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貓非貓 民雄的「貓」與其由來
【記者 陳威翰/嘉義民雄報導】
貓為嘉義縣民雄鄉的意象之一,可是「打貓」裡的「貓」在最初卻並不是貓。甚至「打貓」一詞的原意跟貓也差了十萬八千里。從平埔族、來台漢人、殖民政府再到現代社會,民雄之名經過數度變化,其意思也被轉化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名與街景。
民雄舊名 打「貓」不是貓
嘉義縣民雄鄉的舊名「打貓」雖然早在日治時期就被替換,但其名字裡的「貓」仍留在民雄的各個角落。從路邊有著貓造型的雕像、告示牌與繪畫,到鄉立公園與私人店名,貓咪的意象看似成了民雄的招牌-,但其實「打貓」地名的來源,和這些毛絨絨的家居寵物們可沒有多大關係。
民雄市區街角貓隻造型的自行車架。若仔細觀察,在民雄地區能發現許多與貓相關的意象。【記者 陳威翰/拍攝】
追溯起源 「打貓」的由來
綜觀歷史資料,民雄地區最早在荷治時期時代,被稱為「Dovaha」<註一>,為當地洪雅族原住民語,意思為「烈風」,這時的民雄舊名與貓沒有任何連結。漢人來台後,以「Dovaha」一詞做了音譯,給了這個地方「打猫」的名字。此處的「猫」念作「va」,原意為如白鼻心等小型狸貓、靈貓類動物,但在時間流轉下,念法變成了較通用的「niau」。加上日治時期殖民方因為日文用字而將「猫」認作了「貓」,至此打貓一詞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貌,至於鄭成功在民雄地區打死老虎而使「打貓」成為地名的故事,只是單純的鄉野傳說。
執業民雄商家門口張貼的文史活動海報至於鄭成功在民雄地區打死老虎而使「打貓」成為地名的故事,Dovaha與烈風一詞,現在作為地方文史活動的代名詞之一【記者 陳威翰/拍攝】
意義隨時代變遷 歷史仍不可抹滅
既然民雄舊名與貓無關,那為何貓成了民雄的招牌呢?對民雄地方歷史研究頗深的吳至鎧藥師回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民雄市區便已經有了這些貓的意象,追究原因可能是時任政府想藉由貓作為宣傳地方手法的結果。至於以貓作為地方特色的現象,吳至鎧認為這個現象並沒有錯,但除了「貓」以外,還應記得這個名字正確的來由,以及像「Dovaha」等更早的舊名。這些歷史不該被忘記,否則像鄭成功打老虎之類的鄉野傳說便會取而代之,由假成真,剔除了原本真實的故事與它們背後的不同民族。
民雄公園裡的貓造型表演舞台,在近年的愛貓狂潮下,打貓一詞看似已精簡成了可愛貓咪,而失去其歷史背景【記者 陳威翰/拍攝】
地名身後之含意 形塑現今民雄
在被問及對「打貓」的第一印象時,民雄周遭大學學生徐同學與鍾同學表示,她們聯想到了地方公園與祭典的名稱,而對民雄地區的多貓現象則只發現了校園附近的雕像。對許多自外地來民雄求學的青年們來說,「打貓」一詞只停留在「民雄舊名」或像「打狗」(高雄)、「雞籠」(基隆)等包含動物的地名連結上,對這些大量的家貓意象也多看作單純的街景,或是不常注意。雖然這些大學學生已在民雄度過數年時光,可是他們對民雄、「打貓」與地方細節、歷史及特色卻不大了解。在地方文史逐漸被遺忘與扭曲之時,儘管身為過客,理解地方文史仍然是一個擴展自身知識與保存鄉土文化的方式。
「打貓」之意在現代看似已成為了單純的家貓,但在它背後數百年的故事與人們,早已在這個名字上留下了些許的印記,或大或小,一同形塑了民雄現在的樣貌。
<註一>Dovaha:有數個不同的拼法,從Dovoha、Dovaha、Davaha再到Balavala與Belle-lausa等,這些詞指的意思均為烈風。目前最泛用的為前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