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b 

:::

同理心泛濫 情緒垃圾桶成負擔

發布日期 : 2024-10-28

【記者 王怡婷/綜合報導】

擁有高度同理心、人我界線不清特質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的情緒垃圾桶,過於同理他人的感受,使自己也深受負面情緒所影響,最終可能導致心理問題。諮商師呼籲遇到類似問題時,請建議朋友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安慰者成情緒垃圾桶 痛苦的開端

所謂的「情緒垃圾桶」,是指朋友遇上不好的壞情緒,就急著把心事與他人傾訴、把壞心情像垃圾一樣丟給別人,而接收負面情緒的人就可能成為朋友的「情緒垃圾桶」。經常被朋友當作「情緒垃圾桶」的小新(化名)表示,起初有朋友因失戀而傾訴心事,然而周圍的朋友多半對他的感情觀持反面意見,並未耐心傾聽。小新覺得,或許因自己比其他朋友更具同理心,願意細心聆聽,導致朋友開始頻繁地向他傾訴失戀的負面情緒,甚至是其他不快。小新坦言,對方在傳遞負面情緒後經常匆匆掛斷電話,讓他感到自己彷彿成為對方的「情緒垃圾桶」,無法顧及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此外,這位朋友經常向他人分享小新耐心傾聽的特質,導致其他朋友也開始將他視為負面情緒的傾訴對象,讓他感到壓力沉重。

1

人們將負面情緒像垃圾一樣丟給朋友,使朋友成為他的情緒垃圾桶。【記者 王怡婷/攝影】

惡性循環 無法擺脫的情緒負擔

把壞情緒像垃圾般丟掉,乍聽之下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接收負面情緒的人,卻可能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也遭受影響,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小新的情緒本來就容易焦躁不安,當接收他人負能量時,會試圖同理他們,不自覺的產生共情,使情緒也變得和朋友一樣難過和痛苦。朋友們對小新「用完即丟」的行為,也讓小新感到深深的背叛。但仔細思考過後,又認為是自己個性過於懦弱、不敢拒絕別人、害怕不被朋友需要,這樣的情況也讓小新開始越來越討厭自己。

累積了大量負能量,卻不知道如何消化,小新只能選擇逃避,但短暫的放鬆後,往往又被極大的罪惡感吞噬。負面情緒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嚴重,甚至讓小新有時覺得自己是個爛人,應該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才不會帶給別人困擾。

2

受到朋友負面情緒影響,小新甚至偶爾會出現自殺的念頭。【記者 王怡婷/擷取自雲林縣衛生局】

過度同理與界線不清加重情緒壓力 

朋友們互相傾訴心事和情緒都屬於正常的範圍,但如果像一份工作一樣長時間的待命,無論時間地點,只要朋友需要就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就算自己已經感到疲憊,仍願意長時間的聽取朋友的抱怨或困境,甚至可能放棄自己原本的行程或需求,那可能就已經成為所謂的「情緒垃圾桶」。

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李同學表示,容易成為情緒垃圾桶的人可能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像是善於聆聽且擁有高度同理心、較容易感受到他人情緒,並給予理解和支持的情感回饋;另外,也有可能是自我界線不清楚、不善於拒絕他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也可能選擇幫助。通常這些人大多是想要幫助他人,認為自己身為朋友有責任去幫助朋友渡過難關;也有可能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害怕若是拒絕會影響與對方的關係,為了避免讓朋友感到失望,他們才會選擇接住所有的情緒負擔。

心理諮商師彭小姐補充說明,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他人的情緒,又覺得自己應該要幫上忙,讓自己陷入另一種無能感。此外,較嚴重的情況是替代性創傷,雖然並沒有親身經歷災難,也非受難者的重要他人,但透過聆聽事件經過、觀看事件相關畫面、陪伴受難者或親友,對受難者產生高度同理心,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彷彿感到身歷其境一般,體驗到自己本來不會出現的創傷反應。若是有這種情況產生,就建議向專業的醫療管道求助。

3

容易成為情緒垃圾桶的人,可能是因為人我界線不清所導致,還是建議遇上心理問題應當尋求專業醫療資源。【記者 王怡婷/擷取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崇善社會福利協會】

適當拒絕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情緒垃圾桶如何讓自己避免受到他人情緒影響,李同學表示,要懂得設立情緒界線,學習適時的拒絕,不必時刻關注朋友的情緒,做好課題分離,並且重視自我照顧,在幫助他人前先確認自己的狀態是否還有精力能接住他人。

李同學也說明作為朋友可以多傾聽但不給予建議,有時候朋友只是需要一個抒發的管道,也可以適當的轉換話題,避免過多聚焦在問題上面。彭小姐則呼籲大家若遇到無法處理的情緒問題時,應該建議朋友去心理諮商,尋求醫療管道的幫助,才能夠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