想讓自己的孩子,透過這些簡單的方式去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除此之外,透過文創的注入,讓現今的西螺東市場不僅擁有過去的建築風貌和幾十年的歷史文化,也有了新的商機和濃厚的在地風情。

<註一>金工:金屬的各種加工工作的總稱。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