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南市博蛻變開館 府城的文史軌跡

發布日期 : 2024-01-01

【記者 曾富謄/臺南報導】

「臺南市立博物館」在閉館整修兩年多後重新開館,以「市民協作、共筆臺南」為定位,期望在展覽中納入公眾協作的成果,除了館內的策展主題有所呼應外,此定位也與它的歷史淵源和館藏特色有關,這些關聯與背後的意義,都值得進一步探究與思考。

臺南人的博物館 展出府城歷史

今(2023)年 12 月 22 日,已閉館整修兩年多的「鄭成功文物館」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市博)為全新角色重新開館。館方表示,轉型後重新開放的南市博將以「市民協作、共筆臺南」作為定位,希望博物館的展覽能納入公眾協作的成果,使南市博從名稱到展出內容都成為臺南人「自己的博物館」,在策展的主題上也會做呼應。如和志工、居民、雜貨店老闆與高中生共同合作而成的特展《𥴊仔。雜貨。店》<註一>,或是常設展《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用百年前在地人提供的各式文物來構築出府城的歷史,其策展概念都反映了南市博的這一定位。

1開館活動在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音樂班管樂團演奏的《南都三景》和《望春風》兩首經典曲目中揭開序幕。【記者 曾富謄/攝影】

2開館活動最後的揭牌儀式,隨著代表吉祥的紅布落下,也象徵了南市博的正式開館。【記者 曾富謄/攝影】

日治時期發展至今 南市博的歷史

南市博的發展歷程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1930 年舉辦的「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中展出了自各地蒐集而來的文物,兩年後進一步在今安平古堡的一處清代稅務官署成立了「臺南史料館」(今熱蘭遮城博物館)保存這批文物,但由於史料館空間不足,為解決空間問題所新建的臺南市立歷史館卻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炸毀,剩餘保存在其他地方而未被波及的所藏文物便被移至赤崁樓保存。戰後則隨著延平郡王祠的重建而打造了目前的館舍並更名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後來的鄭成功文物館與現今的南市博便是在此基礎之上經過整建、定位調整而成。南市博的歷史淵源使得它不僅是一般的博物館,而是一定程度地見證了臺南從日治時期以來的歷史發展,也為本次重新開館增添了一分串連過去和未來的時代意義。

3南市博經過整修後的建築內部樣貌,此建築由時任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賀陳詞所設計。【記者 曾富謄/攝影】

館藏部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在開幕活動上表示,目前南市博五千多件的藏品中絕大多數都是在 1930 至 1950 年代收入館內,而當時主要進行這種蒐藏的是一群在地的臺南人。由此可見,現今南市博的成立和過去民眾的參與和努力有密切的關聯,而南市博會選擇以和市民緊密連結的「共筆」作為定位,也和其館藏蒐集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文史資產保存思考離不開關係。謝仕淵說:「其實這個館,是一百年前一群有文資保存自覺跟想要留住自己歷史的臺南人,我們努力一百年的結果。」

定位轉型重新起步 有待加強規劃

雖然在整修前南市博的定位是「鄭成功文物館」,但謝仕淵也提到,五六千件的館藏中不同文物的數量遠超過僅有幾件的鄭成功相關文物,整修後的名稱和定位其實是讓它重回了「臺南人的博物館」的概念。館藏種類的豐富度也可從南市博的策展內容當中看見。如目前南市博的常設展《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藉由館內橫跨不同時代的文物,建構出從史前時代一直到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歷史長河,除凸顯臺南歷史的悠久之外,豐富的展品也再次反映了市民共同努力保存的成果。

4南市博館內的展覽有不少區塊都使用這種多個文物或圖像並置的陳列方式,但如此標示的指引就會顯得十分重要。【記者 曾富謄/攝影】

不過,館藏的豐富也可能影響到文物陳列的方式,如何兼顧多樣的展示與清楚的說明和指引是館方規劃展覽時需面對的問題。現場參觀的民眾陳先生表示,目前有些展示的方式會讓人不容易找到旁邊的說明文對應的文物,影響到觀展的體驗,但他也認為南市博的重新開館對未來文史保存與展示工作的效果可以期待,只是目前剛開館可能仍有需調整的部分。

串聯臺南 過去與未來

南市博的重新開館,並不只是建築整修與策展方向的重新定位,由其歷史脈絡與展品蒐集的過程都可以看到它與臺南這片土地和它的歷史之間的關聯。作為一個串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節點,其文化與歷史意義值得我們的重視和關心。

<註一>展覽名稱中的「𥴊」字為閩南語用字,字形為「上竹下敢」,讀作kám。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此字可指圓形盛物的淺竹筐,或是用以計算竹筐、竹簍的單位。「𥴊仔店」一詞則指雜貨店,不過也常被簡化寫成「柑仔店」。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