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守護傳統建築 竹崎鄉土角厝文化

發布日期 : 2024-04-08

【記者 王嘉琪/嘉義竹崎報導】

土角厝為台灣傳統建築之一,以獨特建築風格和簡樸的材料而聞名,它不僅豐富了台灣的建築景觀,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嘉義縣竹崎鄉修復紫雲社區僅存的土角厝,展現出他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並體現了台灣人的生活智慧。

獨特的傳統建築 土角厝建造方式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的紫雲社區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區,同時也是擁有豐富農業文化的地方,土角厝為其中重要的傳統建築。小時候住過土角厝的紫雲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蕭國楨表示,竹崎鄉以前有很多土角厝,但要追溯它最早的淵源是件困難的事。土角厝的出現是因為以前的人生活貧困且可用資源少,所以蓋房子會使用隨處可得的自然材料。蕭國楨表示,除了使用土之外,也有人使用砍伐下來的樹木或草來建造,而經濟較好的人則可以使用瓦片作為屋頂材料。根據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記載,土角厝的建蓋方法是將容易取得的自然材料混合成長方體泥塊,將其曝曬讓泥塊變得堅硬後就會變成「土角磚」,再將土角磚以堆砌的方式做成牆壁,最後以茅草或瓦片覆蓋頂部,一間土角厝便建造完成。


紫雲社區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土角厝為早期農村的生活住宅,由隨處可得的自然材料建成。【記者 王嘉琪/翻拍自蕭國楨的相關資料】 

簡單住宅蘊含居民的大智慧

雖然土角厝使用簡單的建造材料,但每一塊土角磚都蘊含了居民對土地的依賴,以前的土角厝除了可以住人,也會被當成飼養家畜的地方。蕭國楨說:「土角厝的建造材料就是土,它的牆面厚度大概30公分,因為光線照不進來,冷風也吹不進來,所以夏天不會太熱,冬天也不會太冷。」土角厝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對住過土角厝的居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棟房屋,更是一種對於生活的堅持。「不是以前的人想要住土角厝,他為了生存,他為了有房子可以住,所以才蓋土角厝。」蕭國楨補充道。即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仍然能夠以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打造一個溫暖、舒適的住宅。


土角厝可以用來給人居住,也可以用來養牛、豬等家畜,或者作為存放農具的空間。【記者 王嘉琪/攝影】

修復土角厝文化 保留兒時回憶

1964年,台灣發生白河大地震,竹崎鄉的土角厝毀壞傾倒,在這場地震中,僅剩下一個土角厝沒有遭受太嚴重的破壞。紫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蕭俊良表示,紫雲社區發展協會自1986年開始策畫土角厝的保留計畫,與有建築經驗的長輩一同合作將破損的部分重新修復,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人們曾經所居之房子的樣貌。對蕭國楨和蕭俊良而言,土角厝是他們童年時代的珍貴記憶,保留了他們在土角厝與朋友玩耍的回憶;他們修復的不只是土角厝的文化,更多的是土角厝所承載的美好時光。


紫雲社區將被地震損害的土角厝修復,並與社區居民共同執行土角厝的保留計畫。【記者 王嘉琪/攝影】

傳承社區文化 堅守修復工作 

蕭國楨和蕭俊良共同表示,竹崎鄉僅存的土角厝為居民的個人財產,但其文化傳承則是由整個社區共同來維護,而土角厝的保存修復工作也會一直執行下去。土角厝作為傳統建築的代表之一,它不僅僅是一個建築,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徵,需要協會與居民共同的努力及合作,才能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