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心理健康假 讓你的心休息一下

發布日期 : 2023-01-07

【記者 劉祐呈、廖紀涵/綜合報導】

https://youtu.be/Dl-AfCL8uGs

片長:7分58秒

成立心理健康假是為了顧及到心理不適,但尚未嚴重到需要就診的學生,讓他們在心情不好時,能有適當的時間和空間調適自我。目前大學端和高中端都在持續推行,不過各界對於心理健康假的實施仍舊存在許多疑問,包含如何解決濫用、汙名化等問題,都還沒取得共識。

心理健康假 放心一個假

近年來,台灣接連發生學生墜樓死亡意外,迫使社會大眾關注學生自殺的議題。為了鼓勵學生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部分學校開始研議要在校園之中設立心理健康假。在高中端,有來自台南二中的梁朝勛等人,致力於心理健康假的推行。

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 梁朝勛:「其實這要回到我國中的時候,那時候其實看到蠻多同學他們都會有自傷的狀況,就是那種自殘、拿美工刀割手,或是去撞牆、用手去撞擊牆壁之類的,然後,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我開始去意識到為什麼現在輔導制度好像接不住學生,儘管好像制度在那邊,輔導室的老師在那裡,但是好像都沒有辦法去被接住,或者真的被解決,比如說家庭裡面的問題,他自己很多的處境,都沒有辦法被體諒或是去關懷到,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身為一個陪伴的人,好像也沒辦法做什麼事,或是我不知道我該怎麼去幫助他。」

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 梁朝勛:「這個假應該能夠成為一種,很全新的一件事情,因為可以變成一個新的文化,就是讓學生可以去講出來,因為過去我們可能在學校裡面,會不太敢去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說出來,就是可能都會是秘密,都會是我自己去療傷就好,這個重要性就在於能夠讓一個學校變得更開放、讓學生真的變主體,也讓大人們知道該怎麼樣去接觸到自己的小孩,接觸到這群可能以前被忽略的那群兒少。」

聽取學生意見 避免法條成效不彰

要在高中端推行心理健康假,勢必得經過修法。目前教育部正在和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進行討論,聽取學生的意見,避免最後出台的法規和現實情況相去甚遠。

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 梁朝勛:「就是我們目前這邊是有確認,其實教育部是很想要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其實也很樂觀,就是因為這種東西它是一個新的文化,所以他(教育部)其實還滿希望這種社會溝通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法規直接訂下去,然後大家手足無措,所以教育部目前最近的狀況就是他們很明確讓我們知道,他們想要去多做溝通,他們想要去讓大家能夠接受這個制度,那我們的角色其實就是去確認那些過程裡面,有沒有學生在,或者是學生的角色有沒有被提出來,而不會再淪為最後也是大人們去共同設計出一個東西,但其實不適合現況,或是讓舊的問題去惡循環。」

首創心理不適假 台灣重要里程碑

在大學端,國立中山大學於2021年的5月通過了心理不適假的議案,成為全台第一所施行心理不適假的大學。而早在2020年,中山大學就已經針對學生心理狀況和相關請假規則進行討論。

國立中山大學心理不適假提案人 林玟圻:「其實那是源自於,你們應該都有印象,就是2020年新聞鬧得還滿大的,台大一個禮拜之內有三個學生,就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子,那個時候中山就有一連串的動作,包含到在學務會議上就有老師提案說,應該要把高風險的學生(名單)延放到授課老師那邊,但這個討論最後是失敗的,然後另外一個是在於說,因應教育部的要求,中山大學修訂請假的規則,第三個是線上請假系統上線。在這三個脈絡裡面,我提出來這樣子的一個構想,當場學務長的裁示就是學務處內部去帶回討論,在下一次才由學務處提案。」

國立中山大學學務長 楊靜利:「你的器官生病了,然後你的心情生病了,或者是你的腦袋生病了都有可能,所以就生病了,就覺得很不舒服,肚子痛可以請病假,心痛也可以請病假。」

心病汙名化 影響請假意願

不過,現今社會中,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伴隨著汙名化的標籤。且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社會大眾尚未熟悉之際,難保這些請假的學生不會被其他人用有色眼光看待。

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 梁朝勛:「這種被貼標籤的問題,其實有點像是一種制度施行之後的過渡期,因為在短期之內,可能大家對於心理(假)還沒有去汙名,大家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既定印象,或是有很多自己的主觀認定,那個就會需要很多的,從政策、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宣導,從民眾之間的就是去多一點同理心、多懂怎麼陪伴,或是多知道自己也會有這些狀況,一種覺察,自我覺察的這些,我們很常在心理裡面會講到的這些名詞,其實都在這裡要被強調出來。」

國立中山大學心理不適假提案人 林玟圻:「可以理解老師們,或者說其他的社會大眾會顧慮到會有被濫用的情況,但是前提是學生他願意透過這個管道下去請假,或是知道有這個管道下去請假,如果說是這些已經有設定上限的學校來說,就不會有被濫用的情況,在中山大學的部分的話,我們是認為說,應該是說他如果是無限地透過這樣的機制去請假,那至少學校就會發現說這個學生是有狀況的,他(學校)就可以適時地去介入,就算沒有這樣子請假的情況,大家都不是第一次當大學生了,其實就算你有狀況,然後學校沒有這樣的管道,你也會就直接翹課,這個比起直接翹課,至少學校能夠很即時地掌握到這個學生,他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某種程度它就是一種求救的訊號。」

探詢壓力根源 從根本解決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逐漸被社會重視,不過要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就必須了解學生壓力的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諮商師 林盈慧:「大多大概就是人際和情緒方面,通常都是壓力,那壓力有分為很多層面,例如像說可能是人際的範圍(佔)蠻大部分的,例如像和同學相處、朋友,還有可能和伴侶、情侶,還有就是和社團的同學、室友,也包括和師長這樣子,那家庭的部分也有,都是人和人之間相處的關係為多,還有一些部分可能像是課業壓力,還有就是未來要選擇哪一個工作、生涯的規劃這個部分。」

關注自身心情 調適負面情緒

心理問題往往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壓力默默地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因此,注意和記錄自己的情緒對於察覺心理問題很有幫助。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諮商師 林盈慧:「我覺得是這樣,就是我們要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有所覺察,那個覺察就是說我們可能每天都這樣過,但是有時候其實有的人就是胃常常痛,但是沒有去改善這個部分,或是頭常常痛,但是沒有去改善這個頭痛,那心理上也是,有些人就是每天過著不是很快樂的生活,或是很低的生活,然後或是不怎麼喜歡的生活,然後心情是悶的、不舒服的或痛苦的,但是就是帶著這個痛苦一直這樣過下去,但事實上是有可以改善心情的方式,甚至我也會鼓勵同學做一點小記錄,例如像你今天有做了什麼事情是開心的,甚至還會在前面畫個笑臉,或是你有什麼覺得擔心的,或是你覺得難過的畫個哭臉這樣子,然後每天這樣記錄下來,你就會發現說,你有什麼是讓你真的很快樂的,或是一點快樂的,那我覺得這個如果可以更多在生活中做覺察,或是自我的練習,其實就可以保持一種,身心健康的活絡狀態。」

維護心理健康是現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心理健康假廣泛推行後,能夠讓學生在心理狀況失調時,給自己一些時間進行調適。

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 梁朝勛:「什麼時候可以真的轉變成,我今天是心理不舒服,我覺得我情緒感冒了而我想要請假,而不是再去找更多理由去講說我沒事。」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