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美麗與哀愁 反思山難與留守之間

發布日期 : 2024-04-01

【記者 簡誌諒、柯蓉蓉/綜合報導】   

片長:2分57秒

隨著疫情解封,越來越多民眾選擇爬山作為休閒活動,然而在登山教育不夠全面的情況下,個人對於登山風險的忽視造成了近年山難事件頻傳,究竟登山教育安全應該如何落實,民眾又應該從哪些面向著手,加強自己的正確登山觀念。

登山意外頻傳 迷路情形居冠

記者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有「黑色奇萊」之稱的奇萊北峰,可以看到攀登的路途極為險峻。臺灣近年山難事件頻傳,政府不斷大力宣導登山安全,卻不見成效,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遊憩服務與災害管理科科長 張雅慈:「山域事故有時候大家可能會聚焦(Focus)說為什麼會發生。大家就是要試著提升自己的技能去更高風險的區域。我覺得這個才是比較健康的發展。」

中正E報記者 簡誌諒:「你這次上山做了哪些準備?」

登山民眾 劉先生:「首先一定是要先看天氣,然後再來就是路線,吃的、喝的、睡的,睡眠系統那些都很重要。」

根據112年內政部消防署統計資料指出,山域事故原因以「迷途」占比最高,比例為35%,第二則是創傷。同時也可以看到事故的件數從108年至111年逐年上升,更在112年達到歷史新高。

留守人機制 確保登山安全

留守人作為登山者在山下的狀況回報對象,在登山安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卻是容易被輕忽的環節,各方對於留守人的解讀又是如何。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遊憩服務與災害管理科科長 張雅慈:「留守人就是沒有上山的隊員,他必須清楚知道說你這個隊伍,你的登山習慣或者是成員的組成,什麼狀況留守人要通報救援。」

登山民眾 劉先生:「我姐,因為我覺得留守人就是要找隨時都可以聯繫上的人。」

專業輕量化登山家 Hiker CP:「不是不能填親友,而是要把觀念建立好,就是說你要怎麼回報給那個親友,只要稍微有講,都是可以執行。」
 
增強登山知識 專家建議完善制度

目前政府蒐集與審核登山民眾的留守人管道,是透過申請入園證時的審核機制。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遊憩服務與災害管理科科長 張雅慈:「在管理上,我們並不是覺得說我們要去管理登山的民眾。在生態保護區這樣子的環境,我們需要比較高的強度去瞭解有多少人進入這個區域,可能對這個區域造成生態衝擊。 」

專業輕量化登山家 Hiker CP:「填留守人這件事情是領隊在填,或是申請人在填。其實其他隊友也不知道要填這個東西(留守人資料)。比如說我們今天8個人申請完之後,那8個人的信箱都會收到一個留守人的Q&A(問答),他就要回答。制度上可以去設計這些科普的知識跟一些簡單的問答。」

留守人作為登山活動重要的一環,無法透過單一審核機制照顧所有面向。專業登山家的建議,提供未來在制定政策上的一些具體措施。
 
專業輕量化登山家 Hiker CP:「他們(政府)也沒有去講SOP,但我覺得就是要訂出來,比如說24小時,36小時,48小時沒訊號,就是應該要叫留守人啟動救難機制。」

美麗的山,因為它就在那裡。在擁抱山的同時,透過強化正確的登山知識與觀念,提升登山民眾自律,才是降低山難事件發生的可行解方。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