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自立「更生」 脫胎換骨的少年

發布日期 : 2024-05-11

【記者 黃悅筑/綜合報導】

近十年,我國少年的犯罪人口率整體呈上升現象,111 年度的少年犯罪人口率更是每10萬人就有約800人犯罪。究竟,這群觸法少年背後有哪些成長困境,離開少年觀護所後的他們又該如何重返家庭、順利回歸校園與社會呢?

更生少年挑戰 學校社會接納問題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條及第3條,少年事件中的「少年」,是指12歲以上18歲未滿之人;少年事件中的「事件」,則是指少年具有觸犯刑罰法律行為或犯法機率較高的曝險行為<註一>時,法院依照法律規定來處理的事件。而從司法系統中走出來的更生少年,若是沒有及時提供協助與關懷,待他們回歸原生家庭與社會後再犯可能性高,從而落入惡性循環之中。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指出,多數更生少年的原生家庭較缺乏愛與溫暖,例如父母忙於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關心與陪伴孩子,導致少年離家並向外尋求這些在原生家庭中無法得到的歸屬感。而在更生少年回歸社會後就像是被貼了一張無形的標籤般,大眾對於他們的接納或是理解程度仍較低下,更出現更生少年回到學校後,學校老師或同學排斥他回到原班級,希望輔導他轉學、休學,甚至直接退學的案例。面對沒有溫度的家庭、學校老師與同儕的側目,以及社會不友善的氛圍之下,迷惘的少年該何去何從?

原生家庭關愛不夠,沒有歸屬感,缺乏社會連結等,都有可能導致更生少年再度犯罪而形成惡性循環。【記者 黃悅筑/製圖】

關懷與陪伴 支持重返社會

為了避免「今日的少年犯,成為明日的成人犯」之狀況發生,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多元的專業服務,希望能幫助觸法少年順利復歸家庭與學校、融入社會並得以自力更生,同時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積極發展各項預防工作。

協會透過不斷陪伴與關心,努力和更生少年建立良好的信任與互動關係。陳彥君表示,更生少年待在沒有自由且陌生的少年觀護所裡,被銬上手銬、腳鐐、剃頭髮,他們內心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包含擔心、害怕、焦慮和對未來的恐懼,是非常需要關心與陪伴的。而這是一個快速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的切入點,協會社工們總會小心溫柔地接住少年們的所有不安與脆弱。

職場啟航 職業訓練與創業支持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發現更生少年在離開少年觀護所後,有觸法經歷的他們就業不易,加上未成年、未升學,也沒有相關工作技能,於是協會開始致力於更生少年的職場培訓。透過設立職場中繼站「未來咖啡」咖啡廳,讓少年有學習一技之長和工作的機會,並且調整少年的工作態度與生活作息,以及學習職場上基本的應對進退,有助於少年們回歸社會,翻轉自身命運。

除了未來咖啡以外,協會也提供其他多元的中繼職場與課程,像是家事清潔和收納、油漆、Youtuber、Podcast等等。陳彥君強調,這些創新的課程是因應少年需求所設計,希望不只是協助少年們就業,更可以進一步幫助他們創業,目前已經有幾位少年成功創業,分別經營披薩店與餐酒館。
〈少年行,不刑〉由曾經的觸法少年擔任主持人,分享他們脫胎換骨的人生故事,以及故事背後潛藏的生命困境。【記者 黃悅筑/擷取自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官網】

轉變與成長 職場自我發展

在中繼職場中,就業輔導員會不斷地關注更生少年的工作狀況,以及觀察他們與同事的相處情形。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就業輔導專員楊竣閔認為,更生少年在中繼職場裡最大的轉變是學會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更生少年在剛入職的時候,出勤狀況很不穩定,只要感到有點疲倦可能就不想來上班。透過就輔員的陪伴與輔導,他們開始懂得遵守工作紀律,同時也慢慢找到自己工作的動機與動力。

陳彥君坦言,更生少年們其實跟一般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台灣的教育體制沒有辦法讓他們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其實很多孩子資質聰穎,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強、談吐成熟,如果放在對的環境中,並且善用這些優勢,他們其實是會有相當不錯的發展。

中繼職場的培育與訓練,有助於更生少年重建自信與學習團隊合作精神。【記者 黃悅筑/擷取自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官網】

夢想與選擇 期盼社會理解

羽翼漸豐的少年們在離開協會之後,各自有著不同的規劃與夢想。有一些少年會選擇就業,有一些少年選擇重返校園。不論未來的道路有多辛苦,陳彥君希望讓少年們知道他們的人生是有選擇,而且充滿許多可能性的。

現今台灣社會對於更生少年議題的接納程度與理解仍較為薄弱,協會希望能夠跨界合作讓社會大眾了解與關注此議題,例如媒體報導、電視節目、電影相關合作。透過各種方式去理解與看見這群少年背後的困境與無奈,期盼打造更加友善平和的社會。

<註一>曝險行為: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