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系統性文化資產 串起散落的記憶

發布日期 : 2023-11-04

【記者 曾富謄/綜合報導】

文化資產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但歷史沒辦法單獨切開來看,文化資產當然也無法都當成個案來保存,《文化資產保存法》中關於系統性文資保存的概念,可以說象徵著臺灣開始以更寬廣的視角看待歷史與文化資產的關聯,但推動的情況與問題也值得我們探討。

系統性概念加入 串聯各歷史脈絡

文化資產的保存,對儲存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來說,可以說是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不過,歷史事件和發展往往不會只侷限在某個特定區域,例如臺灣歷史中,製糖業並不是只在嘉義,或只在臺南出現,而是在各地有許多的糖廠和設施,但過去臺灣登錄、保存有形文化資產的方式,卻沒有透過各個文化資產間共同的歷史脈絡,建立起跨類或跨區域的串連。2016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稱《文資法》)的修法納入「系統性」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便隱含著打破這一情況的思維,而 7 年過去後的今天,其落實的情形與可能存在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再次注意。

系統性保存計畫 突破舊有思維

什麼是系統性文化資產?根據現行的《文資法》,以及修法當時在草案中所提出的定義,若有文化資產分隔在不同地理、行政區域,但有著同樣的歷史背景,或者是具有同樣功能且在同時期建造,就可以共同指定為系統性文化資產,彰顯其整體的歷史文化意義。

位於嘉義縣的蒜頭糖廠建立於 1906 年(明治卅九年),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見證了臺灣製糖業的發展與興衰,現在則已轉型為文化園區,而極具時代特色的蒜頭糖廠「五分車」(註一)蔗埕線也在今(2023)年延駛至故宮南院,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製糖業、糖業鐵路(以下稱糖鐵)作為臺灣歷史上經濟與現代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代表,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徵,如我們可以從各地糖廠保存的硬體設施,看到日治時期在製糖業導入許多現代化機具與制度的歷史,而戰後也有為因應戰略需求,將西部各地糖鐵串連成和縱貫線平行的「南北平行預備線」的歷史背景。不論是屬於哪一個時代,這些歷史」發展都不只是侷限在單一的文化資產,或是地理區域裡。

1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蒜頭糖廠是國內少有從製糖、倉儲、運輸,到員工宿舍都完整保留的糖廠。【記者 曾富謄/擷取自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文化資產「系統性」保存及操作機制研究計畫主持人閻亞寧教授在其文章中(註二),舉出了現有的幾個能作為系統性文化資產執行參考的研究與保存計畫,糖業便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文化部推行的「再造歷史現場」,當中都能看到整合性、突破過去缺乏整體性保存思維這一問題的努力。例如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糖)對糖鐵的五分車文化便推動了多項計畫,如蒜頭糖廠五分車站的修復、在臺灣各地進行的糖鐵國家綠道計畫——雖然這些鐵路分散在各地,但不會影響它們共同反映出臺灣產業的發展,以及那個時代下,人們生活記憶的這層歷史意義。

2

蒜頭糖廠五分車之外,糖鐵保存、活化的一例:糖鐵國家綠道,此為彰化段鐵軌與自行車道並列的景象。【記者 曾富謄/擷取自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用詞定義模糊 眾立委提修正草案

3

現行《文資法》中關於「系統性」文化資產保存的規定,除用詞爭議外,在實際執行機制上並未有明確的規定。【記者 曾富謄/製圖】

雖說從糖業相關資產的案例中,可以初步看到這類對文化資產的整體性保存與規劃,不過目前《文資法》中有關系統性文化資產的法規,仍沒有明確規定登錄的程序與保存機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在 2018 年的相關公告中也承認,目前法規尚有不足之處,如定義、形式、內涵,或是不同主管機關間對文化資產之價值的判斷差異等,都是這項規定要落實所必須克服的問題。

另外,「系統性」這一用詞也是討論的重點之一,如閻教授就在文章中指出,現行《文資法》規定中所謂的系統性保存,其實是源自於世界遺產體系中「系列資產」(Serial Properties)的概念,而目前法規使用的「系統性」一詞,在文資保存的過程中意義會偏向表示不同類型資產,如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之間的整合,「系列資產」則是強調跨地域、具相關性的資產間的連結,還有他們能共同呈現出的更高價值,也包含要建立維護、管理機制的意涵。近期吳思瑤等 16 名立法委員提出的《文資法》修正草案中,也針對系統性保存的用詞問題提出了修正,若最終修法通過,對文資保存的執行會帶來什麼實際影響,可能是將來值得注意的問題之一。

跨域保存如何實踐 待持續關注

不論最終「系統性」的用詞修改,是否有被納入最終的修法版本中,這種透過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將各個分散的文化資產串連起來的保存思維仍有其重要性,而目前《文資法》中存在的缺乏明確規範的漏洞,也無疑是值得我們持續重視、關注的議題。

<註一>五分車:臺灣民間對糖鐵的一種稱呼,由於大多數的糖鐵所使用的鐵軌軌距皆為762公釐(少數為和現今臺鐵相同的1067公釐),差不多是標準軌距1435公釐的一半,在臺語中被泛稱為五分仔車,因而得名。五分車雖然是為糖業運送原料、成品而建,但一些路線也有提供載客,反映出製糖業發展下特別的時代面貌和生活畫面。

<註二>參考文獻:閻亞寧(2021)。〈「系列資產」的意義及其在我國實踐的擬議〉,《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8,7-33。

瀏覽數:
:::