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失智長者如何顧?友善環境的條件

發布日期 : 2024-05-12

【記者 孫珮云/嘉義市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民國113年65歲以上的失智長者約為35萬人,推估民國130年人數將會攀升至68萬人,失智長者人數快速的成長,讓其身處的環境備受重視,目前政府與民間機構推廣友善環境與社區的概念,期望打造失智友善環境的目標。

失智症  照顧者的挑戰與應對

「失智症」是由不同症狀組合而成,並非腦部正常的老化,病發多在65歲以上的長者。失智症患者在記憶、思考等方面退化,會忘記回家的路、忘記自己曾購買的物品,不斷的回購;在行為及情緒上發生變異,產生不安全感,性格變為固執與多疑,這些轉變不僅讓失智長者無法正常的生活,也造成照顧者的擔憂與負擔。不同的失智程度在照顧上有差異,輕度患者尚能與人溝通,分享患病的感受;中度患者在記憶、判斷力、時間感知能力降低,症狀逐漸明顯,在生活上需要他人的注意;而重度患者由於大腦退化影響運動神經遭到破壞,導致行走不便,需要長時間依賴照顧者照顧。

失智友善環境  為長者細心規劃

嘉義市基督教醫院失智整合中心陳誠仁主任提到,失智長者無法很好的認知空間差異,像是地板和椅子的顏色若相似,失智長者會將地板與椅子皆視為平面,難以辨認兩者的差異,導致他們原本要坐椅子,實際卻跌坐到地上。由於失智長者特別的需求,因此友善空間的打造更顯得重要,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打造失智友善樂活屋5招」,分別為定位標誌、空間規劃、乾燥止滑、採光充足、日期時間,為失智長者的需求打量出符合居住的空間。

嘉義基督教醫院失智整合中心工作人員實際到失智長者家中巡視,提出需要改良的問題點。【記者 孫珮云/製圖】

除了居家改造以外,友善空間的概念同在店家與公共場所落實。例如,餐廳將桌號的數字放大,加上顯眼的顏色;其次,增加明確的標示,讓失智長者輕易找到調味區、餐具;抑或是在玻璃門上貼上顯眼的圖案或無反光貼紙,減少玻璃反光對失智長者的判斷造成混亂。

店家配合友善改造,將店內的化妝室標誌製作成更簡單清楚的標示,以便失智長者尋找。【記者 孫珮云/製圖】

友善溝通  建立善意互動

打造友善的環境,除了需在空間上努力,和失智長者相處的人員亦是重要的一環。民眾黃小姐家中有一位失智症的奶奶,她表示奶奶常幻想有人想加害於她,會對鄰居的行為出現猜忌和懷疑,儘管家人事後證實並無此事,但奶奶的想法很固執,不願信家人所言的事實。陳主任表示,失智長者因為症狀的關係在「溝通」上比較困難,因此建議當我們在和失智長者相處時,避免和他們爭辯,講話的內容應簡單明瞭,面部帶著微笑,讓失智長者可以感受到善意,他們在心理上的感受較為舒服,能降低負面情緒產生。

嘉義基督教醫院推廣失智友善社區,與各地規劃失智長者友善的環境,並推廣失智症的知識。【記者 孫珮云/攝影】

安心返家  友善社區守護

若失智長者長期待在家、缺乏人際互動,可能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因此如何讓他們踏出家門,又安全的歸家,是友善社區欲達成的目標。友善社區結合超商、店家與警察局的資源,讓失智長者迷路時也能有人第一時間發現。民眾若遇見疑似失智症患者迷路,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判斷對方是否為失智症患者,並尋找身上是否有電話號碼的手環或項鍊可以聯繫,若無也可以聯絡附近的派出所讓警方做後續的處理。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可以讓民眾辨認受助者是否為失智症患者。【記者 孫珮云/擷取自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官網】

隨著友善社區推廣多年,陳主任說:「有做就一定有成效。」目前嘉義市隨政府推廣友善社區,希望未來能連結各縣市的力量,並透過媒體的力量宣導失智症的知識,民眾也能成為友善社區行動的一環,讓臺灣的每個角落都被關懷。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