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尊嚴勞動 改善勞動市場的關鍵

發布日期 : 2024-04-15

【記者 邱奕瑄/綜合報導】

近年來,發生許多勞資爭議或是過勞死的社會案件,使得「尊嚴勞動」一概念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強調每位勞工應當在工作中受到尊重和保護,擁有公平的工作條件和人道的待遇。台灣工時長、薪資低等問題時長引發各界討論,也讓社會朝著改善工作環境而努力。

捍衛勞動尊嚴 打造友善工作環境

近年來,「尊嚴勞動」的理念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主要強調在工作環境中保障勞工的基本權益和尊嚴,並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尊嚴勞動是指在自由、平等、安全與尊嚴的條件下,有足夠酬勞、權益受到保護並有社會安全保障的具有生產收益的工作。2023年新北市發生一起血汗小編過勞猝死的案件,除了反應台灣勞動環境的弊端,引發人們對尊嚴勞動的深刻思考和討論,也讓政府機關更加重視人民的勞動權益與職業衛生安全,希望能打造一個尊嚴勞動的環境。

尊嚴勞動的四大理念。【記者 邱奕瑄/製圖】

尊嚴勞動四大目標 台灣部分赤字

尊嚴勞動的理念源於對勞工權益和人權的重視,可以追溯到國際勞工組織(ILO)以及許多勞工運動的發展。1999年國際勞工局局長 Juan Somavia 首次向國際勞工大會(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提出尊嚴勞動的概念,隨後把原始概念與該組織2000年至2001年度計劃方案的四大策略目標結合,分別是促進勞動權益、促進就業、促進社會安全保護以及促進社會對話。台灣勞工陣線聯盟表示,這四項策略目標的缺乏或不足,可以稱為尊嚴勞動赤字,表示勞動市場尚未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尊嚴勞動過去主要被套用在非正規經濟,也就是在法律上未被正式安排或未充分涵蓋的所有工人和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在台灣有一部分的勞工無法獲得基本的保障。


尊嚴勞動的四大策略與目標。【記者 邱奕瑄/製圖】

盼改善勞權 工會利勞資雙方溝通

台灣是個經濟表現良好且人權意識高的社會,但台灣的尊嚴勞動卻不比其他國家好,也經常被批評勞工權益糟糕,目前台灣社會對尊嚴勞動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但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根據勞動部的資料顯示,重視勞動權益的國家像是挪威、瑞典、芬蘭,就業者的每年平均年工時落在1400到1600小時,然而台灣的的每人平均年工時則落在2200到2400小時,明顯高出許多,反映應台灣勞工工時過長的問題。在餐飲業擔任經理的黃小姐説:「雖然公司規定一天上八個小時的班,但下班時間通常會遇到晚餐餐期,加上人手不足,常常會上到十個小時才下班。」台灣勞工陣線也表示,勞動者之所以必須接受過勞、低薪,問題在於只被當成生產工具卻無決策權力,要想扭轉這樣的情形,就必須讓勞工從被分配者升格為控制與主導者。這也顯示勞工組織和參與工會的重要性,工會成員越多,代表勞工團結意識越高,更有可能出現集會、罷工等能反映勞方訴求的行為,有利於勞資雙方的溝通。


餐飲業工作者常常面臨薪水低,卻要負責許多工作內容的情形,導致大部分人不願意將餐飲業作為正職。【記者 邱奕瑄/擷取自104職場力】

注意自身權益 建立尊嚴勞動環境

在追求尊嚴勞動的道路上,除了民間團體和政府的努力外,身為勞動者也應該注意相關事項以保障自己的基本權益。首先,資方必須遵守勞動法規,包括工時規定、加班補償等,確保自身的工作權益不受侵害;其次是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勞和身心疲憊。此外,也應注重工作環境安全與健康,積極參與職業安全培訓。

尊嚴勞動的理念強調了對勞工基本權益和尊嚴的重視,在台灣社會逐漸引起關注與討論,政府的政策與法規也不斷更新和完善,確保勞工在工作中能夠獲得應有的尊重、安全和保障,建立更加公平和諧的勞動環境。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