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的挑戰 大學招生怎麼辦
【記者 曾富謄/綜合報導】
近年來,少子化問題已然成為臺灣的高等教育需要面對及處理的問題,要如何在這一現況中兼顧辦學品質及學校經營,因而受到討論及關注。雖然大學招生的名額逐年減少,但幾乎所有減招名額都出自私立學校,是否應該更平衡地令公私校同時減招也成為一大問題。
少子化衝擊 部分學校黯然離場
臺灣各大專院校每學年的招生名額,都會由教育部依照各校的資源和招生現況等進行核定,以令學校的發展規模符合其擁有的資源條件,也能維持辦學品質<註一>。不過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的衝擊,整體學生數量的減少已成為一道臺灣的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更有不少學校在經營壓力下黯然走向退場,如今(2024)年就有5所大專院校將停辦。在學生數量減少下,該如何兼顧高等教育的品質和維持學校經營便是一大討論的重點。
教育部公布的報告中,所預估的大一新生數量變化趨勢,整體明顯呈現下降情形。【記者 曾富謄/製圖】
減招多為私立學校 招生難度高
現行制度下,大專院校只要連續2個學年度的註冊率未達標便會被教育部「強制減招」<註二>,使招生狀況不佳的學校有一套縮減規模的機制。然而,儘管少子化是整體社會所面臨的問題,過去幾年裡多數的減招名額都來自私立學校。在教育部發布的資料中可見,從106學年度至今各大專院校的招生名額共減少了約7萬人,其中公立學校僅減少了1154個名額,約為總數的1.6%,減幅遠低於私立學校,凸顯私校在少子化浪潮下所面臨的招生問題。
106學年度至112學年度公、私立大專院校招生名額走勢圖,私立學校的減少幅度明顯大於公立學校。【記者 曾富謄/製圖】
針對大專院校該如何應對生源減少的問題,近年來社會上不時有想法提出「公私校同步減招」的構想是其中之一。立法院法制局曾於2019年時蒐集各方意見,其中支持的一方認為同步減招在維持公立學校品質的同時,對辦學優良的私立學校也更公平;反對的意見則主張同步減招將不利人才培育和整體發展,並與社會期待不符。而對於同步減招的想法,民眾吳先生表示減招影響層面眾多,如大學的學費收入、人才培育能量的減少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不過他也認為公立學校應該適度減招以維持辦學品質,同時讓私立學校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名額寄存制 註冊率正確率受影響
此外,教育部從103學年度開始實施的「名額寄存」制度,可能為面臨招生問題的學校提供了一定的彈性空間。在寄存制度下,公私立大專院校可以將核定的招生名額先寄放在教育部,待日後要使用這些名額時再取回,且寄存的名額數量並無上限。相較因註冊率表現不佳、辦學成效不理想等原因被教育部強制減招,名額寄存的做法令各校能藉由預先評估招生能力減少招生規模,從根本上降低缺額數量。
不過,對於名額寄存制度的實施也不乏質疑的聲音。由於「註冊率」是評估一間學校招生及經營情況的重要指標,除教育部將其作為強制減招、評斷專案輔導學校<註三>的考量因素外,不少學生及家長選擇校系志願時也會參考註冊率來判斷學校狀況,反對者認為名額寄存制度可能會被學校利用來美化表面上的註冊率,應該更實際地評估及檢討核定的招生名額總量。民眾陳先生說:「如果名額都可以這樣先寄著的話,很多數字根本都不準了,有點奇怪。」
立法院法制局也曾對寄存名額制度進行過研析,顯見這項制度的爭議性,對於其施行成效也需審慎評估。【記者 曾富謄/擷取自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招生與經營 人才培育成未來難題
少子化問題日益明顯下,學校的招生和經營無疑是最直接地受到衝擊的一環,而大學作為人才培育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搖籃,這一衝擊更可能對社會的各方各面造成更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顧及辦學品質和學校經營的前提下,臺灣的高等教育未來應該如何前進?可能是大專院校、教育部以及一般民眾都需共同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註一>辦學: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的定義,指興辦或管理學校,從事教育工作。
<註二>減招幅度與註冊率標準:根據《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第8條的規定,依學制適用不同的規則。如一般的四年制學士班的標準為公立學校連續兩學年註冊率未達80%、私立未達70%,便會將招生總量減少到原先的50%至90%,實際減招幅度則會將註冊率劃分為不同區間,未達標程度越嚴重則減招越多。
<註三>專案輔導學校:根據《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規定,如條例適用範圍內的學校出現財務狀況顯著惡化、積欠薪資等影響學校經營的情形,經主管機關認定便會公告為專案輔導學校,在校務規劃、招生等問題上都會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