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台灣的LV包包 茄芷袋的魅力

發布日期 : 2024-03-19

【記者 王嘉琪、劉穎真/台南後壁報導】

片長:2分52秒

茄芷袋是在台灣可以隨處看見的手工編織袋,它不僅十分的實用,同時也具有台灣濃厚的文化內涵,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茄芷袋,除了傳統的袋子之外,現在也有以茄芷袋為元素去設計的文創商品,像是鉛筆盒、錢包等,都深受台灣人民的喜愛。

台灣的獨特文化 茄芷袋演進史

在台灣不管是在路上還是在菜市場,時常可以看到紅藍綠顏色交錯的袋子,但知道它真正名字的人卻寥寥無幾,它就是最能夠代表台灣的袋子,也是大家俗稱台灣的LV包包—茄芷袋。

民眾:「回去老家,阿嬤或者是阿公他們老家裡面都會有放那個袋子。」

民眾:「自己是覺得蠻喜歡的,因為第一個是它耐用,第二個是耐髒,第三個是它的方便性很多,不只是我們可以買菜用,也可以買飲料,我覺得蠻方便,而且尺寸又分很多種。」

茄紙袋商家理事長 黃正雄:「說到茄芷這個名稱,其實早在日據時代,甚至在日本人還沒來之前就有這個行業存在,我們現在看到我手上拿的就是原型的茄芷袋,日本人來台灣發現台灣的原住民,都到水邊去採三角藺草,這是一種水生植物,生長在水溝、湖邊,到處都是,就地取材把它曬乾碾平,編織成這個袋子。農業社會瓦解,人出去了、沒有人力了,又加上大概六零年代、七零年代有塑膠製品了,後來慢慢的就由這樣的紅藍綠的袋子來取代原來的草茄芷。」

新舊結合 開發文創商品

茄芷袋作為台灣傳統袋子的代表,茄芷小棧的創辦人施慶明決定將傳統的茄芷袋創造成年輕人喜愛的文創商品。

茄紙袋商家老闆 施慶明:「我是覺得說,這樣很有台灣特色的一種材質,都一直沒有人去開發,用這種材質去做其他的商品出來,所以說才嘗試把茄芷袋做成各式各樣水壺袋、書包、背包什麼的。」

人才培育困難 發展亦受限制

會使用縫紉機的婦女因為年齡增長,而無法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年輕一代的人對於傳統的工作形式缺乏興趣。

茄芷小棧老闆 施慶明:「現在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製作人才的斷層,其實有一些大訂單,像日本要幾萬個這種我們是吃不下來的,當初那時候我們也蠻失落的,我們一直想要培育,不過年輕人不接受,老年人他們一直凋零。」

良好市場互動 創造茄芷袋新面貌

藉由和客人的互動,施慶明與客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不僅能促進商品的創新,也能讓施慶明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

茄芷小棧老闆 施慶明:「有些客人買了我們的東西,那他覺得說這種東西也可以做成什麼東西,那就回饋到他購買的商家,我們也會嘗試去做個樣本出來,在做樣本的過程中也會激發我們另外的靈感。」

茄芷袋不僅能夠保留傳統的文化,經由創新的改變,也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喜愛。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