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王光祿案 原住民狩獵採集權

發布日期 : 2024-04-15

【記者 林晉宇/綜合報導】

原住民的文化保障是現今社會正努力的課題,2013年的王光祿案過了將近一紀的時間後終於被宣判無罪。從《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到目前推出的《原住民漁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皆是眾說紛紜,對於原住民文化權的保障到底要怎麼尋找其平衡點呢?

獵人王光祿纏訟11年終判無罪

2013年7月,布農族男子王光祿在臺東縣海端鄉山區狩獵了一頭臺灣長鬃山羊與山羌後,被當地警察以持有非自製獵槍以及獵殺保育類動物,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其逮捕,臺東地方法院經審理後,將王光祿以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以及《野生動物保育法》合併執行3年6個月徒刑,併科罰金新臺幣7萬元。2015年12月15日,最高檢察署認為,王光祿案當時原審判決中,有造成原住民族發展其特有文化之岐視之虞。最高法院檢察署也認為,原審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判刑,也有適用法則不當之問題,經檢察總長顏大和核定後,該案被提起非常上訴。,2017年2月9日,最高法院審理非常上訴案,同年9月28日,最高法院認定該案有違憲之虞,裁定停止審判並聲請釋憲。2021年5月7日,大法官做出釋字第803號解釋,裁定部分份違憲、部分份合憲,王光祿等聲請人無法直接以此釋憲結果救濟,其案件將由最高法院續審。2021年12月29日,最高法院駁回非常上訴。2021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考量王光祿狩獵是為供罹病的家人食用,狩獵自用也為原住民傳統文化之範疇,特赦王光祿,免除其刑之執行,2024年3月14日撤銷原確定有罪判決,王光祿重獲無罪之身。


布農族男子王光祿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而去打獵,由於他是因孝行被起訴,因此被稱為「孝子獵人」。【記者 林晉宇/擷取自獨立評論@天下】

尊重原民文化 盼未來狩獵證照化 

對於王光祿案,不論是原住民學生或是非原住民學生都有不同看法,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布農族人蔡先生表示,從以前到現在他一直有在關注王光祿案,如今王光祿被宣判無罪,讓他感到相當無奈,他覺得現行法律規範下限制了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被其以刑罰的形式框架住,他認為臺灣對於原住民狩獵的印象是覺得好玩才去狩獵,但是狩獵文化不只是填飽肚子,更多的是生活的一部份分。蔡先生也表示,原住民狩獵文化的保存除了尊重多元文化外,還是能夠讓布農族子弟找回、了解自己文化的方式。臺北市立大學原住民文化社成員李同學表示,臺灣對於原住民狩獵的印象多半是「危險」,臺灣社會認為原住民的自製獵槍容易走火相對不穩定,不過現今的自製獵槍其實並不然,只不過是與現今的法律規範不合而有這種刻板印象。,李同學同時提到,法規可以納入「狩獵證照化」以遵守法律規範外又能夠保障原住民文化權,當今天能有一套標準的考試流程來讓原住民族人考證,一方面能提升原住民的狩獵技術跟相關法律素養,另一方面又能保障對其他人一定程度的生命財產保障,讓大眾知道今天能拿槍狩獵的族人都是一定程度的專家。


布農族年曆中記載布農族人的祭典,例如:射耳祭、小米豐收祭。此圖為以畫作呈現的布農族年曆。【記者 林晉宇/攝影】

自製獵槍草案 狩獵文化仍受限

2024年山地原住民立委候選人Savungaz Valincinan表示雖然政府目前有提出《原住民漁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但其中有許多規定對於原住民的狩獵文化也稍有限制,像是其中寫道:「槍管、槍身、扳機、撞針及槍機等自製獵槍主要組成零件,須購自內政部許可的國外槍廠,透過代理商進口」,此規定會讓自製獵槍的價錢提升不少,還是會讓自製獵槍的地下產業繼續存在。其中對於獵槍的保管規定也稍有不佳,像是布農族的文化中,只要獵人睡覺時做好夢就會提槍上山打獵(布農族語中「夢」與「恩典」同音),草案中的規定讓原住民的狩獵文化變得十分綁手綁腳。


獵人會透過與長輩一同狩獵的方式學習關於狩獵的相關知識。【記者 林晉宇/攝影】

保障原民文化權 成未來一大課題

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已然是現今的重要問題,對於保障原住民的文化權,從過去到現在也能夠看出有相對的進步,但關於狩獵的文化在非原住民族群的思維中又或是現行法律下是相對衝突的,王光祿案到現在已十餘年,但對於原住民獵槍的規定到現在依然莫衷一是,或許原住民文化權的保障並沒有一步登天的快速道路,只能是循序漸進地去改善,不得操之過急。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